赵清文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4)
研究生就业焦虑应对中导师的职责与思路探析
赵清文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4)
导师应当将应对研究生的就业焦虑问题看做自己的一项职责,不仅因为过度的就业焦虑可能会对研究生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不良影响,还由于在解决研究生就业焦虑问题中,导师具有特殊的优势。导师应对研究生就业焦虑的主要思路,就是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选择恰当的途径和手段,并遵循不同对象分别对待的原则,把对研究生就业焦虑的调适和引导同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法的提升结合起来。
研究生;导师;就业焦虑
近年来,由于就业形势整体上的严峻局面,研究生对于就业问题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上升。总体来说,焦虑属于一种综合性的负性情绪,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但是,如果调适和应对得当,适度的焦虑又可以增强积极向上的动力。[1]以往对于研究生就业焦虑问题的研究,在谈到应对措施时,往往集中在研究生主管部门加强引导和研究生自我调适两条途径,对于研究生导师在学生就业焦虑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关注不多。事实上,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研究生导师在对研究生就业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缓解就业焦虑等方面,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上世纪末高校扩招之前,研究生就业市场总体上是一个供方市场,研究生毕业之后不用发愁出路问题,用人单位所给出的引进条件一般也是相当优厚的。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05年左右,之后研究生就业的形势便一路下滑,以至于许多研究生毕业之后便加入了“待业”的队伍。目前,研究生对于这一形势也有了清楚的认识,就业问题成为了他们普遍关心和议论的一个话题,就业焦虑情绪在研究生群体中不断蔓延。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近几年来笔者日益深刻地体会到,这种情绪不但影响了研究生日常的生活和心理,同时对于他们的学习态度、人生理想等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成为困扰研究生思想和心理的一个突出的问题。从角色定位上来说,一个好的研究生导师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学术上的引导,指导学生完成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更为深远的是,要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全面关心研究生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和成长。无论从促进身心发展,还是从提高学习动力来说,关心研究生就业焦虑问题,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和调适,都成为研究生导师应当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
“焦虑是贯穿于个体人生的生命主题,更是人类生命的永恒主题。”[2]同时,焦虑还是一种成熟或趋于成熟的人才会具有的情绪体验,是自我成熟的标志。从这一意义上说,焦虑是人生成长和发展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过度的甚至病态的焦虑却是一种负面的精神因素,将对人的生活在整体上产生消极的影响。在由于就业压力而产生焦虑情绪的研究生中,有些焦虑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甚至造成了心理疾患,更极端者,则导致了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根据笔者的观察,研究生中就业焦虑过度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长时间处于焦虑状态之下。有些研究生从一入学就开始关注就业问题,当了解到自己的学长就业情况不理想或社会整体就业状况较为严峻后,便开始表现出急躁、紧张甚至失望的情绪,长此以往,将会对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心理、情感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二是对就业问题过于敏感。有些研究生一提起就业问题,就长吁短叹,甚至情绪失控,怨天尤人,后悔当初读研的选择。三是导致就业恐惧心理。由于就业压力较大,有些研究生对自身缺乏自信,即使面对就业机会,也害怕竞争激烈,不敢尝试,甚至感到前途渺茫,心灰意冷。以上种种表现,如果缺乏积极的调适或者引导,就可能给研究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不良后果。当然,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通过自我调整,可以使自己形成正确的或基本正确的观念和态度,不至于造成心理上的疾患甚至极端的、过激的反应。然而,如果导师在同学生的接触中,发现研究生由于就业焦虑而可能对其正常生活、人生态度、理想信仰等造成干扰时,就应当给予适当的关注,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合理引导。
在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教学和指导中,研究生导师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刻苦、努力、认真治学的精神。在当前面临就业压力的形势下,帮助学生克服由于就业焦虑所造成的学习态度扭曲和学习动力不足,也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一般情况下,人们经常会说,压力就是动力,然而,在研究生群体中,面对就业的巨大压力,有些同学却失去了对专业知识学习和研究的热情。一方面,为了应对就业压力,许多学生“未雨绸缪”,研究生在读期间就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上。根据笔者所了解的情况,由于公务员工作的诱惑,有些研究生一入学就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每天钻研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公务员考试的教程或辅导资料,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反而成了“业余”的事情;研究生在读期间,逢有公务员考试必以本科毕业生的身份报名参加。有些则忙于司法考试等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沉醉于题海之中,无心思考学术。还有些研究生将招聘会作为了每天关注的重点,读研期间穿梭于各种招聘会之间,一旦有了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便将本应为全日制的研究生变成了“在职”攻读,甚至开题报告等重要的事情都无法正常参加,只好抽时间回来请导师给自己“开小灶”。另一方面,有些研究生看到研究生就业困难,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曾经有研究生导师在上课时对学生发脾气,抱怨现在的研究生缺乏学习的热情,不像以前的研究生那样,可以天天泡在图书馆里。当即有学生站起来反驳,说:“以前研究生专业知识学好了可以留在大学里继续搞研究,现在研究生根本不可能有这个机会,学得再好有什么用?”这说明,在就业困难的现实面前,有些研究生学习的态度已经扭曲,不但不明白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而且滋长了严重的急功近利的想法。过度就业焦虑所导致的种种问题,已经成为了研究生专业知识学习和科研素质提高的一个严重障碍,在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和科研进行指导时,应当加强对研究生就业焦虑问题的重视和积极引导。
“人生发展与焦虑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与疾病对躯体的生命保护意义一样,焦虑不仅具有生命适应意义,也有对发展的心理动力意义,甚至对社会生产的发展也有动力意义。”[2]如同人类社会中遇到的其他方面的危机一样,就业方面存在的危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既是风险,也是机遇;如果把握得好,可以化危机为契机,将焦虑真正变成人生成长的阶梯,在学习动力、人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磨砺和检验;如果把握得不好,过度的焦虑就会转化成病态,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在正确认识眼前的就业形势,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过程中,不但需要研究生管理部门的有效引导、研究生个人的积极调适,而且导师也应当主动担负起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尽最大努力,以实现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导师应当重视研究生的就业焦虑问题,不仅是履行好自身教书育人的职责,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所必然要求的,同时,导师在解决研究生就业焦虑问题中所特有的优势,也要求其应当主动关心当前学生中存在的这一问题。
首先,导师同研究生日常接触较多,能够体察研究生在就业心理和就业观上的状态和变化。尽管研究生培养中追求德、智、体全面健康发展,但在研究生在校学习阶段,最主要的职责还是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科研能力,掌握坚实宽广的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无疑离不开导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对于研究生来说,同导师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密切和稳定的,导师也便成了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中最有机会体察研究生想法和态度的人。无论是在上课讨论的过程中还是平时的交流中,导师都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观察了解到研究生在就业心理、就业观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发现过度就业焦虑的先兆。如果发现可能会有不良情绪出现的苗头,导师便可以及时因势利导,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在解决就业焦虑问题的过程中,由于导师同研究生接触比较频繁,掌握的信息相对也会较多一些,最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路历程,更容易做到看清原因、抓住根本,掌握研究生困惑之所在及其产生的根源,从而将问题解决得更有效、更彻底。
其次,导师一般都是研究生信赖和敬重的人,对研究生的引导教育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在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和学生一般都是要双向选择的,研究生之所以选择某位老师作为自己的导师,通常都是在学问、人品等方面较为仰慕和信任对方。因此,“研究生对导师具有自然认同感,有接受导师学术思想和科学知识的心理定势,往往希望将内心想法与导师交流,期望得到指导。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关心爱护,不易产生抵触情绪。”[3]导师的权威和学生的认同,是导师对研究生进行观念引导和心理问题纾解的天然有利条件,从而在研究生就业焦虑问题的解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一般来说,导师同目前在读的研究生曾经有着相似的经历,在求学、就业等问题上有过同样的选择与困惑,而导师作为年长者和学问上的先进,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比研究生要丰富得多。这样,研究生愿意就一些自己感到不好解决的问题向老师请教,导师也有充足的经验储备和人生思考帮学生解答这些疑惑,能够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克服焦虑,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态度。
再次,导师的言传身教,可以对研究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研究生在就业问题上的过度焦虑,从产生的内在原因上来说,同他们在就业观、成功观上出现偏差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一个人的就业观和成功观,又是其价值观、人生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研究生崇敬和信赖的对象,导师的人格魅力和一举一动,都可能对研究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导师要指导研究生的业务学习,从课程学习、查阅文献、选题开题、研究进展、论文写作到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在读期间接触时间最长的老师,客观上导师的思想观念、治学态度和道德人品等对研究生具有必然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间接影响,且影响巨大。导师在业务指导中有意识的言传身教,会使思想教育更加自然亲切。”[4]导师通过人格魅力对研究生形成的感染,不但能够引导和纠正当下的观念或行为上存在的偏差,而且还会内化到价值观和人生观之中,成为一生受用的财富。具体到就业观和成功观来说,在学术上具有一定造诣的导师一般都能够耐得住清贫、淡泊名利,同社会上其他行业的从业者相比,相对来说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些从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导师质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能够给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研究生在赞赏导师人品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去仿效,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弭内心的急躁、焦虑情绪。
总之,导师在研究生就业焦虑问题的解决中具有天然的独特优势,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在应对研究生就业焦虑问题的过程中,决不能忽视了这支生力军的作用;同时导师也应当积极重视和行动起来,关心和解决研究生的就业焦虑问题,为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学术成长扫除障碍。
导师在研究生就业焦虑问题的应对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需要研究生导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在有些导师眼里,自己的职责就是在学术上“传道、授业、解惑”,而对人生之“道”、生活之“惑”,则是自己分外的事情。事实上,无论在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中,都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导师既担负着研究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指导工作,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的引领重任,更不能忽视对研究生全面成长、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5]同时,过度的就业焦虑,对研究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都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学生的学风,阻碍学术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导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切实关注研究生的就业焦虑问题,是其分内应尽的职责。尽管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大部分导师对于解决学生的就业困难都是爱莫能助,但我们至少可以通过积极、自觉、主动地引导,帮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克服由此可能而对学生的成长和长期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在导师对研究生的就业焦虑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途径和手段。研究生中尽管许多人没有真正踏入过社会,一直在学校中从事学习,但他们毕竟已经是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具备了基本的分析问题和理性判断能力。因此,在应对他们心理或观念上存在的问题时,不宜用简单说教的方法,而是注重启发诱导和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自己领悟和自我转变。在导师的引导过程中,应当重点帮助研究生意识到思想认识中存在的偏差,力求能够化压力为动力,树立人生发展的长远目标,克服安逸、怠惰的情绪,提高耐挫折的能力,将人生中面临的这一暂时的困境变成积极向上的内在驱动力。
同时,在研究生就业焦虑的缓解中,导师应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研究生个人乃至家庭的情况,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对象分别对待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解开他们的心结。在笔者所接触到的存在就业过度焦虑情绪的研究生中,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各有不同,有些是由于家庭对自己在就业上的期望过高,害怕辜负了父母亲人的期望;有的是家庭生活压力较大,比如有些已婚研究生面临着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等问题;有些则出于自身对研究生就业情况的过高期待,担心研究生毕业之后工作状况还不如本科直接就业的同学好,等等。这样,就需要导师根据对不同学生的了解,采用合适的方法,帮他们克服思想上的压力和片面认识,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成功观。事实上,只有当外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压力时,焦虑才可能产生,即使我们无力改变社会整体就业的严峻局面,但只要帮学生缓解了内在的压力,就能够改变他们的观念和想法,从而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增强在困境面前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
另外,在研究生就业焦虑的调适和引导中,导师还应当遵循的一条准则是,着眼于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应当把解决眼前的问题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起来,尤其是借此契机,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眼光和正确的成功观念。就业焦虑是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这一特定阶段上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于一个对未来有着美好憧憬、具有基本的责任感的个体来说,就业不但意味着拥有了一个工作岗位,可以因此而获得生活来源,以此来养家糊口,创造满意的生活条件,而且还意味着具有了一个发挥自己才能、展示自我价值、回报社会的平台,因此关心就业前景,并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感到忧虑是人之常情。从这个意义上说,“产生就业焦虑是很正常的,也是个体心理发展到成年初期阶段,面对自己所需要完成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时的一种必然的担忧心理的表现。”[6]导师对研究生就业忧虑的引导和调适,并不是要求研究生完全放弃对就业的考虑和期望,变得清心寡欲,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避免因过度焦虑引发的心理问题和学习态度扭曲、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并进一步将研究生所意识到的压力变成行动上的动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通过言传身教,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在分析问题时的长远眼光和全局意识,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同时,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够以此为契机实现研究生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和完善,才是真正实现了转“危”为“机”,化挑战为机遇,将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一外在因素转化成研究生素质提升的跳板。
[1]齐新.研究生就业焦虑及其调适策略[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63-164.
[2]王益明.透视焦虑——焦虑本质的哲学心理学探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17-121.
[3]辛玲玲,刘佳.浅析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0(1):64-67.
[4]胡守强.论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48-52.
[5]钱昕,方雅静,曹雪峰.关于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然定位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71-75.
[6]齐亚静,龙和.从心理发展角度浅析研究生就业焦虑[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4):67-68.
(责任编辑文正东)
ExplorationonTutors’DutyandCountermeasurestoCopewithGraduateStudents’EmploymentAnxiety
ZHAO Qingwen
(CollegeofPhilosophyandPublicAdministration,HenanUniversity,Kaifeng,Henan475001,China)
Tuto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graduate students’ employment anxiety because of its effect on graduate students’ life and studies and tutors’ special advantage in solving the problem.Tutors’ main countermeasures to cope with graduate students’ employment anxiety are to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education,choose proper ways and means,follow the principle of different objects treated respectively,and relieve graduate students’ employment anxiety through the way of ascending their philosophy.
graduate student; tutor; employment anxiety
G643
A
1673-8012(2013)03-0059-04
2013-05-04
赵清文(1973-),男,山东临沂人, 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管理学和教育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