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当代都市问题研究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3年1月4日至6日,“中国当代都市问题研究国际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召开。此次国际研讨会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的中国都市网络研究中心(Urban China Research Network)和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组织筹办,由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承办,并作为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当代中国,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高速的乡村都市化现象进行研究和讨论,并借此机会为中美两国学者,特别是中国新一代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提供当今世界都市化问题相关研究中最前沿的学术信息交流机会,同时也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广阔的合作研究平台。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嘉宾和学者有:中山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陈春声教授,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城市观察杂志社名誉社长顾涧清教授,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郭凡研究员,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中国城市网络研究中心主任梁在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周大鸣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王宁教授,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系John R. Logan 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系Steve F. Messner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刘林平教授,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范可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港台相关研究机构的学者与研究生和本科生代表。
周大鸣教授在会议上做了关于“当代中国的乡村都市化发展及问题——以珠三角地区为例”的主题发言。他以实地调查的生动个案,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等与乡村转型和社会变迁相关的理论分析,向与会者展示了珠三角地区的乡村在向城镇化转型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及存在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土地征收矛盾相对不激烈。之前有研究显示,政府向村民征收土地的过程存在比较紧张的对立关系和矛盾冲突。但在珠三角平原的许多村庄,学者们通过实地走访发现,冲突和矛盾并不像其他地区所表现出的那样激烈,有些村的村民们并不抗拒自己的土地被村委会管理,也不抗拒自己家的土地被政府征收,个别人甚至希望政府能尽快开发利用他们的土地,以期从中能获得一个好价钱和丰厚的收益。邻村的村民很羡慕被征地村庄的村民,都希望把自己的女儿嫁过去,而村内的外嫁女也不愿意放弃自己在原来家庭中的土地股份继承权,由此引发另外一系列矛盾。政府的土地开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但我们不该忘记,这是公共资源在小范围地区的呈现。随着都市化进程和广州亚运会的举办,大量资源被投入到某些村庄的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可以认为当地政府与居民合谋,一起侵吞地方政府的公共资源呢?这个问题值得深思。(2)土地征收模式日趋完善。在土地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让房地产开发商等企业直接与每一家的土地所有者进行交流从而收购土地,其流程所花费的成本巨大。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村委会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中间人的功能,节省了土地从使用者到购买者之间的交易成本。村民的土地首先统一由村委会与每家每户沟通,把土地集中起来,再由村委会代表去与企业负责人进行商务合作的谈判,最后签订开发利用土地的契约合同。整个过程是在乡镇一级地方政府的监督和协作下进行,从理论上看,这是一个十分有效率的经济过程。村委会从开发商那里得到补偿费用后,如何处理和分配补偿款则是一个难题。有的村子直接将这笔巨款以每家每户为单位一次性分发给村民,村民们突然得到一笔巨款,往往导致许多不理性的消费行为,而在巨款被花光后,村民的生活便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而在我们所观察到的另外一些村子,村委会在得到巨款后并未全部分发给村民,而是将巨款的30%平均发放到每家每户村民手中,剩下的70%作为村庄的公共基金被用于投资(购买股票、房地产、基金等),获得的收益以股份分红的形式由全村人平分。这一做法略优于前者,但也有可能使村民不愿再劳动,完全依靠利息生活。而且这种做法也产生了新的利益纠纷,需要我们加以考虑。(3)乡村都市化转型不仅仅是收入的提高,更是村庄整体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村庄的都市化进程中,隐约发现一些问题,譬如,在经历了土地集中被开发商利用的过程后,村民们的经济收入来源较之前更趋单一化,不像原来那样来源广泛。与此同时,村民还会不自觉地受到全球经济市场波动的影响,这种影响力的巨大及其变化的迅猛,是作为个体乃至家庭的村民所不能承受和应对的。2009年的全球金融海啸,使一些村庄的公共基金投资收益大幅度减少,村民的股份分红收入也相应骤减,这个问题与社会稳定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要将乡村都市化进程的影响尽可能地考虑周全,因此乡村都市化进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提高经济收入的过程,而是一个整体的转变,包括生活方式、就业观念、人生价值观等。所以,在提高当地人经济收入的同时,也要考虑他们的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变化。
接下来的分组讨论环节延续了会议的主题,由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系John R. Logan教授主持的小组,重点讨论了当代城镇都市社区的管理和运行问题,其中涉及社区成员的文化心理适应与社区环境布置的关系问题,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关系研究,跨国移民社区的双向性特点和社区的政治实践模式情景讨论,都市社区的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性分析研究等相关议题。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系Steve F. Messner教授主持的小组,重点讨论了当代中国都市社会中族群关系模式的相关研究,各地高校的青年学者们分享了自己的实地调查经历,其中包括对于在穗河南务工人员的刻板印象分析,以及产生这样刻板印象的社会深层原因,地域歧视的概念再次被学者引入讨论的中心,想象中的群体与真实的河南人群体之间关系的特点分析,都市务工人员的讨薪维权群体与商人老板的博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涉及的社会资源动员和配置,以及传统信仰在新情境中的运用等问题。有的学者从经济人类学角度分析了广州市城中村的租户群体与户主群体的互动,通过调查分析租户欠交房租的深层结构性因素,探讨了经济行为背后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作用。还有学者以广州市男性同性恋群体为切入,探讨了在大都市社会中个体的自我身份建构与都市环境的相互联系,重点讨论了自我认同与身份污名化等重要学术概念,让与会学者对都市中的非主流群体或边缘群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中国城市网络研究中心主任梁在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归纳了当代学术界对于乡村都市化前沿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细致点评了本次研讨会的相关议题,同时对每位演讲的青年学者进行了悉心指导,并代表所有来华参会人员向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和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组织单位表达了最诚挚的感谢。本次会议的举办提高了学界对于中国当代都市社会问题的重视程度,使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对都市问题在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中都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也为中外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和市区治理等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