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茂贵,江稳华,张永盛,庄玲芳
(安徽省歙县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安徽歙县 245200)
茶产业作为歙县农业第一主导产业,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茶产业的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过开展名优茶开发与产品结构、茶叶加工设备改造与加工体系调整、茶树品种更新与无性系良种推广、质量安全体系构建与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茶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与品牌宣传以及茶叶税收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针对性工作,歙县茶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先后被农业部等单位评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农业标准化(茶叶)示范县”、“2012年中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安徽省茶产业十强县”。
全县现有茶园总面积 1.78万 hm2,“三品”茶园认证面积达1.73万hm2,占总面积的97%;有规模不等的茶叶加工厂(点)二千余座,茶叶加工由单家独户转向出售鲜叶统一加工,茶农劳动强度大幅降低;有民营企业79家,涉茶经营单位95户,涉茶专业合作组织41个,全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全国出口加工经营企业9家,其中自营出口企业2家;茶叶注册商标96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5件,国家名牌农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1个,省名牌农产品5个,市知名产品7个;山东、上海、北京、芜湖等地是歙茶在国内市场的集散地,连锁店、大卖场和超市成为茶叶营销的重要渠道,茶产品大量出口到非洲、中东、独联体、日本、欧洲等国,特别是欧洲已成为我县重要的有机茶出口地区。2012年全县茶叶总产量9600t,一产产值6.02亿元,茶业综合产值超过 20亿元,各项指标均列安徽省各产茶县第一。茶业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及出口创汇等社会经济的各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2.1 茶园基础较差 全县多数茶园建于 60~80年代,园内道路、水利不完善、陡坡茶园比例大、水土流失严重、管理粗放、“乱剪乱砍”普遍存在、树冠小、茶园覆盖度低、单产低;同时,无性系良种比例偏低,严重影响了名优茶质量,影响了茶园机械化推广应用,劳动生产率无法提高。
2.2 从业者科技素质较低 农村从事茶叶生产的劳动力不足,大部分茶农为 50岁以上,其文化程度低,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差。涉茶企业普遍对提高员工的科技素质重视不够,茶叶科技推广队伍长期得不到交流、新知识培训和进修,业务水平不能与时俱进。
2.3 加工体系不完善 经过十多年的茶厂改造与设备更新,全县茶叶加工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部分茶叶加工企业的厂房、设备及加工工艺得到了改进,但大多数加工厂或加工点厂房破旧、简陋、设备不配套、工艺不规范,且一些经营规模较大企业至今无初制加工厂,给我县初制加工管理和提高茶叶质量增加了极大困难。
2.4 名优产品竞争力弱 全县生产的茶产品种类众多,但能代表歙县茶叶形象的经典产品至今没有形成,导致歙县茶叶的市场知名度、影响力呈下降之势。历史悠久的大方茶工艺急需按市场消费要求予以改善,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产量最大的黄山毛峰急需完善加工设施与流程,走标准化生产之路;珠兰花茶急需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高档比例,发展系列化产品。
2.5 企业发展步伐较慢 我县茶叶经营队伍尽管庞大,但除少数企业因有经营的主导产品,较好的原料基地,较完善管理模式,较稳定营销市场与创新理念等而稳步经营发展外,大多数企业仍无代表企业特色的产品与包装,管理落后,市场开拓动力不足,发展很慢,部分企业甚至日渐萎缩。作为茶产业的开路先锋——企业的团队实力十分薄弱,导致茶产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2.6 组织化程度较低 目前,全县涉茶专业合作社通过几年发展,已达 45家,但是这些合作社多数无资金、无规范制度、无实质性业务。这为今后大力推行基地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建设增加困难,为推行现代化茶产业发展增加困难。
2.7 市场建设乏力 国内的上海、山东、北京、苏州、芜湖等城市,原为歙茶主销区,但因宣传不够、产品竞争力小、企业团队协作不够等因素,导致原有的市场呈严重萎缩之状。县内的初级交易市场规模偏小,管理欠规范,市场发展较慢,出口茶市场凭低残留茶和有机茶以及较好内质原料,呈稳定之态,但仍缺乏拓展之后力。
2.8 对外宣传力度不大 一是企业宣传缺乏主动性;二是宣传手段和方式单一;三是宣传仅限于个别城市,到歙茶各主销区专项宣传不够;四是政府和企业在宣传方面投入不足。
2.9 外资注入不足 到目前为止,外资投入我县茶产业规模很小,落后于其他茶区,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歙县作为全国名茶之乡和安徽省第一产茶县,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和资源优势,而且与全国消费最大、收入水平最高、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相毗邻,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再加上省、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歙茶产业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和广阔前景。
结合《歙县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的实施,县财政每年筹集 1000万元以上资金专门用于茶产业发展,重点围绕生态茶园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品牌宣传打造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在未来几年,我们认为,要做大做强歙县茶产业,实现产业的大跨越,应着力实施好“七大工程”:
3.1 生态茶园巩固拓展工程 充分利用歙县茶园的生态优势,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茶产业项目政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按照“四改”(改种、改土、改园、改管理)综合技术要求,扎实开展生态茶园建设,拓展生态茶园建设规模,到“十二五”末,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 1667hm2,建立标准化、高产高效生态茶园 6667hm2,全县茶园实现清洁化安全生产。
3.2 企业培育壮大工程 按照“企业集中,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的发展思路,全力筹划并打造占地130多hm2的“徽茶生态文化园”,建成集生态茶园建设、清洁化生产加工、质量安全检测、科技研发、市场交易、茶叶文化与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园。充分利用省、市县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加快茶叶龙头企业培育扶持工作力度,构建一支以茶业经纪人为基石,市级龙头或规模茶企业为骨干,省级龙头为重点的茶业经营队伍,促进我县茶企快速、稳定、健康、和谐发展。到“十二五”末,培育规模以上茶企业超 20家,其中销售收入超5亿元以上1家,超亿元茶企业4~5家、超5000万元茶企业6~8家,自营式加工出口茶总量达2万t,创汇2000万美元;争创1个国家驰名商标(或名牌产品),10个省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
3.3 茶叶生产机械化提升工程 结合国家购机补助等惠农政策实施,大力推广茶园中耕、施肥、植保、修剪、采摘等机械化技术,积极开展清洁化、规模化茶叶加工厂建设,政府优先提供用地指标,重点推广流水线加工模式,力争“十二五”末修剪、植保等环节的机械化作业范围和技术全面推广,施肥和采摘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技术有明显突破,建立10~20座现代化大型示范茶叶加工厂,使我县茶叶生产在规模、装备、技术和管理方面实现跨越发展。
3.4 精品名茶打造工程 选择有历史底蕴,独特外形和内质的歙县精品名茶,如大方茶、黄山毛峰、珠兰花茶、黄山白茶等,进行工艺改进,提升质量,使其成为我县茶叶对外展示的一个拳头产品,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其它名茶产品和茶产业发展。
3.5 品牌展示宣传与市场建设突破工程 通过举办茶叶开园节、摄影采风节、茶业高峰论坛等活动及电视广告、大型户外广告等形式,大力宣传歙县茶叶公共品牌和企业个性品牌。组织企业赴上海、北京、合肥、济南、香港等国内外大中城市,参加各类茶博会、农展会、茶业评比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扩大歙茶的市场影响力与竞争力。同时,着力培育建设好五类市场:即乡镇产区的原料交易市场、城区的初级品交易市场、茶叶主销区的内销市场、国际外销市场和快速发展中的网络销售市场,利用3~5年时间构建起特色明显、功能完善的茶叶经营市场体系,全面提高歙县茶叶的市场占有率。
3.6 科技创新与人才工程 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研发茶叶新产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对汪满田茶业集团的奶茶生产线、黄山神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茶叶提取物生产线的扶持力度。与涉茶高等院校签订合作协议,聘请专家教授为政府茶产业技术顾问,引进各类高中级技术人才,实施科技兴茶战略,不断增强科技支撑力,提高科技贡献率,延伸茶产业链,增加二、三产业产值。
3.7 茶文化及其旅游开发工程 歙县坐落在黄山脚下,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牌坊群、新安江山水画廊、徽州府衙等一大批著名的旅游景点,为发展茶文化、茶旅游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平台,我们要借助这个平台,规划建设一批文化味浓、品味高、富有特色的茶馆,组建茶艺表演队,积极开发茶旅游产品,开辟茶文化、茶观光、茶休闲等旅游线路,更好地宣传歙茶,促进茶产品的营销,增加旅游收入,提升旅游内涵,延伸旅游产业链,促进茶文化、茶旅游、茶产业的和谐发展,把歙县打造成全国茶叶十强县和影响力最大的“国礼茶之乡”。
我们认为,这“七大工程”是歙县茶产业体系中七个主要环节,应该说环环相扣,融为一体,在未来3~5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借助当前茶产业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扎实推进各项工程的实施,我们相信,歙县茶产业这一悠久的传统民生产业将迸发出新的活力,全面实现“茶农增收、茶企增效、政府增税、环境增美、形象增优、健康增寿”六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