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琳玲 张伟
(江苏省产权交易所,南京210029)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 姚琳玲 张伟
(江苏省产权交易所,南京210029)
随着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生力军。然而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多方面问题,包括自身因素、政府因素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促进我国民营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民营经济 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融资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出现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经济现象。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表明,民营经济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表现在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推进自主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增加公共税收、提升社会公益等七个方面。
但是,由于我国民营经济起步较晚,以及认识、政策等原因,国内外经济转型或变换时,民营企业往往面临市场萎缩、竞争加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问题,导致企业效益普遍下滑、企业家信心下降、投资意愿不足。在这种形势下,从战略角度来探讨和研究民营经济发展或许具有特别的意义。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不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技术水平上仍然比较落后,在全国GDP中所占比重和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比重都还比较低;总体发展不平衡,地域差别很大;大多数还处在创业阶段。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如扩张通道不畅,法制环境缺乏保障,社会歧视普遍存在,政策环境不平等,融资渠道不畅通,市场秩序不规范,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等[1]。此外,民营经济本身也客观上存在一些先天弱点和不足,起步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投资,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创业经验,目标短期化等[2]。
1.1 地方政府指导思想及政策因素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方政府行为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1.1.1 思想观念尚待转变、管理体制亟待理顺。不少地方依然认识落后、观念陈旧;对不同所有制经济采取两套政策、两种待遇,没有真正把发展民营经济提到战略高度;民营经济管理和服务协调机构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综合协调职能弱,社会服务严重滞后,致使民营企业所需要破解的融资、信息、人才等难题和行业布局、结构调整等政策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落实。
1.1.2 市场准入受到限制,缺乏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循序推进,我国至少在法律政策层面确定了“非禁即入”的原则,民营经济可进入领域大为拓宽,资金、土地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但必须看到在电力、石油、金融、航空等垄断领域还存在“看得见却进不去”或“进去了,由于行业潜规则而无法经营,最后不得不退出来”的现象[3]。
1.1.3 融资难、土地供应紧张对企业扩大再生产影响较大。民营经济在获取资金支持上一直处于相对不平衡的状态,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已成为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壮大。目前,我国民营经济主要依赖于间接融资,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通过股权或债券市场吸纳社会资金,创业投资机制尚未形成,产权市场不健全。
此外,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持续恶化,水资源与空气的污染、土地的滥用、森林的破坏等,将长期制约民营经济及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1.2 民营企业自身因素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约束
纵观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轨迹,能真正成为明星企业集团的并不多见,多是些中小型企业,或是一闪而过的“流星式”企业。企业长不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 规模小、起点低、整体实力不强。民营经济的创业发展初期,特别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企业门槛低,规模小,投资少,容易开办,所以,多数都是由农民、手工业者创立,有着劳动密集度大,技术资金含量低的特点。且经营者的自身素质不高、视野不开阔、短期化经营行为较普通。目前不少民营企业仍从事低附加值、高耗能的行业,专业化、协作化水平不高,企业后续发展能力、综合竞争力不强。
1.2.2 产品档次偏低,科技含量不高。在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中,私营(个体)、乡镇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特别突出,特别是制假现象屡禁不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观方面是经营者质量观念、法律观念淡薄,缺乏起码的品牌意识。客观方面是民营企业自身缺乏人、财、物基础,没有大量资金用于研发新产品、新项目。特别是入世后,我国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明显。
1.2.3 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一是缺乏企业发展战略。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空子多、机会多,许多民企靠机智灵活发家致富,造成了不少民营企业老板存在急功近利心理和投机取巧的短视行为。二是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创业阶段的重大决策往往采取相对高效的独裁方式。这种模式不仅严重窒息企业活力,削弱企业发展后劲,还极易导致经营行为不规范,给企业生存带来的风险。
在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前,民营经济逐步获得与其他经济成分相同的待遇,羁绊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正在逐步消解。民营经济面临了新的发展机遇,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去努力。
2.1 解放思想,抓住机遇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经历证明,每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上的飞跃,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只有创新观念,才有新思路、新方法,经济发展才有新起色、新成就。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要突破落后、保守的旧观念,以广阔的视野、活跃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2.2 优化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决定因素,是一种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要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就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2.2.1 用活政策,用好政策。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又旗帜鲜明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进一步坚定了发展民营经济的政治根基。因此,不仅是民营企业,政府部门也要将各项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从创新入手,营造公正、快捷、高效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和优质服务环境。
2.2.2 规范行政执法部门行为、优化政府行政审批制度。各行政执法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各种办事制度,对办事内容、办事程序、办事权限、办事结果、收费标准确实做到政务公开;在不断完善“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上,可实行“一票式”收费,真正使投资者进一个门就能够办完证、交好费、办成事;坚决杜绝执法行为与部门利益挂钩的现象,防止出现监管部门过多、多头和重复执法的现象;加快由行政审批制向登记备案制过渡的进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2.3 拓宽融资渠道,健全信保体系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是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建议政府尝试开放民间金融,加大担保公司建设力度,组建各种所有制担保公司是满足民营经济金融需求的理想选择。政府通过增加担保基本金或者引导民间资本入股,扩充市场化的资本进入,适当放宽再担保中心的再担保贷款上限,从而用足用好国家优惠政策和减税政策,更好地引导企业开展互保联保。
2.4 企业自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的生命。民营企业要扩张规模,提升档次,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要更加自觉地走创新发展之路。民营企业创新冲动越强,创新成效也就越显著,企业发展动力越足。
民营企业不仅要按照市场经济和经济国际化的要求,不断创新企业结构、组织形式,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还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力度,提高核心竞争力。以更大的胆识、更宽广的视野和更灵活的政策,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5 鼓励民营经济走特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珠三角、温州、苏南、晋城等不同地区都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从它们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尽管成功的模式很多,但都是充分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实现了乡镇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4]。发展民营经济,必须树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佳”的特色经济观念,发展特色经济、特色园区、特色产业。
2.5.1 做大做强创优传统产业。一是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我国非遗资源丰富,雕塑、绘画、杂技等艺术创作源远流长,中医、厨艺、制陶等技艺独特,民俗、节庆、礼仪等内容丰富,这些都是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资源和特色区域经济;二是发展特色旅游业。在旅游业开发中,挖掘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就会为一个地区带来独具特色的旅游业。三是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壮大当地的特色民营经济,走出一条优质、高产、高效的特色农业新路。
2.5.2 全力向高科技、高技术、外向型产业进军。在全国大部分行业中,特别是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行业排头兵中,都有民企的身影。民营科技型、外向型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势头强劲。我们不仅要积极支持民营高科技企业科技创新,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还要引导和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城市基础设施、新型工业、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开发特色产品,走品牌发展之路,努力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民营企业群体。
2.5.3 推动民营企业聚集化发展。有计划地发展民营经济园区,把发展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按照城市建设总规划的要求,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民营经济园区和各类批发贸易市场,吸纳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园区发展,提高民营经济的产业集中度、关联度和技术密集程度,促进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1]段永基.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状况及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2]常修泽.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J].转轨通讯2004(2)∶19-26.
[3]马山水,李劲东.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黄旭敏.温州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问题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