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洁
(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上海,200433)
“快时尚”文化属于社会流行文化现象的一种,也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快时尚”文化就像速冻食品及快餐文化一样,适应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是代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心理需求和精神状态的“亚文化现象”。身处时代前沿的高校青年,处于社会文化的包围圈中,对于社会文化潮流风向最为敏感,生活上、思想上更易受到影响。在“快时尚”文化风行于市,为高校青年群体高度接受的当下,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需要理解其对研究生思想产生的影响,并设想和建立与之适应的教育对策。
“时尚”是在一定时期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时尚文化表述了特定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观念。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着一个社会的信仰、价值、理念和经验。人们对于时尚文化的抉择,则体现了自身对于某个社会群体文化价值的认同。在全球化时代,时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渠道,其本身并不一定是精致的文化,但却可以满足大多数群体人的感性需求,带来感官上和心理上的愉悦。
“快时尚”英文为“FastFashion”,源自20世纪的欧洲,也称“MCFashion”,最初为英国《卫报》造词,前缀MC取自McDonald’s,意思是麦当劳式的快速。快时尚品牌遍布于服饰、运动、美妆等多类商品中,它以“快、准、狠”为主要特征,即:上新品速度快、对时尚潮流把握准、打折促销多。“快时尚”文化产品款式多且新潮,能迅速聚拢追求时髦的人的目光,尤其吸引身在“象牙塔”渴望“社会化”的高校青年。
“快时尚”文化的流行得益于商家“好看又便宜”的经营策略。为了“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快时尚”品牌商家多依托对消费者心态的海量数据分析,以消费者为导向,为顾客提供“一站式”购物环境,通过先进的物流跟踪及数据分析系统,及时掌握消费者对产品设计及价格的反应,在时尚、质量、价格和时间之间寻找平衡。通过有针对性的创新,给消费者带去独特的品牌体验。“快时尚”商品基本都是“一流的设计、二流的质量、三流的价格”,既保持同全球同期时尚设计的同步,又以平民价格俘获消费者对流行的心理期待。“快时尚”文化的宗旨是“不创造时尚,但制造时尚”、“不引导流行,而是将流行普及化”。“快时尚”品牌不仅邀请设计界和演艺界的明星助阵,开设线上商铺,还在经营过程中与国际前卫理念接轨,比如旧衣回收用以救助弱势人群或捐赠贫困地区、倡导使用纯棉制品,宣传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激励消费者参与商品设计和店铺布置等。“快时尚”文化营造出的氛围是崭新的、活跃的、前沿的、个性的,这些特征都相当适应当代青年人的心理和行为。
目前,高校研究生的主体已逐渐由“80后”人群向“90后”人群过渡。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1990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青年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城市化发展、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全球交往日益密切的情势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成长环境可谓“日新月异”,社会整体氛围的求新、求变也影响了青年人的思维,追求“新、奇、快”。他们思想开放、活泼浪漫、敢于想象和创新。他们是名副其实由“快餐文化”喂大的一代,“欧美文化”“日韩文化”对他们的文化精神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和“传统”间有着天然的隔膜,因而时常会感觉现实和他们的精神存在对立和限制,容易产生抵触和叛逆心态。相对而言,他们比其前辈更独立、任性和自我;对外界东西的吸收往往采用DIY的方式,即自助式,而排斥别人的灌输和说教。他们热烈地欢呼着新兴事物,大胆地走在社会和时代的最前列。
高校校园始终处于社会文化的包围和渗透下,社会文化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精神气氛使青年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心理因素、价值取向等方面对其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对于高校青年而言,流行文化就像一个社会生活的切入口,打破了现实生活中生长地域、经济状况、身体条件等的种种限制,他们基于这个“共同认同”获得广泛的社会交流空间,为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方便,使他们的社会性得到空前延伸与发展。新生代研究生对于“快时尚”文化的接受和认同,说明“快时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吻合他们的文化精神特点和心理需求。流行文化的终极目标是创新求异、倾向未来、反叛传统、逾越规范,这使它具有反叛性和先锋性的特点,对高校青年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浸染力。因此,“快时尚”文化既是一面“透视镜”,折射出研究生心态存在节奏快、变化快、内涵不足等诸方面,又是一个“减压阀”,研究生通过消费或者支持这样一种文化形态,表达着一种情绪的宣泄、个性的张扬、寻求一种文化对心理的支撑。
研究生群体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有将“快时尚”文化精神体现在日常生活和行为的各个方面,包括课余爱好、服饰爱好、书籍爱好等等。这部分学生的精神面貌大多活跃而积极,显现出更多涉足社会工作的意愿,在研究生各类学生组织、社团中都有突出表现;也有“快时尚”文化的旁观者,不感兴趣但接纳身边的此类文化氛围,尤以埋头实验室,专于科研、学术的理工科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生为多。尽管两个层面在面对“快时尚”文化时表现不同,但他们的共性是:研究生们投身校园文化活动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相较于本科生他们更专注于学术和科研,图书馆、实验室、宿舍、食堂等“几点一线”的生活令他们身处的校园环境比之社会环境而言较为单一和沉闷。产品更新快,款多量少的“快时尚”文化产品往往采用混搭(match)和多层次设计相结合,意味着商品本身独特不雷同,同时也彰显了“快时尚”文化自由与开放的特质。对个性化商品的消费无疑有助于突破“单一”、“沉闷”的气氛。研究生们虽具备一定的时尚产品消费能力,却不具备经常消费奢侈品的能力,“快时尚”文化产品正好适应这种消费层面诉求。于是,研究生在消费行为方面表现出一种另类的激情:他们消费时不关心商品的产地、原料、做工等细节和意义,只是占有它、消耗它,用商品外在特点来表达自我,而不想解释商品或保存商品。新时期研究生对引领社会潮流文化产品的需求,也显示了他们潜意识的“品牌意识”,渴望成为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中的“弄潮儿”和“领航员”的角色。
作为活跃而富有文化知识的青年群体,当代研究生对于新事物的接纳、实践以及对新行为方式的推行总是积极的。由于时代因素,高校青年的思想观念、生活观念飞速地与国际“接轨”,这使得思想教育社会化的环境更具开放性。学校传统的思想教育常偏重于“应该是什么样”,即倡导主流文化来制定教育思路,而实际上也正日益重视青年学生“希望是什么样”,即包容不与社会要求和期待发生冲突的非主流文化的心理来做思想教育设计。“快时尚”文化体现出商业界的创新、与时俱进、成效最大化、赢取人心等特质,要敢于实现它们在思想教育活动中的渗透,才能令这些优势在研究生思想教育中发挥效力。
第一,“快时尚”文化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这种文化自身的快速变化,体现了其对传统模式、思维定势有意识地抛弃,思维的跳跃与重组,对于激活研究生对于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的灵活运用、对书本结论之外的非常规性和非逻辑性的观点和做法展开探索等都大有裨益。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学生透视“快时尚”文化现象背后的创新意识和动力,并将之融于个人的科研、实践和生活中。这样既可以开阔研究生的视野,满足他们对于新兴事物的求知欲,又能释放其充沛的热情和多样的才能,勇于打破常规,提升创新动力。如“快时尚”文化具有的创新形式,可被研究生学术文化、实践科创等活动所吸纳和采用。院系及各类研究生组织可组织各类创意设计比赛、创意时尚秀、环保公益活动等,化说教于活动中,用研究生喜欢的“时尚”风格和模式打造或包装活动,更易令他们青睐并主动参与。甚至可以将研究生校园活动的设计的主动权直接赋予研究生,请研究生自己为自己和同学们策划设计有吸引力的活动。
第二,“快时尚”文化缓解研究生的精神压力。研究生生活节奏是充实而紧张的,就学期间需要接受专业课学习、课外技能学习、课题研究、撰写毕业论文等多项训练和考核,还将面对人际交往、婚恋、就业等客观压力。因此,认同和消费“快时尚”文化便成为调剂生活的一种方式:快速的、一站式的消费文化可以打破沉闷、节约时间、稀释压力、释放情绪。高校校园文化亦可效法“一站式”模式,适应研究生特点为他们享受和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便捷。如通过学术文化周、社团文化节、体育文化节等主旨鲜明且在一个短期内活动项目相对集中的活动,为研究生提供自由选择和相互切磋交流的平台,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还可利用生活园区或固定的活动中心,设立图书屋、阅览室、影音室、排练房、社团活动室等,形成“一站式”文化服务资源,满足研究生对文化活动的自选需求。让业余时间不充裕的研究生在文化活动上享受到:种类齐全、及时更新、随意挑选、立等可取等“快时尚”文化般的体验。研究生们在便捷参与和消费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个体精神的充实,也能获得业余技能附加值的提升,赢得自信。
第三,“快时尚”文化商家的“大数据”运营战略,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快时尚”商家之所以能做到“快、准、狠”,迅速并持续锁定消费者的心理、赢得利润,关键在于对商品整个流通环节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部门或从业者也可借鉴此做法,建立一套科学的,可以快速、准确获取到研究生文化精神支出和需求的数据采集体系。通过对大容量数据的分析,做专题调研,及时认识并定位研究生在精神方面的喜好和需求,用符合研究生心理预期的形式举办富含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活动,寓教于乐,则思想教育决策和行动会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得研究生思想教育的环境愈加开放,社会流行文化会对高校青年的心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形成越来越多的影响。因而,研究生思想教育在现实面前不应回避或拒绝,而要认清形势,因势利导,吸取社会文化中的积极元素为我所用,使得思想教育能够真正融入研究生的话语体系,使得如“快时尚”文化等流行文化成为推动新时期研究生人生观、价值观构建的建设性力量,实现思想教育应有的价值关怀和人文关照,引导教育主体走出“单向度的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研究生思想教育才会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
[1] 迟成勇.论时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2] 李庆广.亚文化视野中的青少年流行时尚文化[J].河南社会科学,2007,(6).
[3] 曾燕波.当代青年时尚文化的现实表述[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
[4] 刘昊,薛平平.流行时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J].长沙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