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文艺领域的拓新之作
——评《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

2013-03-31 20:48

王 剑

(长江师范学院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重庆408100)

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区研究中心余继平教授的专著《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2012年在重庆出版社出版。该书十六开804页,洋洋洒洒八十余万言,更有图片资料数百幅,亲自调查之田野资料若干。单从一书之体量论,亦可知其治学之精、研究之深、耕耘之细。然而此书的价值绝非限于数量,从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学的角度看来,《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可视为一本具有开创学科领域意义的拓新之作。

第一,《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实现了研究范围的广度与研究层次的深度的有机结合。此书计十二章共五十二节,从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的概念、生长环境、基本特征和分类情况破题,将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品中的苗族与土家民族服饰、苗族蜡染、土家族织锦、苗族挑花、布依族花土布、布依族地毯等染织品,竹编、藤编、棕竹、手杖等竹藤制品,苗族芦笙、苗族古瓢琴、布依族牛角二胡、侗族牛腿琴、铜鼓等乐器,地戏面具、傩堂面具、民间剪纸、雄精雕刻、织金砚台、印江石雕、根雕木刻等雕刻,牙舟陶器、大方漆器、织金砂陶等器具作为研究对象,分门别类为乌江流域的民族服饰艺术、民族民间织染艺术、民族民间挑花刺绣艺术、民族民间剪纸艺术、民族银饰艺术、民族建筑艺术、傩戏面具艺术等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为原始混沌思维方式基础上的象征寓意性、感知随意性、互渗组合性、集体程式性和概括式性等,而其审美特征为民俗美学基础上的形式美、色彩美、工艺美、材质美、娱乐美、寓意美、宗教美等生命和谐之美,最后将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定位为民族宗教信仰、思想文化和艺术观念的实物承载者,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度来看待其传承与发展。研究内容涵盖了整个民族民间艺术的具体领域和精神世界,更兼具有文化视野、美学深度。

第二,《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一书的研究区域划定为乌江流域,实现了将特定的地域与普遍的民族和谐规律的结合。乌江发源于云贵高原乌蒙山东麓三岔河,流经云南、贵州、湖北、重庆4省市,55个区、县(包括自治县、市),在重庆市涪陵城东汇入长江,全长1050公里,流域总面积达到87920平方公里。乌江流域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境内世代杂居着土家、苗、侗、彝、白、布依、哈尼等30多个少数民族,人口1800余万。乌江流域少数民族遍及全流域,从具体分布来看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或各少数民族成片聚居、多民族交错杂居的特点。“从少数民族分布的总体情况看,苗族除主要集中在松桃苗族自治县、黄平县、务川县、思南县、水城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恩施市等区县外,在安顺市、黔西北的毕节地区也有一定数量。土家族除主要集中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利川市、咸丰县、恩施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德江县、思南县等区县外,在遵义地区东北部也有部分分布。彝族主要集中在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安顺地区西部也有一定数量。布依族主要集中在安顺地区的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平坝县、安顺市、普定县、六枝特区、水城县、贵阳市郊区及清镇市、开阳县,毕节地区的威宁、织金、金沙、赫章、大方等县。回族散居在威宁、平坝、水城、安顺和贵阳市区各地。仡佬族除集中分布于遵义地区的道真、务川、正安诸县外,还分布于遵义、安顺、毕节地区各县和六盘水市东部。满族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的黔西、大方和金沙诸县。白族则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的威宁、纳雍、大方、赫章各县。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的大方。毛南族主要分布在黔南州的都匀市一带。从总体分布情况看,苗族主要居于乌江流域中下游,布依、彝、白、满、回、蒙古各族主要分布于乌江流域上游,土家族主要分布乌江流域下游,仡佬族则分布于乌江流域中游的狭长地带。”乌江流域作为自古以来的多民族文化共生区,其范围内的各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生共荣,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和鲜明独特的民间艺术。由于山高林深、道路险阻,乌江流域的少数民族自古就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汉族民间美术流传到此地的时间较晚,同样因为交流不便,一些汉族业已消亡的传统民间工艺传入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与本地民族传统民间美术结合后,便长期地保留了下来。将视野对准这一范围,不仅具有大杂居民族区域艺术研究的范式意义,更能以此为突破口,管窥民族和谐发展的规律性。

第三,《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一书采用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实现了交叉学科领域与专业艺术研究的结合。民间美术是由普通民众集体创造的,经过长期历史形成和传承发展的文化形态。民间美术的最突出特征应是其装饰性、形式感、地域性、民族性和独特的传承方式。前人对于民间美术的研究,或受一时、一种、一类美术形式的桎梏,缺乏跨学科的研究视野,或在学科交叉之处徘徊无定,往往流于浅层次的理论探讨和方法尝试。《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一书贵在平实,沉心静气,专注从年复一年艰苦的田野调查资料中寻觅学术规律之蛛丝马迹。随手撷取“乌江流域民族服饰”一章析之,该章从乌江流域民族服饰艺术的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梳理入手,在详细研究乌江流域布依、土家、苗、彝、仡佬、侗、仫佬、回、白、满、蒙古等族的服饰艺术特点的基础之上,深入从美术学的传统工艺、纹样造型角度,民俗学的实用功能、吉祥观念、民俗心理和人生礼仪角度,民族学的族群意识角度以及美学的审美价值角度对民族服饰进行深入剖析,在交叉学科领域,综合运用多种科学方法对研究对象展开全方位的立体研究,力图从文化蕴涵方面全面把握乌江流域的民族服饰特征。从而使《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一书在对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细致的分类、梳理、总结、归纳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了民族学、民俗学、民间文学、艺术学等学科的融会贯通,可谓水到渠成。

第四,《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实现了精美的文图和翔实的资料的结合。美在民间。即使艺术白丁,亦能从民族民间的艺术中感受到美的震撼。《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中的数百美图,有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的成品展示、文献记录,也有民族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和表演场景。即使作为一本图书来欣赏,亦可堪称精美,让人爱不释手。单举“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织染艺术”一章为例,计有图片58张(幅),内容涉及织品展示、织染工具记录、织染过程场景、织品应用情况介绍等,牵涉黔西北的威宁、毕节、织金、黔西、纳雍、赫章、六枝、黄平、安顺、普定、清镇、平坝,黔南的贵定、福泉、龙里、惠水,以及渝东南的石柱、彭水、黔江、酉阳、秀山和鄂西南的恩施、利川、咸丰、来凤,湖南湘西州的龙山、保靖、永顺等地的苗族、布依族、土家族织染艺术。内容之丰富、形象之精美、视野之开阔、分析之透彻,一时鲜有出其右者。独特、创新的观点和视角往往来自第一手资料。此书的完成,历十年之功,在乌江流域土家、苗、彝、仡佬、布依等少数民族区域、村寨开展考察,并广泛收集到乌江流域50余个市、区、县的地方志(包括部分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府、县志)300余本(册),乌江流域历史、民族、民俗、文学、科技教育、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资料5000余册,以及《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中关于贵州的省、府、县、军、卫的志书140余种。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艰苦劳动中寻求学术的创新和文明的传承。就学问而论,此书对于各个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的研究者而言,其资料和参考价值,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可忽视,今后的研究但凡涉及“乌江流域”、“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工艺美术”等关键词,未将此书列为参考资料者,可以断言其搜罗不够,储备不足。

总之,《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一书内容深广、对象独特、理论交叉、丰富精美,且此书的部分成果已转化为“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鉴赏”、“乌江流域民族民间泥塑”、“乌江流域民族民间扎染”等特色校本课程,在教学中紧密结合乌江流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也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与传承民族文化薪火的自觉性融入该书的实践之中,在拓展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加深远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1]余继平.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M].重庆出版社,2012年.

[2]李良品,祝国超,曾超.乌江流域民族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