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占安
(北京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也谈“与时俱进”一词的由来和使用*
陈占安
(北京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如今,“与时俱进”已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一个词。但是,对于这个词的由来和使用的情况,不少人至今还是不明白,或者叫不很明白。作为一种严谨的史料考证和学术研究,对于这个问题也应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能取随意性的做法和说法。
“与时俱进”;由来;使用;史料考证
如今,“与时俱进”这个词可以说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在2001年江泽民发表“七一”讲话之后,不少人在高度重视“与时俱进”思想的氛围里随意性地把这个词说成是一个新词。不过,随着史料考证的深入和学术研究的深化,很多人逐渐知道了这个词是一个老早就有的用语。但是,至今还是有不少人对于这个问题不明白,或者叫不很明白,甚至还有人坚持说“‘与时俱进’就是江泽民同志首先使用的”*2007年8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秀强编写的《〈江泽民文选〉成语典故》一书,许嘉璐先生在为该书作的序言中说:“‘与时俱进’就是江泽民同志首先使用的。就我的见闻,只有清代龚自珍说过‘与日俱进’,‘与时俱进’是根据我们时代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和中国共产党奋斗不止的品格而创造的。它不是对‘与日俱进’的套改,却更能表达我们的时代精神。因为它切合实际,所以一出现就为人们所接受。”。另以《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第1期发表的《对“与时俱进”一词在党的文献中七种表述形态之考证》[1](以下简称《考证》)一文为例,虽然作者正确地指出“与时俱进”这个词不是由江泽民首先使用,但是对这个词的考证又出现了某些混乱。本文拟就目前所能收集到的材料,认真梳理一下“与时俱进”这个词的由来和使用情况;同时,也分析一下有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发生误判的原因,并以此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术研究工作提一点建议。
在一段时间,学界普遍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查不到“与时俱进”这个词,而只有“与时俱化”、“与时推移”、“与时偕行”等几个类似的概念。这个看法在2010年被打破了。这年,先是《金陵晚报》,接着《扬州晚报》、《羊城晚报》等几家报纸陆续刊登了同一个史料:“与时俱进”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清代姚鼐的一篇文章中。
姚鼐(1732—1815),安徽桐城人,字姬传,一字梦穀,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撰写的《登泰山记》可谓脍炙人口。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他应邀出任扬州梅花书院的山长(又称掌院)。时任扬州知府的谢启昆(1737—1802),江西南康人,字良壁,号蕴山,也是清代一位著名文学家,他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将自己的诗文编成集子,特请好友姚鼐为其作序。姚鼐欣然应允,他在《谢蕴山诗集序》中称赞谢蕴山的诗文“才丰气盛,锐挺飙兴,不可阻遏……然先生殊不以所能自足,十余年来,先生之所造,与时俱进”*参见 《新发现!“与时俱进”一词出自扬州梅花书院》,《金陵晚报》2010年1月22日; 《“与时俱进”典出扬州梅花书院》,《扬州晚报》 2010年8月7日;《“与时俱进”语出姚鼐》,《羊城晚报》 2010年11月24日。。此文后来也收进了姚鼐自己的文集《惜抱轩诗文集》中。这是目前所能查到的“与时俱进”这个词的最早史料。
虽然,姚鼐在这段话里没有对“与时俱进”这个新词作出定义,但是作为后人传承、现今常用的一个词汇来讲,它却具有重要的第一次的地位。“与时俱进”这个新词的出现,更增加了人们对顺应时代的变迁和伴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求新、不断进步的追求和向往。只是,“与时俱进”一词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没有成为一个普遍采用的概念。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好词总会被人们重视的。“与时俱进”这个在清朝最早出现的新词,到了近代和现代又被人们重新启用。按照历史学界的一般看法,中国历史的近代,一般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一历史阶段,而接着是现代。但是学界也有另一种主张,中国的现代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算起。前一种看法着眼于政治史特别是革命性质的角度,而后一种看法侧重于思想史的方面。
从现在查到的材料看,在近代,“与时俱进”这个词最早重新出现在蔡元培的话语中。1910年,他在《中国伦理学史》一书中对比中西伦理学的长短时写道:“我国伦理学说,以先秦为极盛,与西洋学说之滥觞于希腊无异。故西洋学说,则与时俱进,虽希腊古意,尚为不祧之宗,而要之后出者之繁博而精核,则迥非古人所及矣。而我国学说,则字汉以后,虽亦思想家辈出,而自清谈家之浅薄利己论外,虽亦多出入佛老,而其大旨不能出儒家之范围。”为什么他会对中国伦理学的发展状况不满意呢?蔡元培在书中这样分析说:“是故何哉?(一)无自然科学以为之基础。先秦唯子墨颇治科学,而函以后则绝迹。(二)无伦理学之思想言论之规则。先秦有名家,即荀墨二子亦兼治名学,汉以后此学绝矣。(三)政治宗教学问之结合。(四)无异国之学说以相比较。佛教虽闳深,而其厌世出家之法,与我国实践伦理太相远,故不能有大影响。此其所以自汉以来,历二千年,而学说之进步仅仅也。”[2]
蔡元培的这本书最初于1910年3月写成,该年4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37年7月再版,1999年2月商务印书馆又根据1937年版重排出版过;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蔡元培全集》第一卷收有此书。
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1917年曾明确使用过“与时俱进”这个词。这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六周年纪念日。李大钊当时羁留于上海,因由辛亥革命的“流产胎殇”,追怀“黄花岗畔”、“汉水潮中”的先烈,他“百感交集”。故而,他在写给《太平洋》杂志记者的一篇题为《此日》的短札中写道:“大凡新命之诞生,新运之创造,必经一番苦痛为之代价。”我国“以老大衰朽之邦,风烛残年,始有新中华之诞育”;故我国人民“于新命诞孕之中,所当尽之努力,所当忍之苦痛,尤须百倍于美、法、俄诸国之民。前路茫茫,非旦夕之间所能竟此大任”。他提出:于此革命之纪念日,我们应当“以过去之此日为纪念,以未来之此日为理想;以过去之此日为陈迹,以未来之此日为前程。如是推嬗,吾人之此日无空期,即吾人之进步无止境。然则新中华无疆之休,将以此日为发轫之始矣”。正是在这样的心情下,李大钊在文章中强调:“即以此未来这一年,为吾国民历史之一页空白,待吾人本其优洁美尚之理想,施其敏断刚毅之努力以绚书之,期于必达,勿稍怠荒,月异岁新,与时俱进,页页联缀,永续无穷。”[3]
毫无疑问,“与时俱进”在这里既反映了李大钊对中华民族当有一个无比美好的未来而充满着梦想和希冀,也是他立志书写历史发展新篇章的顽强意志与决心。在这里,“与时俱进”这个词与“期于必达,勿稍怠荒,月异岁新”、“页页联缀,永续无穷”连在一起,既强化了作者的心态语气,又互相形成了含义的注解。虽然,“与时俱进”这个词在李大钊的这篇文章中并没有作为特殊强调的概念,但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与时俱进”概念与李大钊之间有着天然的传承关系。
李大钊使用“与时俱进”概念的这篇文章不难找到,人民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李大钊选集》一卷本、1984年出版的《李大钊文集》二卷本上卷、1999年出版的《李大钊文集》五卷本第二卷和2006年出版的《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五卷本第二卷中,都收有这篇文章。如果留心的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李大钊传》其第二章的最后一个目就是“与时俱进”。
《考证》一文是讨论“与时俱进“在党的文献中的使用情况,作者第一个讲李大钊这本来是对的,但是不知为何却以李大钊在1914年写的《政治对抗力之养成》、1918年写的《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和1920年写的《史观》中都使用了“与时俱化“为由,认定“与时俱化”这个提法是“在现有的可以查阅到的党的文献中‘与时俱进’最早的表达方式”。这里不去说“与时俱化”本来是“与时俱进”在我国古代最早的前命题,那是《周易》中早就有的词,这谈不到李大钊的词汇创造,而在“与时俱进”的考证中最该提的是李大钊曾直接使用“与时俱进”这个词的史料,却出现了不该有的遗漏。如果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真的查阅了李大钊的著作,这个重要材料不应该找不到;而且李大钊使用过“与时俱进”概念这件事近年已经有很多文章提到过。发生这样的失误,实在是不应该的事情。
只是“与时俱进“这个词在李大钊之后,又有很长一段时间好像很少有人使用,特别是人们在我们党的领袖人物的论著中很长时间没有出现。但是这不等于说“与时俱进”这个词就没有人使用了,在史料的考证中还是可以找到以下几个材料。
比如,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在五四时期将“与时俱进”作为办学方针付诸该校的教育实践,大力推动改革。1920年春,当这位深受广大师生爱戴的校长被当局调职时,曾引发了轰动一时的“一师风潮”。当时,在《全体教职员挽留经校长宣言》中就写道:“本校自从成立以后,向来取与时俱进的方针。其间或兴或替,一切措施都由经校长和职教员等共同研究,随时改进;总要把事情弄到推行无碍,才觉得大家安心,所以本校十几年来,可以说是时时有改革精神,时时过改革生活的。”[4]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史料。
比如,汪精卫1934年8月27日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举行的孔子诞辰纪念会上的演讲词中曾多次使用过“与时俱进”这个词:“1.兄弟以为道德的精神,是万古不易的。而道德的内容条件是与时俱进的;2.有人类,便要有仁爱的心,这是毫无疑义的。至于仁的条件及内容呢?那就与时俱进了。3.这是说仁是万古不易的,而仁的内容与条件,是与时俱进的。4.如果道德的条件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则道德的意义成为空言。5.礼是万古不易的,而礼的内容条件是与时俱进的。6.以上所说,将一个仁字和一个礼字来证明道德的精神是万古不易的,而道德的内容条件是与时俱进的。”[5]这个材料,可以查阅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的《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
再比如,陈公博1935年在《中国本位的政治和文化》一文中也使用过“与时俱进”这个词:“我以为政治和文化都是与时俱进,实在自己以近有它的本位。”这个材料,见国音书局1936年出版马芳若编的《中国文化建设讨论集》下编[6]。
如果说“与时俱进”这个词在共产党的系统中完全失传了,那也不是。正如《考证》作者在论文中谈到的:当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在1937年1月30日出版的第326期第3版是“恭祝徐教育部长特立同志六十寿辰”专版,其中在左下方登有莫文骅写的祝词,题目叫《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徐特立同志万岁!》,最后一句话是“祝你:永寿无疆,思想与时具进!”[7]这里只是“具”与“俱”的区别。而在当时人们的理解中,它们是一个意思,或者说是一个别字。
再就是,《考证》作者谈到的又一篇文章《本刊的被扣》中则明确使用了“与时俱进”这个词。即1937年7月19日《解放》周刊第1卷第11期刊登了时评《本刊的被扣》,对国民党顽固派无理查扣《解放》周刊的行径进行揭露和抗议。这篇文章提道:“诚然,由于我们物质的困乏,四方环境与条件的限制,自问缺点诚在所不免,因而我们极力欢迎外间的批评与赐教,以期与时俱进。”[8]《考证》举出这份材料是重要的,只是作者在结论中说:“由此可见,《本刊的被扣》是党的文献中第一次准确使用‘与时俱进’含义表述的文献,而且从所使用的汉字来看,与今日的表述丝毫不差,只是对象和范围有所不同而已。”这次讲的“第一次”和“丝毫不差”等明显是不准确的。
由上,我们应该得出结论,“与时俱进”的确是一个老词,它的流传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由此,《考证》的作者在文章中认定“与时俱进”并非是江泽民第一个使用,这一点是正确的,只是在论述中出现了一些不该发生的混乱。
需要承认的是,在江泽民之前,“与时俱进”这次词的使用频率的确不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江泽民重新启用并激活了这个概念,特别是使它成为党的基本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其贡献是重大的。《考证》的作者对其理论贡献的阐述有参考价值,但是他在文章中关于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之前一共使用过三次“与时俱进”的说法,又使读者处于“不知凭什么这样说”的纠结之中。
事实上,并非如《考证》的作者在文章中说的“江泽民对‘与时俱进’的第一次表述是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
从目前查到的材料看,1992年10月19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就使用过“与时俱进”的提法:“现在已经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认识、管理制度、领导方法等方面都必须相应地来一个很大的转变。过去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已经不适用了,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重新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9]这篇讲话收进了《江泽民文选》第一卷,题目就叫《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1999年12月20日,江泽民在首都各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放眼世界,与时俱进,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不断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10]这段话中也有“与时俱进”这个提法。
2000年6月28日,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从来都不把理论研究当作书斋里的学问,总是紧密结合现实斗争的需要,努力回答实践不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11]87
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运用当代最新知识丰富自己,不唯本本,不守教条,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11]197同年4月2日,他在全国社会治安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都善于紧密结合现实斗争的需要,回答实践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从而丰富和发展理论。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坚持。”[11]229这段话的行文与2000年6月28日的讲话差不多。
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江泽民2001年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11]282-283从这篇讲话开始,特别是通过在此之后的广泛宣传,使得“与时俱进”这个词逐渐成为党的基本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成为人们普遍重视的一个概念。
《考证》的作者在文章中说:“江泽民的第二次表述是在2002年的‘5·31’重要讲话中”,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
2001年8月21日,江泽民在山西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而这种一脉相承就是既不断继承又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是我们共产党人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真理的统一体。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只有坚持这样做,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实现与时俱进的要求。”[11]327同年8月31日,他在国防大学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上讲话中指出:“毫无疑问,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切否定和放弃马克思主义的言行都是错误的,都必须坚决反对。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他在这次讲话中还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从不教条,从不僵化,总是与时俱进,总是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11]337-338
2001年12月18日,江泽民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在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的诞生和发展,我国文学艺术适应时代特点和人民要求,与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走过了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不平凡历程”[11]398。在这次讲话中,他还在谈到对文学艺术界的希望时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和发展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先进文化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11]404
2002年2月18日,江泽民在《关于十六大报告起草工作的批示》中指出:“要突出改革,勇于推进各方面的改革,体现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要求,这是最基本的。”[11]440同年4月1日,他在西安主持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座谈会时的讲话中说:“延安精神,体现了我们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体现了我们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作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12]
2002年5月15日,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广大青年要“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党,坚定不移地跟党走”。还提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青团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创青年工作的新局面。”[11]1862002年5月21日,江泽民在四川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说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12]
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之后,又经过了上面这样一个过程,才到了2002年的“5·31”讲话。他在这次讲话中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党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13]
《考证》的作者说“江泽民的第三次表述是在党的第十六大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说法也是不对的。在2002年“5·31”讲话到党的十六大召开之间,江泽民还曾多次在论著中使用过“与时俱进”这个词。
2002年7月16日,江泽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25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谈到对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五点要求时提道:“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蓬勃发展、充满活力。”[11]4932002年8月8日,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希望我们的教师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其中还解释说:“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11]502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多次使用“与时俱进”这个概念,起码有八处之多,这一点好像《考证》的作者注意了。
还应该指出的是,《江泽民文选》第三卷收录的他在十六大之后的文章有三篇,篇篇都有“与时俱进”这个词。
正是经过了江泽民这样坚持不懈的理论工作,使得“与时俱进”一词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赋予了新的科学内涵,明确了它在党的指导理论中的地位,提升了它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的影响力。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的领袖人物那里,马克思主义要不断发展这个思想是一贯的、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重新启用和科学解读,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它的意义在于这样两点:一是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会不断发展的思想认识,并且使我们对这个思想的认识有了时代感和新鲜感。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当一个新的科学概念和命题出现,并且这个概念和命题又能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变成人们的共识的时候,就标志着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由外部到了内部,由现象到了本质,由感性到了理性。这是人们认识上的一种飞跃。二是使得马克思主义要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能不断发展这样一种思想认识又有了现实的针对性。它针对着人们在取得胜利之后,往往容易产生骄傲自满、不思进取的想法;或者出现理论问题已经解决了,剩下的问题主要就是实践的问题的想法。
“与时俱进”提倡一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一种既坚持基本原理不动摇又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发扬革命传统又创造新鲜经验的态度。“与时俱进”体现的是一种永不停顿、永不懈怠的精神追求,一种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追求。从这一点来说,江泽民和我们党作出了重要贡献。
谈到这里,我想就科学研究特别是史料的考证提一点建议,一是自勉,二是供青年学者参考。
第一,史料考证一定要下大气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史料考证是个力气活,力气不到,这种考证不可能成功。史料调查可不能蜻蜓点水、抽查式调研。这种调研一要全面,防止有遗漏,二要抓住主要。正如毛泽东1941年在讲农村调查方法时强调的那样:“如果我们观察问题是走马看花的,各样都弄一点,这只是空花费了时间,一事无成。”[14]381他还说:“详细地占有材料,抓住要点。材料是要搜集得愈多愈好,但一定要抓住要点或特点(矛盾的主导方面)。”他在那次讲话中还特别强调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就有同志要问:‘十样事物,我调查了九样,只有一样没有调查,有没有发言权?’我以为如果你调查的九样都是一些次要的东西,把主要的东西都丢掉了,那末,仍然是没有发言权。”[14]382毛泽东这里讲的是抓主要矛盾的思想,他认为,我们讨论问题,应该以这个主要矛盾作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假如丢掉主要矛盾,而去研究细微末节,犹如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仍是无发言权的。
毛泽东在这里讲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对史料的收集和整理。《考证》那位青年学者应该说为写这篇文章还是费了不少的力气,但是为何在讲李大钊对于“与时俱进”这个词的贡献时偏偏遗漏最主要的史料,而说的是李大钊使用了“与时俱化”这个词。讲李大钊是对的,不讲李大钊使用“与时俱进”是不对的,这就犯了毛泽东说的那个“一样”与“九样”之间关系问题的错误。如果说,我们对于历史上的一些材料的考证可能会受到某些限制,那江泽民使用“与时俱进”的情况却是很容易查到的,特别是大多数的情况在《江泽民文选》中都有,查找不难,怎么也不会张口就说江泽民使用“与时俱进”一词就“2001年的‘七一’讲话、2002年的‘5·31讲话’和十六大报告的三次”呀?!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说自己“经过考证”、“从考证的结果来看”这样的话,文章的最后还特别说道:“今日在中国知网上以‘与时俱进’为题名进行搜索立即就能找到上万篇学术论文,而如果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中输入‘与时俱进’进行搜索,找到的数目更是大得惊人。”这种说法,给读者一种感觉,似乎作者是在网上已经为搜索“与时俱进”这个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认真的调查工作之后才写的这篇文章,但是事实似乎不是这样。
这里还应该提到“实事求是”,这是党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就文化传承来说,它最初出现在班固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中,表达和提倡的是,研究学问必须以真实的资料为依据,从其中得出真实的结论来。长期以来,人们把“实事求是”看作是一种治学态度和方法。虽然我们现在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已经超出了这样的认识,但是我们在史料考证和学术研究中依然要提倡这种态度和方法。
第二,使用史料一定要慎提谁是“第一次”。这种教训太多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有一种个人崇拜的风气,动不动就说,这是毛泽东第一个说的,那是毛泽东最早提的,而后来经过考证,这种做法是肤浅的和不负责任的,这是一个严重的教训。我们一方面不赞成许嘉璐先生在给《〈江泽民文选〉成语典故》一书写的序言中说“‘与时俱进’就是江泽民第一个使用的”这个看法,可人家在行文中有“就我的见闻”一语,还是可以理解为他没有看到其他的材料。可《考证》的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说“以党的文献为文本全面考证后”、“事实上“等等,这种口气就很大,出现没有经过全面考证、没有事实根据的错误。
第三,史料考证必须紧扣论文的主题特别是关键词来进行。如果要讨论“与时俱进”这个词的来龙去脉,那就应该紧紧扣住这个词去搞调查搞研究。问题缩小不行,扩大了也不行,作者谈到的“与时俱化”、“与时俱变”、“与时并进”,还有“与时代并进”,不是不可以说到,但对于《考证》这篇文章来讲,那是讨论“与时俱进”与这些类似命题之间的关系,放在研究与时俱进思想的角度来展开,它是一种关系,而不是问题本身。
现在,还有不少青年同志在写论文时对“关键词”的作用不重视、不明白,往往论文写好之后随便挑几个词写上去。其实,关键词在一篇论文中应该紧紧围绕主题设立,是在论文中起关键作用的词汇,一篇论文的关键词它贯穿于这篇论文的各个部分和论文的始终。应该说,如果没有关键词,论文就没有办法写作,从这一点说,关键词应该是论文写作之前明确的。一般而言,一篇论文的关键词应该设三至五个,少了管不住论文的全局,多了又会限制论文的写作。在我看来,《考证》这篇论文可以设这样三个关键词:“与时俱进”;党的文献;表述形态。而如“考证”、“江泽民”不应该作为关键词。“考证”是这篇文章的任务,“江泽民”这个词很重要,但并非贯穿文章的始终,它主要出现在论文的引言和结论部分。之所以觉得应该是“与时俱进”而不应该不打引号,主要是表示这篇文章主要是讨论这个词使用的情况,而不是扩大到讨论与时俱进思想的。
当然,我的这几点,也是一家之言,仅供各位青年学界朋友参考就是。尽管我在本文中对《考证》作者的某些不准确、不严谨提出了批评,但是我的本意是一起提高。我也不敢保证自己的考证完全到位,如有不妥,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和读者的批评指正。
[1] 王峰.对“与时俱进”一词在党的文献中七种表述形态之考证[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6.
[2]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1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583.
[3]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8-169.
[4] 傅国涌.经亨颐告别杭州[J].西湖,2006(3):65-68.
[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文化[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540.
[6] 马芳若.中国文化建设讨论集:下编[M].上海:国音书局,1936:269.
[7] 莫文骅.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徐特立同志万岁![N].新中华报,1937-01-30(3).
[8] 本刊的被扣(时评)[J].解放,1937,1(11).
[9]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6.
[10] 江泽民.在首都各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大会上的讲话(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N].人民日报,1999-12-21(4).
[11]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 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34.
[13] 江泽民.2002年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06-01(1).
[1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编辑:蔡秀娟)
OntheOriginandUsageoftheExpressionof“AdvancewiththeTimes”
CHEN Zhanan
(ResearchCenter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t present, “Advance with the Time” has been a well-known expression. However, people haven’t quite understood the origin and usage of this expression. In the strict historical and textual research, we should take an honest rather than arbitrary attitude to this question.
“advance with the times”; origin; usage; historical and textual research
10.3969/j.issn.1673-8268.2013.04.001
2013-06-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概论”课教学设计研究(11JDSZK023)
陈占安(1946-),男,山东荣成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D20
A
1673-8268(2013)04-0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