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扬,方明东
(1.北京邮电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6; 2.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中心,北京 100876)
网络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信息认知方式的影响*
高德扬1,方明东2
(1.北京邮电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6; 2.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中心,北京 100876)
网络非主流文化是流行于以90后为代表的群体中的一种文化现象。网络的普及以及多元文化的发展,催生了非主流文化,其内容与形式也在与时俱进地变化和发展着。通过论述网络非主流文化的现状,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对大学生认知方式的影响,提出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地理解和应对非主流文化,将其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网络非主流文化;大学生;信息认知
网络的发展在带来新兴技术革命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生活的变迁,非主流文化的迅速崛起与大学生对信息的认知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多元文化和新媒体的影响下,大学生更倾向于认知和接受新鲜独特、生动直观、方便快捷的信息。网络非主流文化因此被广泛地接受和传播,同时它也从不同层面上影响着这一代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群体,个性叛逆、思想开放、追求自由、渴望被关注,对信息的认知方式与时俱进而独特。简言之,研究网络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信息认知方式的影响、对如何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网络非主流文化解读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1]文化可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而“非主流文化”则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兴起的一种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文化而言的。它们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别于主文化,在文化权力关系上处于从属的地位,在文化整体里占据次要的部分[2]。非主流文化是不同的群体和阶层根据自身的活动特点和精神要求塑造的个性内涵和形象,从而最终形成的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质。
网络非主流文化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在网络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中“交互”沟通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独特性和颠覆性心理特质的特殊文化现象。与网络主流文化相比,其更具视觉冲击效果,更加彰显这一代青年开放的思想、独特的言行。网络非主流文化具有社会性、自然偶发性、盲目性等特征,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文化产物。
(二)网络非主流文化的表现
网络非主流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尤为突出。随着“眼球文化”的日益突显,大学生群体为展示自己独特、自由、个性的风格,倾向于在视觉上将非主流界定为另类的风格。因此,最新的信息技术和视觉上的冲击效果是大部分学生所追求的。大学生群体中的非主流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形式上的非主流化。网络非主流的照片是此类文化形式最为显著的标志,电线杆、摩天轮、气球、铺满落叶的地面、有大片云朵的天空、血迹、公园的长椅等一般都为非主流图片的常见题材,尤其齐刘海大眼睛浓妆鼓腮的少女主题更是屡见不鲜。除了图片,文字方面的非主流也是十分突出的。网络“象形文字”也称网络火星文,是一种在年轻网民中非常流行的非主流语言,最常见的网络火星文当属“orz”,它源自失意体前屈符号——跪地膜拜的人体图示,最早出现于日本,现在被网民用来表示“视觉口语”交际中的面部表情或情绪状态[3]。很多网站也设置了“非主流”基地,诸如非主流壁纸、非主流空间模板、非主流个性签名、非主流音乐等素材的提供。90后很多大学生空间、微博都非主流化,暗淡的背景、闪亮的图片,配上忧伤或叛逆的背景音乐,发表的日志多在讨论爱情的失败、非主流的化妆服饰配搭、低俗的笑话等。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种文化形式:(1)恶搞文化,又称为 Kuso文化,是指经由戏仿、拼贴、夸张等后现代伎俩对被主流文化视为经典、权威的人士、事物和艺术作品等进行讽谕、解构、重组乃至颠覆,以达到搞笑、滑稽目的的一种文化现象[4]。恶搞视频往往紧随社会热点,诸如李刚事件、郭美美事件、7·21北京暴雨事件等,在新闻报道后,网络上随即而来的就是各种恶搞形式的视频。(2)山寨文化,顾名思义是通过抄袭、模仿等手段“发家”的,有反主流、反权威、狂欢性等特征,虽然这种文化带有侵权的性质,但因其具有娱乐性、符合大众口味,例如山寨明星、山寨电影等,因此这种非主流文化也迅速兴起。(3)迷文化,也就是对人或者事物的迷恋与崇拜,在多元文化影响之下,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美剧控”、“哈韩族”、“哈日族”、“cosplay”等。
二是内容上的非主流化。诸多非主流形式所表达出来的实质内容多是这代青年追求的独立、自由、叛逆的心境,喜欢彰显个性。为了表达一种激进独特的风格而故作“成熟”或“颓废”,但更多显示出的是无病呻吟的病态。同时,这种非主流还表现在学生喜欢通过一种独到、快捷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看法中,诸如恶搞视频的出现,一方面大学生是为了娱乐大众,另一方面也间接反映大出学生渴望参与的心态,渴望能够自由、独立、平等地表达见解。
(三)网络非主流文化的特点
网络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区别在于非主流文化具有非组织性、非强制性和盲目性等特点。首先,非主流文化的兴起并不是高校或社会有组织地让学生去学习去认知的,而是大学生的一种自发的“内在文化”,不需要有目的的规划组织;其次,大学生对非主流文化的追捧,并不存在强制性行为,是自愿接受并且认可的;最后,由于这一代青年身上特有的叛逆、冲动、赶时髦的特质使得他们对网络非主流文化的接受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被非主流文化中张扬个性的视觉冲击效果所吸引,而忽视了其负面作用。
(一)大学生追捧网络非主流文化的原因
互联网中非主流文化产生、发展并在大学生中广泛流行,与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以及现代青年人接受信息的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多元文化与互联网的融合。新媒体环境下,文化是多元的、复合的、交融的。开放的时代,信息迅速传播的时代,无疑为网络非主流文化的盛行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泛、平等、相对自由的平台,以此满足青年学生的好奇心和其渴望创造的需求。学生在网络中可以更加充分、快捷、灵活地表达见解,表露内心独到的想法,并将其创作成图片、文字、视频等非主流作品,以此让更多人关注到自己。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学生更倾向于接受直观、生动、娱乐的信息,海量的平铺直叙的报道已无法达到其兴趣点,而将这些冗长的文字制作成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第二,个性鲜明,追求独特。非主流文化是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的一种文化,因为其独辟蹊径并彰显个性。在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年轻人更多追求的是与众不同、突出自我、不甘于平凡,反对因循守旧。在网络这个平等的平台上,网民自由、参与的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可以充分地将自己的观念、看法以灵活多变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思想活跃的后现代青年,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创造并乐于接受网络非主流文化。
第三,非主流软件的辅助。随着“网络非主流”概念逐渐被接受,相关的配套设备也随之而来,如修图用的美图秀秀、光影魔术手,聊天用的火星文软件等。这些应运而生的软件使得大学生追求个性更加容易,并且用起来方便快捷。傻瓜式的软件也加速了非主流照片、视频、文字等作品的出现,为非主流们提供了一个释放个性、缓解压力的工具。
(二)对大学生认知方式的影响
网络非主流文化,是网络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信息技术在文化发展和传播中的产物,体现了技术文化的成果。但事物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因此其对大学生信息认知方式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又有负面的。
首先,网络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信息认知具有正面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非主流文化并不都与主流文化相冲突相违背,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主流文化的补充,两者是相辅相承的关系。网络非主流文化的兴起,是新一代青年自行对文化进行选择的结果。其思维独特、敢于挑战权威、不拘泥于传统,因此促使了这种非主流文化的兴起,同时也加速了非主流文化的发展。在创造和接受非主流文化时,也是大学生对创造、创新的认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网络环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有创新意识的网络非主流文化环境则会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大学生们可以在多元化、多维度的文化环境中,获得更多的启发与灵感,进而提高思维的创新性。
第二,有利于拓宽大学生信息认知渠道。与传统网络文化相比,网络非主流文化可以以更独特、更便捷、更直观的方式影响学生对信息的认知。主流文化往往是中规中矩、官方正式的表述信息,而且多出现于官方网站,面对这些冗长晦涩且缺乏娱乐性的信息,大学生对其认可度很低,也缺乏认知的动力,但将这些信息以一种非主流的方式表达出来,则迎合了大学生猎奇和追求独特的心理,大学生更乐于接受这种形式。因此,非主流文化形式的信息传播拓宽了大学生对信息认知的渠道,使其更加丰富化、多样化、娱乐化。
其次,非主流文化在配合主流文化开阔大学生思维、拓展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信息认知方式产生着消极的影响。
第一,造成大学生信息认知的价值误区。非主流文化不仅属于一种亚文化,而且部分网络非主流文化还是有缺陷的,但学生喜欢接受这种异类、独特的文化信息模式。网络中一些不健康的文化会使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薄弱、内心空洞、美丑不分,诸如将非主流照片视为美丽和时尚的标准,无病呻吟地抒发颓废的情感等。过于追求虚无空洞的文字和视觉冲击的效果,进而造成其价值观的混乱。曾经有报道说,年轻人为了追求个性而去拍“自杀”写真、“流血”婚纱。诸如此类的行为,在追求独特中形成了叛逆、变态的心理,不得不引发人们的反思。“非主流文化”被界定为青年体验文化,强调的是个性、独立和原创,非主流是主流的逆向、创新型思维,有着无限的活力和创造力。但在如今社会,“非主流”一词更多地被赋予了贬义的内涵,因为诸多学生在不知什么是真正的“非主流文化”之时就对其盲目追捧,误以为故作成熟、故作颓废就是个性的彰显。同时,由于学生多沉溺于网络,在其发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距后,会对现实社会更加失望,情绪无法正确疏导和引导的结果就是价值观的一再被扭曲。
在错误的信息认知方式影响下,思想还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很可能误入歧途,致使善恶美丑不分、心态消极愤世嫉俗、追求享乐主义、崇尚拜金主义。过分追求所谓的个人自由而忽视传统的道德规范,以自我为中心而无视集体利益,追求自我发展而不顾国家的未来。
第二,导致了大学生信息认知的盲目性。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随着舶来文化日益充斥我们的生活,在文化的价值取向上,大学生倾向于开放、个性的外来文化,“哈韩族”、“哈日族”、“cosplay族”、“欧美范控”、“日韩风控”等各种“族”、各种“控”的出现,形成了非主流文化的又一大势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盲目崇拜,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甚至是不屑于认知。娱乐生活更加媚俗化,对信息缺乏辨别能力,将外来文化视为奢华浪漫的文化,而中国五千年的本土文化则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青少年一代对网络非主流文化狂热的追捧,是一种信仰缺失、没有自我的表现。非主流信息在网络的助势下,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力之巨大,是前所未有的,很多学生盲目跟风,无论信息的好与坏、对与错,都无从辨别,一味追求新潮流。这个速成时代、急功近利的时代,使得部分学生对海量的信息缺乏甄别和筛选的能力,认为独特的就是好的、能出名就是好的。因此,很可能为了追求一时的新潮,而盲目地接受了不良信息。诸如芙蓉姐姐、凤姐这样独特的非主流出名方式,同样有很多人在盲目地效仿着。
第三,削弱了大学生对现实信息认知的动力和能力。对网络非主流文化信息的过度依赖反而会造成另一种认知困境,即沉浸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而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信息缺乏认知。首先会造成大学生交际的障碍,虽然虚拟的交流也是一种交际,但人毕竟是活在现实中,要与真实的外界接触。正所谓“生存能力最强的不是最大的,不是最高的,也不是能力最强的,而是对周围事物最友好的”[5]。再者,社会心理学中的“去个体化效应”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也较为深刻,它迎合了网络非主流文化中大学生的盲从心理,使大学生以非理性态度处事,容易冲动和丧失理智[6]。
网络非文化的盛行,使得学生更喜欢接受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而有意识地去屏蔽过于现实的主流信息,这种信息接受习惯对大学生的健康成才十分不利。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网络非主流文化中很多都在宣扬一种叛逆、抵触的情绪,诸如“青春就是用来挥霍的”、“60分万岁”、“不逃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等标语,这些网络非主流标语在学生群体中不仅很容易被接受,而且认可程度很高,甚至被当做青春期的座右铭。长期受这种消极、享乐风气的影响,使得学生缺乏对现实世界的正确认识,看不到现实世界的竞争性或者将现实理解得过于残酷。
作为后现代数字化特征明显的青年学生,其自身的特质与这个时代的背景决定了其对信息的认知方式更为独特、直观和信息化。网络非主流文化的环境对大学生信息认知产生的影响利弊并存。处在人格塑造过程中的大学生,对非主流文化信息认知的方式有偏颇之处,而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又具有一定的从众性。因此,高校和社会应正确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信息,不断提高其文化鉴别能力,使其自觉选择优秀文化[7]。
(一)取网络非主流文化之精华,创主流文化之新颖
传统的网络主流文化大多以平铺直叙的文字罗列和官方正统的叙述报道为主。在海量信息时代,如何提高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使其更快捷、更有效地获取信息,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与更能吸引大学生注意的网络非主流文化相比,主流文化在传播形式和表现方式上有一定的缺陷性和落后性。首先,网络主流文化在传播方式上多以官方为主,时效性不强、真实性不足、代表性不够,而新时代大学生对信息传播速度的要求要高于之前的任何时代;同时也对信息的真实性和代表性提出更多要求,希望得到的是有价值的、公正客观的、全面的信息[7]。再者,对网络非主流文化的追捧,也反映了大学生敢于表达、渴望参与的心态,但传统媒体往往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因此应效仿非主流文化,在其传播形式上增强时效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其次,在表现形式上,传统主流文化过于单一、刻板和严肃。大学生成长于一个多元、开放的环境中,他们个性鲜明、思想独特,不愿被填鸭式地灌输信息,更乐于在一个轻松、独特的氛围下接受非主流文化信息。这就要求我们的主流媒体在传播信息时,不能仅停留在文字层面的表述上,而是可以增加图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同时在语言表达上也应紧随网络热点,使言语更生活化、形象化、趣味化。对网络非主流文化的热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信息接收和认知方式的与时俱进,而我们的主流文化却没有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因此对网络非主流文化精华的吸取,既是创造新颖、独特主流文化的关键,也是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对信息认知兴趣的关键。
(二)容校园文化之百态,建大学校园之和谐
充满后现代气息的网络非主流文化蓬勃发展,强调自我意识与独立性,是一种追求创新的表现。它并不与我们传统的校园文化相悖,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还促进了主流文化的发展。因此,要客观对待非主流文化,不能将其扼杀,要适时引导学生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认知它。学生乐于以一种更生动、直观、便捷的方式去接受和认知信息,主要是时代所趋。因此,校园文化应当与网络非主流文化相结合,吸取网络非主流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多视角、全方位地认知信息,并增加校园文化的开放性、趣味性、健康性,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的放矢地改进网络文化的传播形式,催生新的传播方式和机制。思想独立叛逆的学生,往往会因为学校反对或者压制一些文化现象,反而去尝试去挑战,对于此现象,学校应以包容的心态去引导而不是打压[8]。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校园环境,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健康的网络非主流文化才是关键所在。根据学生对信息认知的方式特点和兴趣点加以培养和教育,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一个主流的文化环境下不断创造出更好的、健康的非主流文化作品。
(三)改新闻娱乐之导向,促大众媒体之新风
数字化的时代,大学生认知信息最主要的方式便是通过互联网媒体。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的价值观还处于不稳定时期,对网络非主流文化好坏的辨别能力不强,价值判断易受众人影响,存在盲目性,易跟风、易受鼓动。网络非主流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有一定缺陷的,媒体不应以盈利为目的而故意炒作不健康的非主流文化,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应加强对媒体的监管,提高媒体的道德责任意识,拒绝媒体低俗化、媚俗化的文化导向,拒绝犯罪、暴力、色情文化的传播。传播具有积极意义、创新意义的网络非主流文化,为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育自我之德行,辨文化之糟粕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界在提供良好环境的同时,学生自身亦应提高信息的认知和辨识能力。因此,大学生要注重网络媒介素养的自我教育,重视各方面素养的提升,以一种更合理的、不盲目的方式去认知信息。首先,在接受信息时,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律意识,明荣辱、知廉耻,理性科学地对待网络非主流文化,不盲从不跟风。其次,合理使用网络媒介进行娱乐活动和获取信息,注重与现实相结合,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作为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大学生,应当具备如何获取信息的能力、正确判断和评价信息的能力、严守信息道德规范的能力、勇于批判和抵制错误信息的能力等[9]。
在传统媒体环境中,非主流文化的参与者和支持者都较少,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出现了“网络一代”,他们成长于网络,网络是他们的“第二生存空间”,因此很自然地出现了网络非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的产生有其时代背景,作为新鲜事物,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先进性,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但非主流文化是利弊并存的,对大学生信息认知方式也产生着负面影响[10]。因此,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引导学生对网络非主流文化形成正确的认知。
[1] 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
[2] 高丙中.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J].社会学研究,1997(1):114-115.
[3] 杨东野.网络非主流“视觉口语”浅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1):137.
[4] 江冰.“网络一代”的文化趣味[EB/OL]. (2012-05-14)[2012-12-12].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2-05-14/61938.html.
[5] SAMUEI H. On Clash of Civilizations[J].International Data Information,2002(8):45.
[6] 王礼申.去个体化效应——群体偏差行为的心理学解释[J].科协论坛,2009(6):17.
[7] 张宇鑫.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双轨模式[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6-80.
[8] 伍安春,王丹.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9-33.
[9] 徐仲伟.论网络空间发展中的我国文化安全问题[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6.
[10] 张俊,梁洁,翟崇华.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调查报告[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06-108.
(编辑:段明琰)
InfluenceofInternetNon-mainstreamCultureonCognitionModeofUndergraduates
GAO Deyang1,FANG Mingdong2
(1.SchoolofPublicManagement,Beij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100876,China; 2.TeachingandResearchCentreofMarxism,Beij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100876,China)
The internet non-mainstream culture is a popular phenomenon among post 90s.The widespread of interne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culturalism bring about internet non-mainstream culture quickly, and its content and form are also changing and stretching with the times. This essay wants to analyze the cause of internet non-mainstream culture and its influences on undergraduates through discuss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t. At last, we will come up with the idea that how to guide undergraduates to treat internet non-mainstream culture rationally, reducing the adverse impact to a minimum.
network non-mainstream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cognition
10.3969/j.issn.1673-8268.2013.04.015
2013-01-28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北京市教工委战略课题:文化多元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信息接受习惯与认知方式研究(BJSZ2011ZL01)
高德扬(1989-),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社区管理研究;方明东(1968-),男,湖南吉首人,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网络文化研究。
G641
A
1673-8268(2013)04-007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