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书生,杨 程,赵亮亮
(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在世纪之交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成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面对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确分析和准确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科学技术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是对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继承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思想,并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相互贯通的科学体系。
20世纪90年代,世界进入了科学技术和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中科技竞争占了主导地位。许多发达国家调整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战略,争夺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随着科技不断的日新月异,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都有了迅猛的发展。江泽民在1998年11月24日,访问西伯利亚科学城时说:“世界科技发展又出现了一些重大的新的方向。物质科学的研究重点转向极端条件下的物性和相互作用,为创造新材料、新能源和清洁高效的工艺提供了新的基础知识;以分子生物学为核心的生物工程技术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为农业、医药和人类健康开辟了全新的前景;信息技术向最广泛的应用领域进军,同科技、经济和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新的产业;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进展,为科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推动;宇宙科学大大深化了人们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认识,为了解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统一图景;地球科学愈来愈趋向综合化,为人类探索、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和生态环境增加了新的能力。”[1]P(114-115)同时,知识经济发展迅速,推动科技不断进步,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就在知识素质的不断提高。面对世界一系列的变化,面对世界激烈的竞争,面对大国的霸权主义,江泽民能够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潮流,洞察时代的变化,提出了适合国际趋势的科技理论,走出了一条创新科技之路。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现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经济、科技、文化有了显著地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防能力也大大增强。但是,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十分落后的基础上起步的,要实现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生产力水平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当前我国面临着十分艰巨的考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发展农业和国有企业的任务沉重。人口多、资源污染严重对经济的影响深远。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在重要的科技领域发展不够完善,科技体制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克服这些困难,我国必须把科技创新和进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大力发展科技事业,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立足于世界之林的历史使命。江泽民强调说:“我们进行科技创新,就是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面对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的新科技革命,我们必须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突破,力争在基础科学上有所发现、在技术上有所发明,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P(64-65)可见,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基于我国经济、科技、国防、社会发展的现实形成的。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科学技术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容包括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教兴国战略、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理论、科技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以及科技伦理等在内的科学技术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重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强调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指明了科学技术在先进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决定作用,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指明了方向。
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3]P(232)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只有推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把掌握、运用和发展科学技术同现实生产力的关系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科学技术转化和物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不断发挥先进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在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有推进科技生产力的更快发展,才能使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拥有丰富的源泉和强大动力,最终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2]P(275)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只有借助科学技术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质量,发挥科学技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发挥科学技术在提高劳动者工作技能和熟练程度等方面的重要性,发挥科学技术在协调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关系,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江泽民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1]P(51)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江泽民反复强调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深刻分析世界科技革命发展进程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基础上,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号召。
科学技术的普及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江泽民指出:“要把科普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任务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起来。”[1]P(174-175)通过科普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对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治国方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对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治国方略。科教兴战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江泽民特别重视科技创新在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2000年江泽民在北戴河会见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讲话中指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对中国来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极为重要。”[3]P(250)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提高自主研究开发能力的关键,是科技进步的内在源泉和根本动力。江泽民反复强调:“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P(392)并认为“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不上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P(55)江泽民强调说:“我们进行科技创新,就是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面对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的新科技革命,我们必须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突破,力争在基础科学上有所发现、在技术上有所发明,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P(64-65)通过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国际竞争者中占有一席之地。
科学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江泽民同志认为:“加强技术创新,不仅对我们搞好国有企业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我们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具有决定性意义。”[5]P(393)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缺乏,不能走西方那种外向型、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倍增器”,才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科技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2]P(261)科技发展要围绕经济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科技创新的竞争。科技创新是民族振兴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证。“惟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祖国的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1]P(54)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强大的民族高技术产业,才能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江泽民指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伟大民族和人民,是勇于和善于进行创新的,是能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我们只有坚持创新才能不断前进”。[3]P(253)要实现我们经济繁荣、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发展目标,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奠定雄厚的科技基础。
江泽民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人才在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指出了新时期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地位和主要作用,“推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关键是人才”,[1]P(15)激发了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热情。江泽民说:“科技和经济的大发展,人才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实现现代化,必须靠知识,靠人才”。[1]P(105)科学技术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技术产业迅速增长,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逐步上升为社会的主导产业。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产业崛起,科学技术人才作为知识的研发者、传播者、使用者,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科学技术人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江泽民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1]P(35)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我国科技人员的数量和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了从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做好对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建设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尤其是要加快培养高层次急需人才。江泽民指出:“我们要培养造就一大批能够进军当代科学前沿,赢得技术竞争,开拓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各类人才,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素质和水平。”[1]P(58)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加强对科学技术人的培养,建立灵活的科学技术人才管理体制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江泽民指出:“如何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要深化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前的重要作用。”[1]P(52-53)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推动力量,江泽民强调:“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现实生产力转化”。[1]P(155)科技体制只有真正适应市场经济中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要求,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研机构和重点大学为主的高水平的研究基地。
科技体制改革的方针是“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江泽民指出:“我非常赞成在科技的发展上实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稳住一头,放开一片’这句话所表述的辩证关系,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成功经验的总结。”[1]P(39)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要面向国家现代化建设、面向市场经济发展、面向广大人民需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能够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充满活力的体制和机制。
关于科技法制建设,江泽民指出:“在我国加强科技法制建设,就是要按照依法制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要求,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法制,保证党和国家的科技工作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推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科技体制,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1]P(97)为了规范科技工作,加强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我国必须完善科技法制和科技体制建设。这就要求我国要普及科技法规知识,提高公众的科技法制意识。要完善立法,制定发展科学技术的法律法规。只有将科学技术的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才能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法律保障和法律依据。要加强执法,推进科技工作法制化。我国在完善有关科技发展的法律法规后,还要制定配套性法规,建立相应的专门执法机构,确保有法必依。
科学技术伦理问题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科学技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发展科技进步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江泽民指出:“在二十一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1]P(217)他以伟大政治家特有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远见,作出了科技伦理问题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的论断。他谈到21世纪所要解决的三大伦理问题。关于生态伦理问题指出,要把发展科学技术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关于网络伦理问题指出,我们现在直接面对各界的信息,但要确保一点,即所有事实都不应该歪曲,互联网也应如此;关于生命伦理问题,针对围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伦理,江泽民指出:“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伟大科学工程,它对于人类认识自身,推动生命科学,医学以及制药产业等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1]P(205)还指出:“人类基因组序列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应该用来为全人类服务。”[1]P(205)这些都表达了江泽民科技伦理思想中科技发展要为全人类服务的思想。
在科技伦理的具体操作上,江泽民指出:“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二十一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1]P(217)这种科技伦理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追求目标,鼓励发明创造的作用,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节省科研开发资源,缩短科技进步周期,各国政府有责任制定有关科技伦理原则的相关政策,从而引导科学技术的健康、有序发展。他指出:“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以求实的态度,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真理,开拓创新。”[1]P(60)广大科技工作者是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在践行科技伦理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必须重视对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科技伦理教育。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理论上,“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提出是对科学技术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又一次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在实践上,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提出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对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科技支撑,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我国科学技术相关部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开拓了科学技术创新在历史上新的局面。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科学技术思想,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
[1]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