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霞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44)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动物语言不在考察范围),甚至也是人类最重要的存在方式之一,其主要功能是表达事物、动作乃至思想和状态,进而进行现实观念的交流。显然,语言是人类共有的意义体系和价值工具,这种体系和工具作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则是表达相互刺激-反应的中介,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时,则是认识事物的主要手段,作用于人类文化时,是信息时代的载体。可以认为,人类是语言的中心,语言反过来是人类交际的工具。
诚然,不同的语言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甚至语言符号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但语言的声音载体和文字载体却随着人类不同的“约定俗成”而千差万别。中文的“兄弟”,在英文中是brother,在德语中是bruder,这正是语言的差别所在。语言的这种差别为语言类教师既提出了严峻挑战,也提供了展示教师能力的机会,语言类教师的这种能力便是笔者研究的主题——胜任力。
从人力资源管理学的角度看,胜任力即人类胜任某项工作或任务的能力,当然包括完成这项工作或任务的效果、成效和成就,也就是说胜任力是以高绩效为前提条件的,没有高绩效或者只是低绩效水平,也不能构成人力资源意义上的胜任力。胜任力的概念来自于19世纪70年代的西方学者,哈弗大学知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兰德曾经发表过《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的文章,文章大胆批评了以能力和智力为测评重点的传统人才选聘方法,他认为传统的注重智力乃至学校考试成绩的方法完全不能预测人才的职业成就,甚至不能预测人才在现实生活中的其他相关发展的可能性,这样的测评对某些特定群体或者个人不仅会失去科学性,也会产生根本性的不公平。在此基础上,戴维认为,真正决定或者主要决定人的工作成效的因素是胜任力,即包括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三个方面内容的人的动态系统。此处的知识是指通过不断地学习而获得的经验数据以及人所掌握的某些事实、某种信息和对此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这也是胜任工作和任务必须的内在储备,包括专业的、技术的和商业方面的知识。胜任力之能力是指人类利用自己的知识所需要具备的各种才能,如实际操作能力、对事物的思考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显然,这种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多种重复性的训练和体验逐步获得,并建立稳定的行为经验。胜任力第三个内容则是对个体素养方面的根本要求,人的个体素养是根据职业的不同而不同的,不同的职业素养同样地可以在传授和学习中得到加强[1]。
教师尤其是语言类教师为了高绩效完成语言类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同样需要具备这样的各有差别的胜任能力。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尚无教师胜任力的统一的标准定义,但国内国外研究者大都在教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形成共识,认为具备必要的语言类专业知识和传授语言类知识的教学技能是胜任力的主要内容。其争议主要反映在学者们对于胜任力其他特征的把握和认识上,国外学者认为教师的人格特征能够比较充分地表现胜任力,而国内学者则认为教师的专业价值观,即个体的普遍品德、职业品德更能够表现教师的胜任力本质[2]。事实上,根据西方学者戴维的相关研究,教师胜任力的结构体系主要由基准性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两大部分构成,前者是对教师基础素质或基本素质的要求,处于外显的状态,主要包括与专业有关的知识以及与专业有关的一些技能,而后者则是对教师的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和社会价值观的要求,是胜任力中的内隐状态,同时这也是鉴别教师绩效水平或者优劣的最主要因素[1]。由此,笔者以为,胜任力应该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既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包括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世界观等特征。
如前所述,教师胜任力特征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价值态度等,语言类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分群体,同样地遵循着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只是其知识、技能更多表现出语言类学科的基本特征。从目前中国高校教师的管理体制和职业状况考察,高校教师履历中完整保存的个人简历和个人档案依然是标显教师职业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基础材料,这些基础性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比较有效地反映教师的专业情况、知识水平、学历层次以及科研能力和教学经验,能够较准确地说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此外,专业技能是教师胜任力的基础性要求,是反映教师运用专业知识破解专业实践问题的重要能力,而职业道德和价值追求则是教师胜任力中更深层次、更核心和内隐的决定性因素。
由此可以认为,语言类教师胜任力特征应该是具有语言类专业相应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师职业道德以及职业价值观的综合性价值特征体系。
大学语言类教师的专业知识涵盖的知识面较为广泛,既包括语言类学科的综合基础知识、语言学知识以及翻译学理论知识、写作知识,又包括外文文学知识、文学理论知识等,懂得如何欣赏和理解外国文艺、文学作品的基本思想。此外,语言类教师还应该具有渊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如社会学、医学等等。在信息化时代,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语言类教师同样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数字化试听设备操作知识,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各类软件和硬件,尤其是必须熟练使用电脑幻灯和投影仪等设备;同时还需要了解微软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应用性软件,并会用简单的图片处理软件,如“光影魔术手”;懂得因特网的使用,如QQ、微薄、电子邮件等等。目前,QQ作为一种及时交流工具,教师可以利用QQ建立与学生的良好网络沟通,如利用QQ收发作业,传送有关学习资料,甚至是相关课件,利用QQ已有的各种语音功能加强与学生的外语口语交流,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QQ与学生交流网络学习资料的有关网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主动学习和吸纳有用的知识与信息。目前,较为优秀的英语学习网址有:普特英语、听力特快、旺旺在线听力教室、英语比萨园地、新视野大学英语在线学习系统、英语四级考试等等。
语言类学科的专业属性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科,语言类教师必须具备符合语言类学科要求的专业技能。(1)较强的语言专业能力。大学语言类老师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听、说、读、写、译能力,这是从事语言类学科教学的基本能力,教师标准的发音、流畅的口语以及灵活多变的语调处理和变化,将不仅影响教师的教育质量,而且直接关系着学生此后数十年的说话质量。(2)高超的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课堂组织或称教学组织实际上也是一种课堂管理能力,科学严谨的教学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比如英语精读课教学,课堂内容与课后内容如何有效分配,作业如何恰当布置等,都需要一个科学的合理安排。事实上,教学组织的另一核心是充实教学内容。每一单元和每一堂课的教学组织都不相同,所有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都必须以教学目标为要旨充分展开。可以设想,如果课堂教学组织松散、教学重点不明确、难点得不到有效突破,将难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语言类学科教师的语言必须流利,知识运用要自如得体,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这样方能与学生有较强的亲合力,从而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3)适时创新教学技能,提高科研水平。教学技能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而语言类学科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内外的有关教学和训练提高学生独立和灵活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显然,独立和灵活使用语言的能力则包含着学生对语言的再生能力,乃至多方面的创新能力,语言类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教师活跃的思维习惯、丰富发散的想象力,乃至对新生事物强烈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反之,教师仅仅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一定的科研活动,不仅自身会逐步丧失创造的激情和动力,失去对创造性活动的敏锐认知,而且也会严重漠视学生的创造潜质,更谈不上指导学生的创新型学习活动,进而可能误人子弟,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事实上,教师的创造性也时时刻刻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比如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对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等等都体现着教师创造的成果。(4)个别化教学。根据语言类学科的学科特点,加强个别化教学势在必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对自己的工作有明确的目标和期望,而且对学生也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期望。前者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的总体的基本目标;后者则是个别的不同于他人的目标。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对每个学生制定明确的且进行检查督导的具体目标,这时的目标就一定会成为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方向和追求。而教师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就能贯彻大纲要求,把握要点,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规范教师行为,达成教育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的价值范式,是教师在教育职业岗位从事一切与教育有关活动必须严格依照和遵循的共同道德和价值目标。2012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虽然文件针对的对象是高等学校所有教师,但对于高等学校语言类学科教师而言仍然是有的放矢,因为从道德层面而言,教师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和共同性。显然,《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既是教师职业道德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也是激励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精神源动力,对于规范教师行为,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对于语言类学科教师而言,除了赋予大学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操守外,还应该无限追求语言类教师的特殊职业道德要求:(1)对语言类学科教学具有深刻的认识和特殊的感情,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这样的情感;(2)对待语言类学科教学具有积极向上的热情,并能积极反思,自我评价和激励;(3)在语言类学科教学中,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又要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4)在语言类学科教学中,既要刻苦钻研教材大纲,又要不断追求科学的教育教法;(5)在语言类学科教学中,对待学生要向春天般温暖,时时呵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耐心指导和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6)对语言类学科教学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以培养学生的外语听、说、写、读能力为己任,以培养学生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为荣耀,以为国家培养杰出的语言类人才而骄傲。
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通过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专业学习就能自然形成,教师的职业道德必须在教师职业行为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历练,是一个长期的不断进步并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价值目标的过程。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加强教师管理和教师自我完善势在必然。
从高等学校管理的角度而言,一是严格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奖罚分明,重在激励。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严格的教师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也是从根本上提高和培养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保证。没有这样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就会在自由散漫的教学秩序中堕落自己的意志和精神,就会看不到自己的根本职责,就会漠视学生培养的办学目标,进而失去作为教师的价值追求,失去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道德底线,学校就会在这样的沦落中丧失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加强教师管理,严格各项规章制度,进而培养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
从教师自我完善的角度而言,语言类教师必须形成一种潜在的职业意识,恰当定位自己的教师身份和教师的社会角色,形成稳定的内隐认知结构,以自觉的行为方式引导和规范自己的判断、思考和教育教学行为。在语言类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根据每个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用教师特有的职业敏感意识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的语言学习。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死板地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式灌输学生知识,更不能生搬硬套。教师必须具备职业反思意识,不断反思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各种方法,不断总结和实行科学教学。美国心理学家波思纳曾经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意指教师不能沉醉于自己的经验,还应对经验进行深刻的反思,停留于经验层面则不可能上升到专业性质的学术层面。显然,这种对经验知识的反思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之一。
专业知识始终是高等学校教师从事专业教育教学的最主要的知识储备,面对不断变化、不断发展和日益丰富的知识信息,高等学校和教师自身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使语言类教师永远站在新知识的最前沿,用最新信息教育和培养学生成长。为此,高等学校应对大学语言类学科教师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正规的语言知识训练(语言类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的外文知识和宽泛的相关知识),使其掌握语言教学规律,懂得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从而使语言类教师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深入阅读国内外相关的语言教学文献资料。同时通过这样的适时学习和培训,牢固掌握语言及其运用知识的方法。
高等学校语言类教师除应具备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掌握和熟练运用有关专业教育教学技能,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是决定能否从一名语言类学科专家或者学者成为一名语言类教师的最关键所在。事实上,语言类学者们都具备精深的语言学知识,甚至可能是某一领域的知名专家,但如果不具备相关学科的专业教育教学技能,依然无法自然地成为优秀的语言类学科教师,因为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行业,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然需要具备教师职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为此,高等学校的语言类学科教师必须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其一,能够适时地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恰如其分的教学设计,充分把握教育教学目标和教育教学任务,具备合理处理教材、设计教案的能力,并能实现不同学科的整合。其二,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能够把书本的或者静态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所有学生,同时能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调节、校正和有意识控制。其三,教师在完成教学活动之后必须具备教学反思和总结能力,对教学过程所表现出的各种因素和问题能进行卓有成效的总结、反思、评价、纠正和反馈,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语言类学科专业教学能力。
此外,西方学者弗里斯将教师创造力定义为过程、人和环境。发展心理学家考曾雷认为,儿童创造潜力的发展方向是由他们与成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引导的。由此也可以说明,语言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何等重要。教师通过这种沟通和交流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引导和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同时,也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的创造能力和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可以认为,教师的沟通交流能力实际上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能力,而且也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主要专业教学技能,对于丰富语言类教师的专业胜任力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有较强胜任力的高等学校优秀的语言类学科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听、说、读、写、译五大类综合运用能力,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
[1]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1):125-129.
[2]关欣.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J].新一代,2011(4).
[3]邢强,孟卫青.未来教师胜任力测评:原理和技术[J].开放教育研究,2003(4):92-96.
[4]刘钦瑶,葛列众,刘少英.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128-132.
[5]姚裕群.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吴树雄.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26-30.
[7]陈明科.基于胜任力的职务分析及其成果应用[J].人类工效学,2002(1):172-176.
[8]陈凤春.学校管理者胜任力研究及其成果应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4(3):32-36.
[9]章凯,肖莹.胜任力分析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成人高教学刊,2004(4):44-47.
[10]林日团.高校中层管理干部胜任力模型的初步建构[J].心理科学,2007(6):121-125.
[11]仲理峰,时勘.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3(2):12-16.
[12]刘凤英,宋永明,韩玉启.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培训体系[J].技术经济,2007(9):161-165.
[13]曹立佐,李信梅.浅论现代教师职业理念的转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1):18-20.
[14]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学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J].心理科学,2007(4):77-78.
[15]刘润清,戴曼纯 .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状况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16]李洁 .大学英语教师个人特征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影响研究[J].外语界,2006(4):48-56.
[17]初玉霞.国外有关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的研究[J].教育研究 ,2007(4):33-37.
[18]刘银,李星.英语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J].教育发展与研究,2009(4):149-150.
[19]朱仁宝,王荣德.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0]李丽生.英语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1]黄汗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法与途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2]王家奇,等.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J].湖南社会科学,2009(5):118-119.
[23]陈岩松.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一项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4):84-89.
[24]陈鸿雁,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93-96.
[25]黄勋敬.赢在胜任力-基于胜任力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