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立
(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与年龄增长相关性极强的黄斑疾病,是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视网膜退行性变引起的眼底进行性病变,可导致不可逆性视力下降或致盲[1]。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环境因素的恶化,其发病率在逐年攀升[2]。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对其病因病机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在辨证分型方面具有独特的见解。综述如下。
AMD在中医眼科学属“视瞻昏渺”“视直如曲”等病证范畴。《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与目而为之精。”明确指出了眼与脏腑关系密切。
1.1 脾与AMD的关系 黄斑属于足太阴脾经:其一,脾主黄色,黄斑部在无赤光眼底镜下或离体眼球上呈淡黄色;其二,中医学认为中央为土属脾,黄斑在视网膜正中,故属脾经。李东垣《兰室秘藏》曰:“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为诸阴之首,目为血脉之宗……故脾虚者,五脏六腑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升胃降,纳运相得,化生并输布精气于目窍,则目视精明。如脾胃虚弱,精气生化乏源,气血不能上荣于目,黄斑失养,则可出现黄斑色素紊乱、中心凹反光消失,症见视物模糊,并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双目干涩等。据此,陆萍等[3]通过柔肝健脾、滋阴养目方治疗肝郁脾虚之AMD。庄曾渊[4]通过分期辨证认为AMD早期表现为黄斑区组织退变,出现玻璃膜疣,伴有神疲乏力,纳少便溏,食后腹胀者属脾气虚,当以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王跃进[5]通过使用健脾化瘀汤治疗脾虚血瘀之AMD,以达到健脾、化瘀、散结、明目的作用。脾虚则后天失养,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聚而成痰,故刘玲等[6]用加味生脉散治疗脾虚痰郁之AMD以健脾养阴,化痰散结。因此认为,黄斑变性多与脾的运化功能失调关系密切,在脾虚同时,可伴有肝郁、痰湿、血瘀之征。
1.2 肝与AMD的关系 目为肝之窍,肝受血而能视,虽然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濡于目,但以肝血的濡养最为重要[7]。肝为血海,精血互生。肝经上连目系。老年体衰,肝肾不足,精血亏虚,黄斑失养,则发生老年性黄斑变性。
1.3 肾与AMD的关系 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只有肾精充足,五脏六腑之精气才能上注于目,而目视精明[8]。《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为先天之本,精充目明,人的衰老与肾精匮乏密切相关,故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多责之于肾脏的虚衰。
肝主藏血,且肝肾同源,精血互生,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中医学认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属内障范畴,而内障属于瞳神疾病,瞳神与肝肾密切相关。肝与肾关系密切,肾藏精,肝藏血,精与血二者相互为用,相互滋生,故有肝肾同源之说,因此应当肝肾同治。朱丹溪在《阳有余阴不足论》中指出:“年至四十,阴气自半”,可见年老体衰,肝肾阴虚,乃黄斑变性之本。推测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功能衰退,玻璃膜疣形成,与肝肾阴虚、瞳神失养密切相关。治宜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申进亮[9]认为干性黄斑变性多因人步入老年之后,各个脏器的功能逐渐减退,肝肾亏虚,气血虚弱,津液干涸,精气不足,眼目失于养护,造成视力缓慢下降。肝肾亏虚者应用驻光汤或明目地黄丸治疗。综上可知,中医认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与AMD发病机制相关较甚。
《灵枢·决气》中指出:“缘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郁也,气虚气脱者,目不明。”说明气血不和是导致黄斑变性“目不明”病变的主要病因。因气虚、血虚形成血脉空虚或血流不畅,甚者发生血瘀;或气虚无以运血,视网膜失养,视网膜脉络自救,从而发生血络丛生,变生新生血管。气虚不足以推动血行,瘀血阻滞而出现黄斑区出血。
《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认为:“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无以存。”张景岳据此进一步指出:“故治血证须知其要,而动血之由,惟火与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则治血之法无余义矣。”明确地说明了血证的原因无非是“火盛”或“气伤”两方面[10]。
《内经》中云:“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目之所以能够视万物,全赖于气血调和。故唐由之[11]认为气虚、血虚、气滞、血瘀均能导致该病的发生。在治疗上将“气血理论”应用于临床,治疗从调理气血的关系入手,既重视凉血止血、活血、养血,又不忘补气、行气,固肾明目。最终达到气血调和,脉道通畅,目视睛明的目的,并结合眼底表现进行微观辨证。认为早、中期以阴虚火旺型和瘀血内阻型为主,晚期以痰瘀互结型为主。
庄曾渊[4]认为,在老年性黄斑变性晚期,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见黄斑出血及渗出,其病以脾、肝、肾虚为本,或合并瘀、痰或湿为标,但其本质是因虚所致,故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当以“标本兼治、扶正祛邪”为原则,或滋阴降火,或利湿化痰,或活血化瘀,或软坚散结为治。在AMD早期主要以虚证多见,肝血虚全身表现为头晕耳鸣、肢体麻木,治以养血补肝,用补肝散加味;肾阴虚表现为腰膝酸软、健忘迟钝,治以补肾益精,用六味地黄丸和七宝美髯丹;脾气虚表现为神疲乏力、纳少便溏,治以益气健脾,用参苓白术散加减。AMD晚期表现为血证,心肝火旺表现为心烦易怒、口干口苦,治以清火止血,用知柏地黄汤和十灰散;瘀血阻滞表现为反复出血、日久成块,治以行气活血利水,用血府逐瘀汤;痰瘀互结表现为头晕胸闷、痰多咳嗽,治以化痰祛瘀,用活络通瘀,化痰散结药。
综上所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眼科一种常见致盲性眼病,并发症较多,西医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中药治疗此病具有很好的疗效,但是关于中药对此病的作用机理研究较少,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进一步深入研究对AMD的病因、病机及中药治疗机制。
[1]刘红宇.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研究概况[J].亚太传统医药,2011,7(2):162-163.
[2]Wang Y,Wang V M,Chan C C.The role of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in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treatment[J].Eye,2011,25:127-139.
[3]陆萍,邹菊生,阮雯洁,等.柔肝健脾、滋阴明目法治疗萎缩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46(6):71-73.
[4]张红,庄曾渊.庄曾渊分期辨证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经验[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1,21(2):104-105.
[5]王跃进.健脾化瘀汤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44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3):44-44
[6]刘玲,钟瑞英,于蓝.加味参脉散治疗萎缩型老年性黄斑变性152例[J].光明中医,2012,27(4):706-707.
[7]李波,张波涛,李传课,等.滋阴明目丸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7,17(6):311-314.
[8]焦乃军.针刺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1,31(1):43-45.
[9]申进亮.驻光汤治疗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100例[J].陕西中医,2011,32(4):458,461.
[10]王莉,梁凤鸣,韦芳宁,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辨证论治探讨[J].新中医,2011,43(1):9-10.
[11]周尚昆,钟舒阳,王慧娟,等.唐由之治疗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