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陈夷洁
教育EDUCATION
“在家上学”民间发酵
在家上学家庭的月收入主要位于高低两端。低收入家庭可能是由于客观原因而不得不选择在家上学,高收入家庭则可能是出于追求更好教育而主动选择在家上学。
□ 本刊记者 陈夷洁
王晓峰认为,上不上重点,能不能找到好工作不重要,他希望孩子能成长得更好,所以在他看来应试教育就没有那么重要。
中国大陆当前约有1.8万人选择在家上学。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3年《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公布的数据让这个日益壮大的群体再次引发关注。
“在家上学”,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家庭为主要教育场所、通常由父母或家庭教师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
自2001年媒体对成都女孩蓉榕在家上学进行报道后,又出现了广州的韦小溪、哈尔滨的辛蕴甜及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等个案。
目前,在北京、上海、广东、云南等地存在大量“在家上学”的孩子,甚至出现了小规模的私塾、学堂等,有的已经具备学校的雏形。
北京市昌平区北郊的沙河水库旁,“日日新”学堂坐落在小沙河村村头的一栋风格迥异的西式建筑内,远远地就能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
沿着郁郁葱葱的林荫小道前行,进入学堂大门,绕过一座假山,几间西式风格的平房呈现在眼前,门上悬挂着用毛笔书写的“日日新学堂”五个大字。
进入大门,一名留着络腮胡子,头上还有一绺白发的中年男子面带笑容地迎了出来,他就是校长王晓峰。
王晓峰也没想到自己会开办现在的学堂,最初只是想解决自己孩子的读书问题。
2006年,王晓峰5岁的小女儿面临上学问题,而回龙观附近没有满意的学校,很多家长都在小区论坛讨论。
王晓峰的大女儿比小女儿年长10岁,传统的学校教育让他有点失望。“我觉得我们家老大从小对文字的驾驭能力非常好,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会运用成语组词造句,但进入小学后开始变得贫乏。”
王晓峰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问大女儿一个成语的意思,大女儿的回答很让他意外,女儿说“这个又不会考试,不用知道是什么意思”。这对他触动很大,让他觉得女儿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之下个人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5岁的小女儿选择在家上学,王晓峰并没有像很多家庭一样为难。有了大女儿的经历,这个选择几乎是蓄谋已久的。他向小区的另一位家长提出“在家学习”的想法,很快得到这名家长的赞同。接着,一则让孩子“在家上学”消息发布在回龙观社区的论坛上。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大部分人都表示怀疑。有人说他们是“开历史倒车”,现在都有了学校怎么还能把孩子领回家里?还有人说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怎么能够保证事情会落实?
经过反复讨论,最终有四个家庭参与进来。他们共同租房、聘请生活老师和专职老师。
“我们的基本原则是家长不当老师。这样对孩子的心理比较好。”王晓峰说,这是日日新学堂最初的模型。
北京两名“在家上学”的孩子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图/CFP
经过不断的摸索调整,如今,日日新学堂已经取得很大的发展,也有更多的家庭参与进来,目前仅小学部就有180名学生。
王晓峰说,他还计划发展高中部,学生高中毕业后想干什么自己选。他们会在高二的时候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说要参加高考,就找最好的老师来,用一年或者两年时间进行准备。”
“你该学的都学了。就跟做饭一样,把料都备齐了,再教你做几个菜还不容易么?应试的训练很简单,我们没有必要拿出十几年的时间来为一场考试做准备。”
而对于学生的学籍问题,王晓峰回避了记者的提问,“我们肯定有自己的方法,学生可以随时回到公立学校去。”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师告诉《民生周刊》记者,通过一些私人关系学校可以代为保留在家上学的孩子的学籍,不过要办一整套的手续,还要参加学校的期中、期末考试。
王晓峰认为,上不上重点,能不能找到好工作不重要,他希望孩子能成长得更好,所以在他看来应试教育就没有那么重要。作为在家上学的实践者,王晓峰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出一种更成熟的教育模式。
“我们对高考并没有痛恨,这只是一种选择,我只想给孩子们多一种选择而已。”
选择“在家上学”最初的动力都来自家庭。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在家上学”的实施首先需要家庭的支持。
日日新学堂目前有两名初中学生。其中一名学生,从上学前班开始就在日日新学堂,她的父亲曾想让她转到公立学校学习,但母亲和她坚决反对,认为“公立学校太严格、死板”。如今她是日日新学堂里学习时间最长的学生。
2013年《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显示,选择在家上学的前五个原因依次是“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教学进度过慢”、“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孩子厌倦学校生活”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其中四项均与学校有着密切关系。
而选择往公立学校转学,通常也是家庭的决定,或者说是父母的决定。多数家长表示,让孩子在家上学的最大阻力是“家人不同意”,占所有阻力的24.02%。
王晓峰说,日日新学堂的学生家长一般都是大学教师、公司中高层管理者、民营企业家等,“基本是所谓的中产阶级,文化水平比较高,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而调查报告显示,在家上学家庭的月收入主要位于高低两端。低收入家庭可能是由于客观原因而不得不选择在家上学,高收入家庭则可能是出于追求更好教育而主动选择在家上学。
壹基金秘书长杨鹏的儿子选择“在家上学”。杨鹏说,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学习王二小的课文时,因为王二小牺牲了,全班同学都在哭。他站起来说,老师不对,怎么能叫小孩打仗呢?从此以后他就成为老师眼中的另类,经常因为“出格”的举动被老师罚站或者约谈。
杨鹏的儿子15岁时决定退学。“在家上学”最初很多课没有合适的教材,英文课用《圣经》当教材。后来儿子迷上了《圣经》,他现在的目标是考哈佛大学的神学院。
杨鹏觉得,儿子“在家学习”的最大的变化是学得很快,比传统学校的进度快得多。“两年的时间内他不仅读了很多中国经典名著,还读了很多西方文学名著”。
17岁的徐安苒目前也是一名“在家上学”的学生。她从初二开始就“在家上学”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父母在北京上班,但她没有北京户籍,升学考试始终是个麻烦事。
徐安苒“选择在家”上学,最初她的同学很是羡慕,她不用在上学的路上奔波,不用考试也不用交作业。“其实不是这样,我也有严格的作息时间,有很详细的课程表。”
对于即将到来的高考,徐安苒并不在意。她一开始就选择了出国求学这条路,所以用的都是美国高中的教材。
目前,徐安苒在打工子弟学校做志愿者,她说:“这样既丰富了我的经历,也发现了自己的另一面,同时也交到了很多非常好的朋友。”
“在家上学”最初没有合适的教材,日日新学堂自己编撰了教科书。图/陈夷洁
“许多家长是把‘在家上学’当做一种教育手段而并非最终目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报告指出,对于“在家上学”高中毕业后孩子的打算,选择“出国留学”的家长最多,占35.75%;其次是选择“参加高考,进入大学学习”,占34.08%。
虽然有很多研究表明“在家学习”的成效很明显,但是质疑者始终认为,这种成效不能够被夸大,它只能表明节省了多少时间,然而却无法知道在个人成长之中缺失了什么,或者在知识结构、性格培养之中有什么遗漏。
杨东平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长期研究“在家上学”课题。他认为,目前我国的“在家上学”还处于发展初期,未来发展面临四个问题。一是合法化问题。《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它提示了通过地方教育制度创新,使“在家上学”合法化的路径;二是社会化问题。如何合理地实现个体社会化是有关“在家上学”问题争议的焦点;三是学习的成效与质量保障。我国“在家上学”的实践成效还需要时间的检验,目前质量保障带有很强的随机性和主观性;四是信息沟通与专业发展问题。目前家长急需沟通交流平台和专业的指导。现今“在家上学”的信息共享渠道主要是网络,本地团体活动和全国互助交流会比较少。
而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调查报告显示,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参与调查的48.60%的家长对“在家上学”的未来走向非常乐观,认为“在家上学”会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蓝建老师认为,民间蕴藏着大量的学习资源。各个机构和各个群体应该根据自身掌握的资源来提供学习机会,但最关键的是学习结果需要社会认证。“如果社会始终不承认,‘在家上学’的推进就非常困难”。
□ 编辑 罗燕 □ 美编 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