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刘芯邑
“双非儿童”遭遇尴尬
在香港出生的孩子,有永久居港权,享有终生免费医疗及十二年免费教育。但是,非内地户籍,香港出生,而非香港居住的“双非儿童”的港籍身份似乎并没想象中那么令人羡慕。
□ 本刊记者 刘芯邑
在香港出生的孩子,有永久居港权,享有终生免费医疗及十二年免费教育,这些极具诱惑的社会福利吸引着众多内地父母。
不过,接踵而至的一连串问题也逐渐凸显。实际上,陆港两地的户籍壁垒让许多“双非家庭”(“双非”,是指非内地户籍,香港出生,而非香港居住。)不得不承受高昂费用,很多人开始萌生退意。非内地户籍,香港出生,而非香港居住的“双非儿童”的港籍身份似乎并没想象中那么令人羡慕。
2013年8月16日,7岁的汪浩(化名)在妈妈江琴(化名)的陪同下从香港飞回江苏南京。“去香港是因为他的回港证到期,要飞到香港办理。”江琴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儿子汪浩拥有港籍身份,他从小就习惯了往返于南京与香港。
7年前,在“赴港产子”浪潮中,江苏南京的汪明(化名)、江琴夫妇也加入了“港生大军”。同年11月,他们的儿子汪浩在香港出生。
汪浩虽为港籍身份,但绝大部分时间在南京生活、学习。对于常年往返于两地,江琴坦言,每年都要带汪浩去香港打疫苗、办理各种证件,花销很大,并非之前想的那般完美。
一条极为“烧钱”的路径铺在她面前。这对内地的普通中产家庭来说“亚历山大”。但在江琴看来,将来汪浩可以考取香港的大学,这比在内地竞争要容易得多。
“除了频繁飞香港,汪浩上幼儿园也曾遇到‘麻烦’。”江琴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南京市公办幼儿园优先考虑户口所在地的适龄儿童。托朋友、找关系,好不容易“挤进”公立幼儿园,不过,还是交了一笔不菲的赞助费。
江琴表示,让孩子在香港出生,原本想让孩子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有更加光明的前途。
过完这个夏天,眼看到了汪浩上小学的年纪,如何才能在南京上优质的公办小学让江琴十分焦虑。
“港籍身份无法在南京上公办小学,与外地户籍是同等待遇,并且南京现在严禁收取择校费。”江琴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儿子虽在香港上学不用花钱,但因放不下南京的家族生意,举家迁移到香港还不现实。
“上不了公办,就找私立。” 江琴如此打算,南京仙林国际学校招收在华外籍学生,这是南京唯一一所设有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预科三个项目的学校。
但是,校规里的一则规定让江琴不得不放弃。学校规定,学生必须住校,且住宿费昂贵。“孩子还小,实在舍不得这么小就住校。” 江琴说。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今年入学的家住南京的适龄港籍儿童,有的不得已放弃在南京上学,转而去浙江、福建等私立学校就读。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在港读书怕孩子没人照顾,就近入学又无学可上,这让江琴备感无奈。
2012年以来,内地“双非家庭”的港生儿童数量超过20万,陆港民间矛盾进一步激化。在港“双非”家庭被丑化成资源侵占者。
2013年1月31日,跨境走读的“双非”儿童返回深圳。图/CFP
江琴看到香港一些关于“双非儿童”的报道,面对内地人不断“蚕食、鲸吞”的文字,她心如刀绞。
广东清远的第一代“双非儿童”乐仔在论坛中,倾诉了成长之路中挥之不去的卑微感——怕说话,担心口音;怕坐车,坐错了不知道怎么回来;怕做错事,怕“不懂规矩被别人用‘大陆仔’来标签。”
香港人对港生儿童的抵触,让江琴彻底断绝了让孩子去香港上小学、中学的念头。“在南京,孩子是个宝,到香港却要遭受歧视、排挤。”江琴于心不忍。
想到汪浩的上学问题,江琴感到当初费尽心思为儿子争取到的港籍身份,如今竟成了鸡肋。
江琴明白,在汪浩的入学问题上,最大的难题就是户籍。尚未享受到香港的社会福利,让汪浩退出港籍心有不甘。但为了儿子能健康成长,她决定将汪浩的户籍迁回南京。
同江琴一样,许多港生儿童的父母也在“拼命”寻找如何给孩子上内地户口,如何放弃香港身份的解决途径。但令江琴深感意外的是,做回内地人更难。
江琴前往律师事务所咨询,被告知内地的户籍制度执行单一户籍原则,一个自然人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即居港权与内地户口不可兼有,一定要放弃其一。
在香港,公民身份则确立实行“落地原则”,只要一出生就自然拥有且永不丧失,香港现行法律并无放弃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的条款。也就意味着汪浩无法放弃港籍迁回南京。
由于陆港两地实行不同的户籍制度,让“双非”家庭陷入了两难困境。
2013年3月,香港入境处表示,该处接到多宗“双非”父母关于如何取消子女的香港永久居留身份,以取得内地户口的求助。
“放弃香港永居身份的唯一可能,便是失去中国国籍。”江琴看到了希望,也就是说,可通过成为异国公民一定时间后,汪浩就可以申请“移民”中国内地。
曾有朋友向江琴提议让孩子在南京再上一个户口,那就意味着要给孩子伪造出生证明,她担心万一被揭穿,无法收场。加之,让孩子背着个假身份过一生,更加对不起孩子。
事实上,对于孩子是香港人这个身份,“双非”家庭的父母大多遮遮掩掩。在我国计生政策中,不符合生二胎条件的家庭,即使在香港生子也属于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民生周刊》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联系多个港生儿童家庭,他们都不愿意接受采访,担心孩子的香港人身份曝光,更担心超生问题遭非议。
至今为止,超过20万“双非”儿童的父母,几乎与江琴一样,在进入香港生孩子那一刻,从未想过让孩子做回内地人要比挤进香港更艰难。
□ 编辑 崔靖芳□ 美编 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