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文
自高校扩招以来,就业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要的民生工程,加强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作为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突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准绳,然而职业核心能力的本职与中职学校学生和教师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还存在差距。本文试图从中职师生的现有职业核心能力认识观进行分析,并提出解释观点。
教育要发展,关键在学校,学校办教育关键在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近观几年来的职业教育成果,我们发现学校辛苦培养的人才得不到就业单位的欢迎,就业单位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职业人才。鉴于此,作为职业教育者的我们开始反思我们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在中职院校的误解。
一、职业核心能力认识的现状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含义
职业核心能力的探讨最初来自于英国,发展于德国,同时提出了对职业核心能力的不同理解。如,英国政府高等教育报告对毕业生毕业后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作了新的诠释,提出了“核心职业能力”的概念:认为核心职业能力指学生所掌握的通用的、可迁移的、适用于不同职业领域的关键能力,强调能力的通用性,其实质是介于抽象的原理知识、价值观与个性发展、具体的操作技能、应用技术之间的一种能力,也有报告称这种能力为“核心能力”(key skills)、“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 skills)或“可迁移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1]
随着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兴起,我国就业环境的恶化,学校经典教育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劳动力人才的要求不相称,职业院校开始感觉到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职业核心能力在学术界引起了系列的探索,产生了系列观点。封松松(2006)从学生干部就业优势现象引发的思考和得到的启示:浅析职业学校教育中核心能力培养和开发的重要性,并把职业教育的任务定位为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中初级人才;[2]唐以志(2007)把核心能力作为职业教育培养的关键能力,是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并强调: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能起作用;[3]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职业方法和职业社会能力两大类。
综合上述观点,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应用,但不局限于技术技能。
(二)职业核心能力认识的现状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在用人单位对学院经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太认同,引起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有选择性地进行相关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试点,在探索中取得了可观成绩,但是对职业教育本职和精髓的认识还有偏颇。通过问卷调查、亲自访问、电话访问、网络调研、文献检索等手段研究学生、学校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和需求程度,发现了各方不同的职业能力观,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挑战。在本次问卷调查、亲自访问、电话访问、网络调研、文献检索等多种方法的调研中,我们把社会各方面和层次的职业能力认识现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学生层面看,职业核心能力就是技术能力。在职业院校没有学习一定技术,就表明职业教育学校的失败,这也导致许多职业院校学生对自己学校教育不满、学校招生不断受到挑战的缘由。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而且是通过中考后没有考上好重点中被筛选后的学生,他们在世界观、理解能力和自觉性等方面无疑要相对落后,年龄又比较小,外出工作父母不放心,导致他们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大多是他们父母对职业教育核心能力的认识。父母送子女入职业教育,就是希望子女在文化能力比其他孩子差的背景下学习一技之长,将来在就业市场中能找到自己的工作。因此,在学生层面看,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他们的某项专业技术。在一批批中职毕业生流入职业界后,他们确实比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毕业生能马上胜任某一岗位,但是1年后,甚至更短的时间,就显示了竞争的弱势,发展问题上也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对自身专业技能也不能体现创新和创造能力。
2. 从学校角度看,职业核心能力就是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归纳职业方法和职业社会能力两大类能力。学校要继续办学的主要方面是要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后才会追求其他的要求,如果学校的职业核心能力观没有得到主管部门的认可,会导致系列政治资源和经济支持的损失。从学校组织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项目可以看出,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才可以获得系列资源,才可以研究和探索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的框架里的“职业核心能力”,如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就是学校,不但在2011年3月已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批准成为“国家职业核心能力项目试点单位”和“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测评试点单位”,而且为保障本课题的开展与应用的研究,学校以此作为教研教改的突破口,将它作为教学专项研究,并提供政策支持。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固然为职业核心能力在教育兴国的战略高度,比较理想化、系统化,然而就是在这种核心能力的倡导观下,学校不断进行改革,呈现出以下几种明显的现状:一是中等职业院校不断扮装门面打出职业核心能力等先进教育理念的派头,博取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和认同,以此为契机争取获得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二是中等职业院校领导班子不断深化对教职员工的培训,加大对教师的工作量,倡导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师的教学任务加剧,教学压力增加,教师教学评判标准多样化;三是职业院校学生把职业教育的课堂变成游戏场所,变课堂学习知识、锻炼能力为课堂只是为游戏而游戏,为活动而活动。结果忙碌的是教师,改革的是教师,辛苦的是教师,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却变得十分轻松,变得十分被动,在智力和能力方面真正成长的很少,甚至还有退化。
二、基于职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从学生层面和学校层面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调研现状可以发现,学生与学校的职业核心能力观存在差异,并出现恶化现象,真正的学习主体认识不明,而非学习主体却站在职业教育前沿进行研究和教育。高层次的职业能力认识者去教育低职业能力诉求的学习者,是造成职业教育目标难以实现的重要障碍。从现象和师生差异职业核心能力观的分析中,得出以下几点思考,试图从客观和主观层面扭转畸形的职业核心能力观现状,让我国的职业教育尽快与国际接轨。
1. 要扭转畸形的主体行为,变被动的学习主体为主动的学习主体,从世界观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成熟度。中职院校学生刚刚初中毕业,认识和理解能力还相对比较落后。因此,职业教育还要多渗透传统文化培养。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控力、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现在的职业教育都是以培养技能而培养技能,在培养技能中利用生本教学法,但基于现实的学生能力无疑把学生从技能培养引入到游戏中来,结果沉淀于游戏而对技能忘得干净。
2. 学校的职业教育实践要基于学生的现实能力进行改革,纠正“忙碌的先生,休闲的学生”之怪现状。职业教育不是花样教育,哗众取宠,应该基于现实特征,因材施教。所以,中等职业院校要以“文化教育”为起点,缩短学生和教师理解力上的误差,锻炼同学的思考力、判断力、执行力等综合能力,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以“专业技术”为培养核心,在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和成熟度后,才能在活动中学习专业技术,领悟专业技术的精髓;以“专业实战”为平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在能力的运用中学会人际交往,因为工作是在环境中进行的,环境不但要专业知识,还要很多的其他方面,比如概念技能和人际技能,专业技能只是环境诸多技能中的一部分。所以,在实践教学中要安排好学习秩序,扰乱秩序将会导致职业教育的失败,一般要在学生入校第一阶段就是提高他们的“文化教育”,以理解力、成熟度为培养目标;第二阶段是以“专业技术”为目标,培养学员的技术技能,达到学员父母理解的技术能力;第三阶段才是实习,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培养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总之,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我们要从职业核心能力认识的现状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出发,找出职业技术人才需求与职业技术人才供给的根源,找出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培养的瓶颈,不要盲目地追求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要从企业人才需求出发,与现阶段职业院校学员本身的素质相结合,总结和分析中职学校学生、教师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现状,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郑红梅.个人发展规划(PDP):英国大学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模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长春),2006,(19).
[2]封松松.职业教育要重视核心能力的开发和培养[J].教育现代化(北京),2006(6).
[3]唐以志.关键能力与职业教育的教学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长春),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