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着师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的问题。改善思想政治课教学就要明确课程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开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提倡人文化的情感教育,建立多样化的测评模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127-02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1.师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不够
目前,有些大学生、大学教师乃至高校领导对思想政治课教育不重视。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持消极态度,已经习惯以一种能逃则逃、能躲就躲的敷衍态度来对待。很多学校由于师生比例的原因,一般思想政治课都采取合班上课的方式,人数超过100人,且教师上课大都不太关心课堂纪律。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不愿意自觉进入课堂,长期缺课,或者在课堂也不认真听讲;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课挤压了专业课,主张减少课程学时;有些思想政治课教师则认为该门课压力小,专业性差,因此是可有可无的课。甚至有些高校领导对思想政治课也认识模糊,对该门课程投入少,支持力度小,没有设置专门的教研组,甚至有些学校由于师资缺乏,往往聘请非专业教师来讲授形势政策等课程。
2.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良莠不齐。从整体情况来看,部分教师自身还没有解决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政治信仰淡化、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有些难点、疑点问题理解不深不透,理论上不能说服学生,降低了在学生中的威信。其次,有些老师缺乏责任心,课堂上讲授一些和课程没有任何联系的内容来应付,或者是使用以前的教案,不愿花时间去研究和收集新的信息和资料;有些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窄,功底不深,教学感染力不强,不能吸引学生;教师缺乏职业内动力,忽视师生间在认知上的交流合作,有的在教学过程中很少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使得师生间关系淡漠,不利于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3.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虽然传统的“灌输式”“一言堂”的情况有所改善,但大部分教师仍然偏重于概念、理论的阐述,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对教材内容缺乏消化、吸收和再加工的过程,只注重教学计划和进度的完成,忽视了教学的实际效果。虽然有时教师也运用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并采用了电视录像、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但还没有形成多元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还有的教师教学没有针对性,对学生所想的所关注的社会热点、疑点问题采取回避态度,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思想特点了解不够,没有把握住大学生的思想脉搏。
4.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
目前,大部分考试还是采取闭卷考试,而且题型多为客观选择题或判断题,主观性题目尤其是没有严格答案的探究性题目较少。这种方式可能使学生认为考试只要在期末突击一下及格就行了。另外,目前考核方式主要采取的是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这种考核主要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考核上,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方面的考查,没有能使学生把理论转化为自觉的行动,造成了知行脱节,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形成。
这些问题的形成,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师资存在明显不足,一些学校只是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并人为地压缩授课内容。同时,教师的待遇较低而教师的教学压力大。为了满工作量,大部分教师往往疲于上课,无好的心境和充足的时间进行科研,普遍难以出成果。由于评定职称的压力,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导致个别教师对课程准备投入不足,对授课常常怀有应付的心理。另外,部分教师缺乏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没有认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课应付了事,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还有的教师的基本功有待提高,缺乏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感染力不强,不能吸引学生,有的教师上课没有重点,语言平淡,不能深入浅出,课堂氛围单调,自然影响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受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对课程的认识不深入,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度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功利主义思想泛滥。一方面,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调查显示,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谈论人生、人性、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关涉人生终极意义的话题越来越少,他们关心最多的是专业课成绩对今后就业的影响以及外语四、六级能否通过,能否顺利地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能否找到体面的工作。其次,由于网络等信息的传播,学生的价值观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主体性等特点,学生会对思想政治课产生一种莫名的抵触情绪,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化,教学内容泛化以及政治化,是空洞的说教,对现实没有指导作用。
二、改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对策
1.明确课程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可见,各高校应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全面正确的定位,从根本上重视其建设和发展。要消除思想政治课教师认为教学工作没有发展前景的悲观意识,通过精神激励、物质奖励、加强学术科研等方法,给思想政治课教师提供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专业发展平台。学校还要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通过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全面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要推动学生的政治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组织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观察社会现象。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我们的思想政治信仰”[2]。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曾指出:“要认真抓好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问题,真正让懂马列、信马列、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来教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可以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标准。作为一个合格的有魅力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学透学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保持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前瞻性研究,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保证讲授的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把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内容及时引入课堂,以教促研,以研促教,充分保证自身的思想认识能够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3.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毛泽东曾形象地比喻过目的和方法之间的关系,“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3]。作为一线的教师,要驾驭好一堂课,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除了自身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得体的仪态以及丰富的语言之外,还需要有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教师要树立“教学合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积极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转向双向交流的启发式教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紧密结合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和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启发大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合课堂教学。另外可采取激励教育法、情感教育法、综合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实践教育法和理论教育法等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以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活跃课堂教学。
4.开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一旦脱离了实践也会显得苍白无力。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5]鉴于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平台,促进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可以通过加强大学生的学术实践,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开展调查研究,吸收学生骨干和教师一起备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应加强大学生的课外社会实践,组织大学生参与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加强大学生的家庭实践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的延伸,我们提倡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帮父母做家务,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及适应实际生活的能力。
5.提倡人文化的情感教育
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领域,也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6]因此,我们要注重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的提升,这种提升其实质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当前,部分大学生独立性不强,心理受挫能力差;面对当前就业压力大的社会环境,一部分学生会显得迷茫无助,缺乏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要采取课内课外以及整体与个别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高度的人文关怀,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有需要的大学生培养自我认知和自我调适的能力,树立克服心理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引导他们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认识问题、处理问题。
6.建立多样化的测评模式
众所周知,考试考查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然而,以往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一般都采用闭卷和笔试的方式。虽然以其形式统一、试题广泛的特点,对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具有较好的作用,但可能导致应试教育、知行脱节等弊端,更为严重的是会压制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现代评价体系中,应从这种单一化模式向多元化考试模式转化,侧重于考试的诊断性、导向性和价值性功能。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复合性的、过程性的考试指标评价体系,遵循知行结合、课堂教学考核和课外自主学习与交流结合的原则构建和实施。这种素质型的考试方法有利于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培养自身获取更多的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和探索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04-10-14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 人民 日报,2004-10-15.
[6]江泽民. 论“三个代表”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傅文第〕
收稿日期:2012-11-01
作者简介:甘雪梅(1981-),女,重庆沙坪坝人,硕士,从事马克思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