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中高职互动衔接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职业教育体系缺乏灵活性、开放性以及招考制度不灵活和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需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及协调发展的立交桥;推进中高职招考制度的改革;构建中高职互动衔接的管理与保障机制。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互动衔接;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02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纲要》从政策上进一步保证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教育体制。目前我国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已经基本形成了两大类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一类为一贯制模式,如五年一贯制等;一类为分段衔接模式,如对口招生模式、3+2模式等。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又进一步明确了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重点。如何落实这一系列政策,成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互动衔接脱节的原因分析
1.对中高职教育互动衔接认识不到位
把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和协调发展,狭义地理解为学校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的互动衔接,认为协调发展就是大幅度提高中职生升高职的比例,打破现在限制中职生大面积对口升学5%的招生比例,或大规模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等[1]。
2.职业教育体系缺乏灵活性、开放性
第一,我国的职业教育相对封闭,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衔接不顺畅,学校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联合不密切。第二,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学校职业教育与社会职业教育(培训)之间基本不联系。目前,我国没有实现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证教育的衔接和对应机制,因此,为了获得两类证书,学生要重复学习相同或相似的课程,接受相同或相似的职业培训[2]。第三,各种类别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也处于各自为政状态,造成在专业、教材、评价等方面脱节。
3.中高职教育招考制度不灵活
(1)学制和学历限制。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按照现有的政策只有5%比例的应届毕业生进入对口高职继续深造,中职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终结教育,这已严重影响了中职教育的生源结构和数量,限制了中职教育的发展,并将进一步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
(2)中职升高职的考试职业教育的特点不鲜明。考试偏重于文化课的考核,轻视专业技能的考核,使得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发生变形,不利于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4.中高职教育管理、保障体制不到位
(1)分割管理现象严重。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人为的划分为学校职业教育和社会职业教育,其中学校职业教育归教育部管理、社会职业教育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两大部分之间几乎不联系。而且学校职业教育系统内的中高职教育分属不同的教育管理机构,中职教育归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管理,高职教育归高教司管理,存在着明显的管理边界。这种多头管理、互不联系的管理体制,导致各级、各类中高等职业教育各自为政,严重阻碍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2)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配套的中高职衔接规范体系、保障体系,这将最终影响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互动衔接的主要对策
1.转变观念,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需要进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教育的对接、学校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衔接、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的对接,这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各类中高职教育(培训)机构应当转变观念,树立互动共赢的意识。根据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状况,主动以产业群为纽带,培植“双赢”的合作基础,构建互动合作的利益平台,以“激活”双方在互动衔接中的“内驱力”,保证中高等职业教育互动衔接的长久发展。
2.构建中高等职教育互动衔接及协调发展的立交桥
(1)明确中高等职教育衔接立交桥的内容。第一,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构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培训以及职业技能之间的完全学分对接体系。实现各类教育、培训课程的融合,以及各类职业技能转换为各类教育、培训课程的机制和规范制度。实现学历资格与职业资格的融合。打破现有的中高职教育在学历资格与职业资格目标上不相匹配贯通的格局,借鉴国外经验,将职业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进行明确分级,每个级别都有明确的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技能,以及在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能力、技能和履行的职责,并确定职业资格证书与相应职业能力等级、学历教育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的“双证”融通,使职业学历教育在体系上与非学历教育的职业资格完全衔接贯通。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第二,实现普职渗透,丰富学生发展途径。一方面,有条件的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课程。可以通过联合区域经济的企业、职业学校为在校生提供短期培训、周日培训、假期培训等多种方式的职业教育,普通高中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职业教育网络自主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情况自愿选择一个或多个训练模块或单元,这可以为升学有困难的普通高中在校生转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习提供渠道。对未升学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实施一年制中等职业教育,强化技能培养。另一方面,职业学校要为本科院校学生技能培训提供方便,为本科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以及进入工作环境的机会,使本科院校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又多了一项就业技能。
第三,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紧跟产业结构的发展,保证中高等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化中高等职业教育布局,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等职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根据职业能力与课程的对应关系,将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科学合理安排,形成脉络清晰的课程结构,以真正有利于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
(2)建立完全学分管理机制和弹性学制的操作路径。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历教育、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不同类型的课程学习、不同途径获取的不同能力与技能相互转换的完全学分互认机制,使“学分”成为转换的纽带,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建立“学分银行”,实行职业技能“当量替换”职业学历教育学分,在学校职业教育与成人职业教育(培训)之间,建立社会培训、企业员工工作经验、职业资格等级等与职业学历教育的相关课程内容相互转换的国家或行业统一认定机制,达到规定学分后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者工作经历[3]。其次,建立灵活的学籍管理机制。允许学生转专业、转学校、退学后再插班或直接插班学习,学生可以实施“连续学程”、也可以实施工学交替的“非连续学程”。突破传统的学历的教育学制限制,逐步建立“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终身教育模式。
(3)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深化中高等职教育协调发展。第一,企业提供职业培训和参与开发职业教育课程。企业不仅为职校学生提供培训岗位,并且提供相关专家与校方专家一起进行产业发展预测和职业分析,利用工作任务对中高职学生应掌握的岗位能力进行细化,并以此为依据规定达到相应岗位能力要求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构建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对接产业的中高职教育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第二,中高职学校在集团组织这一平台上进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核心课程体系、师资培训、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的互动衔接和资源共享。开通集团内部校企专业人才交流、中高职专业教师交流制度[4]。校企专家共同参与企业研发、教学科研,促进集团内部资源优化共享,深化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3.推进中高职招考制度的改革
第一,打破招考的学历、年龄界限,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要,扩大生源渠道。除应届中职毕业生外,往届中职毕业生、应往届普通高中毕业生、成人职业教育(培训)的学生、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以及城镇在职人员、下岗人员、农村劳动者、退休人员等,都有机会依据自己的学历、职业培训经历、职业资格等级、相关的工作经验等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满足职业技术人员、普通职业教育体系外的各类学生的升学愿望。生源的年龄结构从单一的应届毕业的青少年中职生扩展到包括青年、中年、老年在内的多个年龄阶段的人群。
第二,依据区域产业结构对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制定科学、动态、区域性的中高职招生计划。进一步扩大职业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完善中职生直接升学的制度,探索中职优秀毕业生和在在实践岗位具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免试升入高职院校深造的办法,以及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和高级技校、技师学院学习的制度。
第三,改革现有的考试内容重视文化课、轻视专业技能的考核的现状,突出专业技能考核,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中职教育的专业核心课程,考核内容既包括综合文化知识,更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4.构建中高职互动衔接的管理与保障机制
第一,增强政府统筹管理的力度,消除中高职教育分割管理的现状,建立连贯的中高职教育的管理机制,建议成立“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局”,隶属于教育部。从管理体制上保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顺利运作。
第二,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促进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的法律责任和权利。例如通过立法规定企业必须承担职业教育的职业培训任务,并为实习的学生付一定的劳动报酬。
第三,政府主管部门加强中高职互动衔接服务体系的构建。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定期的或不定期地牵头组织交流会、研讨会、学术论坛,组织开展有关中高职互动衔接的系统性研究,并在培养目标制定、课程开发与衔接、招生等方面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范唯,等. 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 中国高 教研究,2011(12):62-66.
[2]卢兵. 依托职教集团,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J]. 江苏 高教,2011(6):140-142.
[3]周建松. 关于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 中国高教 研究,2011(7):74-76
[4]沈怡,等. 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中高职教育贯通研究[J]. 职业技 术教育,2011(7):28-31.
〔责任编辑:姚 丹〕
收稿日期:2012-11-01
基金项目:2010年山东省社会规划项目(10CJYJ09);临沂大学社会服务项目(2012YLSJ012)
作者简介:张怡斌(1969-),女,山东临沂人,副教授,硕士,从事职业与成人教育及心理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