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
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 图 叶飙❘文
南方周末记者参加了一场葬礼。
葬礼在江苏华西村。这个中国最知名的村庄——如来与耶稣的塑像在村里的幸福园并肩而立,旁边是五大领袖像;美国国会大厦、法国凯旋门和中国孔庙一同在山巅接受检视,庙外还停着架银灰色战斗机。
这位葬礼主角曾解释说,夸张的捏合是为了“适应”领导,“哪个领导说我们洋了,我就给他看不洋的;哪个领导说我们土了,我就给他看不土的。这样不管哪一级领导讲的话,我们都听。”
依照吴仁宝的话语,“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信仰,人有了信仰,就能获得最大的幸福。”和华西村许多东西一样,这番话意味着一种哲学:实用主义。
这是一种弥漫在村庄空气里的哲学,也是维系这片土地安稳的根基。近10年来,华西村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面对不少争议,外界有人拿着通行世界的尺子去测量它的幸福指数,指出村民们面临经济不自由、家族控制等诸多问题,后者却往往以实用的态度回击:只要能从华西村的发展中得益,这些问题真的重要吗?
溯流而上,这套从上世纪60年代起逐步扎根的哲学曾闪耀过人性的光辉。在漫天“卫星”的大跃进年代,吴仁宝保护乡亲们免受“大跃进”伤害;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刮起旋风时,吴仁宝从实际出发,选择了更符合华西村经济基础的发展路径。
这样的历史后来固定在“老书记”日复一日的演讲中——面对每日多达三五批的旅行团,他总不忘强调,华西人是曾饿过肚子的;充满历史感的话语经过孙媳的翻译,成为字正腔圆、不容置疑的现代句子。
葬礼是这位农民“领袖”的最后一件“作品”。他留下的“从简”遗愿被贯彻到了仪式的方方面面。2013年3月22日出殡那天,场面既不奢华,又不失隆重,殡车先后经过了华西金塔、幸福园——尤其是五位伟人像——以及龙希大酒店,车过之处,近万村民、职工有秩序地夹道送别。
若问“老书记”留下了些什么,村里人或许会让你去读读《吴仁宝箴言》,但生活的船还有待新人们去掌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