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非常强调手工。拍摄中她反复说,过去的衣服不是工业生产,而是家庭生产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个衣服是做给谁的,谁做的,妻子做给丈夫、妈妈做给儿子,衣服传递的是一种感情,所以才有古人说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她觉得很可惜,到了工业生产之后,这种衣服传递感情的模式被中断了,它就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她想要恢复这样的情感传递。
马可也反对“过度拥有”,强调经典性。她经常跟贾樟柯谈到消费习惯,就是一到春季,就想到要买一批衣服,到了冬季又要买一批衣服。其实购买者的衣服可能已经很多了,但还会无限地占有这个资源,因为“有一种购买欲”在里面。
“从大势所趋上来说,作为服装业,纯粹的手工看起来已经是太奢侈的一件事情,很难在这
样的一个消费时代得到普及。但她是相对成熟地把她对于中国社会涉及的文化现象,用衣服这样一个载体,作为她全面的回答,是一种尝试,一种观念上的发声。”贾樟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在国外,马可强调的这种一对一的手工制作,正是“高级定制”所强调的。
“在国内,高级定制目前的规模还不是很大,但是可以看出有这样一种势头,就是现在的演艺圈、娱乐圈对高级定制的需求与日俱增。”袁仄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完全是一种“市场化的选择”:“有这种需求的人多了,为这些特殊人群服务的服装企业也就多了。”
纪录片《无用》获得了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纪录片奖;品牌“无用”在巴黎时装周亮相得到了法国高级时装公会的肯定。
赵涛2007年参加威尼斯电影节上的裙子,就是马可为她量身定做的。在贾樟柯看来,这是一条“火焰一样的裙子”,整条裙子的处理是有很多火烧过的痕迹,寓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当时马可给赵涛亲手做了好几件衣服备选,最后大家一致选定了这一条。
2007年3月,《三峡好人》获得“亚洲电影节大奖”那年,赵涛穿的也是马可做的晚装。那不是一条性感的晚礼服,而是一条素色的、松
松的、毫无装饰的棉质无袖长裙,只用手工缝制出褶皱感,“隆重、庄重、正式、自由”,正是赵涛想要的。
2008年,法国高级时装公会再次邀请马可参加巴黎时装周的展览。马可在那一次时装周中展示的主题是“奢侈的清贫”,展览结束后她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今天时代中真正的时尚不再是潮流推动的空洞漂亮的包装,而应该是回归平凡中再见的非凡。我相信真正的奢侈不在其价格,而应在其代表的精神。”
袁仄认为目前真正被国际时装界看好的中国设计师,一个是马可,一个是王一杨:“王一杨2012年获得美国《华尔街日报》评选的创新人物奖,王一杨的作品、品牌跟马可的又有点不一样,他的‘素然是相对平民化的品牌。他还有一个品牌叫‘茶缸,但是没形成规模。”
贾樟柯也去“例外”的品牌店拍摄过,那些店看起来并不是人满为患,但每一个进来的人,“基本上都是长期跟随这个品牌,了解品牌忠实的客户,购买力都很强”。
2011年底,毛继鸿在广州最高端的购物商场“太古汇”开了一家书店,取名“方所”,占地1800平米,仅比商场里的奢侈品路易·威登专卖店少30平米。
这不是一家纯粹意义上的书店,按照毛继鸿的说法,这是一个“文化场所”。
除了500平米的书店,其余部分都与书店没有直接关系:400平米是展示和销售设计品的美学馆,比如日本工业设计大师柳宗理设计的铁锅,意大利品牌CIAK笔记本;260平米是展览空间,梁文道、陈丹青、魏德圣、柴静等人都曾是这里的嘉宾;剩下的250平米,是给“例外”进行销售的。
事实上,“方所”是毛继鸿用来给“例外”打造文化概念的。毛继鸿有一个“国产品牌二楼商店论”:高级商场基本上一楼都会给国外的奢侈品牌,而国产品牌无论再好,也只能在二楼。
为了从“二楼”到“一楼”,毛继鸿的“方所”是一个试验田——它不止是卖商品。
在贾樟柯看来,方所能很好地说明“无用”和“例外”为何能走到今天:“他们是作为文化工作者在从事服装工作。含蓄,不张扬品牌的商业性,所有东西都是藏起来的。”
通过与马可接触,贾樟柯放下了对“时尚”的成见:“每个设计师都有他们设计思想,这里面有他们对新的人格结构的倡导。马可就曾对我说过,她眼中的女性之美就是自由的、独立的。穿过衣服看到背后,才能摆脱时装‘只是经济能力的象征这种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