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任危机及对策分析

2013-03-28 01:18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信任危机信任诚信

刘 双

(福建江夏学院 思政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001)

信任是维系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的道德基础,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支持和重要保障,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1]。当社会面临一系列不可预料的主客观事件时,信任机制很容易出现漏洞而转化为信任危机。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日益变革的大背景下,社会信任危机也充斥着我们的大学校园,大学生的信任意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表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情况。

一、大学生信任危机的四种取向

(一)信仰缺失

从哲学意义上讲,信仰是对最高价值的理论、政治主张、学说等的笃实信服与坚定追求,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作为灵性存在者的人类,某种形式的精神崇拜或理想追求总是其灵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2]。崇高的信仰能够促进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思想与行动,并得到积极的结果。错误的信仰会产生消极的思想并导致消极的行动,得到消极甚至可怕的后果。如果没有信仰,就会是非不分、善恶莫辩,没有正确的道德标准与价值取向。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经济与社会基础的变更必然影响到处于转型期人们的心理,受中西文化冲突交融影响最深最广的当代大学生在信仰方面也出现了危机。部分大学生人生信仰失落,人生态度迷茫,精神疲软,对社会、对自己缺乏希望。不知道该信仰什么,究竟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正确的、科学的。实用主义价值观抬头,道德信仰淡化,信仰混沌甚至完全错误,部分大学生在自私唯我中逐渐迷失理性和前进的方向。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但他们的理想往往与金钱、地位挂钩。很多学生把维护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个人利益,缺乏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牺牲的精神。

(二)道德信任危机

2006年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可以算作是中国社会道德信任危机的“肇事导火索”,随之而来的是天津的“许云鹤案”、江苏的“殷红彬案”等一系列相似案件接连出现,更是为我们敲响了社会道德信任危机的警铃。当前大学生在道德信任危机方面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大学生传统道德判断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例如目前热议的“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不能扶的原因是怕惹祸上身。其次,诚信意识缺乏,诚信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最核心的外在表现,是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近年来由于社会上各种消极现象的影响和主观错误认知,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拖欠银行贷款,不按时交纳学费;在择业过程中,诚信观念淡薄,不讲信用;考试作弊且手段越来越“高明”;求职材料注水,抄袭作业、论文,篡改实验数据等。

(三)人际信任危机

人际信任是个体认为另一个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为可靠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3]大学阶段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时期,也是人际信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校园人际信任度总体水平较高,但是存在很大差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人格特征、成长环境、生活空间、所学专业、父母教育方式等都对大学生的信任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般说来,贫困生、外向型学生人际信任度相对较低,而生活在相对民主的家庭、神经质倾向明显的学生人际信任度较高。从年级角度看,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呈下降趋势,新生的人际信任度最高,毕业生的人际信任度最低。

(四)政治信任危机

政治信任是“人们对政治制度和政府绩效、政治制度可信性的一种理性评估”[4]。政治信任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的基础,大学生政治信任问题是信任领域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大学生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与国家政治社会化程度密切相关,是现代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反映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走向。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共同理想信任度较高,例如对中国近些年取得的成就72%的同学感到非常自豪,22%的同学感到自豪,两者所占比例达94%。但是对政府工作持不信任态度的比例较高,认为政府工作透明度不高,影响这一因素的主要原因是腐败问题。大学生在政治上的主流倾向是做“平常人”、拥有“平常心”。因此,不够关心政治热点,不够关心主流媒体,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再次,政治取向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实用倾向。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承认想加入共产党的动机是“为了以后找工作的需要”,这说明部分学生把政治倾向看作是实现个人以后更好发展的一种手段,不想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

二、原因分析

同社会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的信任危机表现出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因素

当前中国社会正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这种社会转型虽然是温性的,但是它的广度、深度和影响力却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变革都要强烈。它以“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正改变着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带有个人色彩的领域”。[5]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急速增长,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刺激了中国人对于物质的追求和欲望。国外多种文化观念的传入,在享受多元化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迷惑了中国人的眼睛。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断层,社会的道德观念出现了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势,整个社会层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网络媒体的普及更是扩大了新闻的传播空间,大学不再是单纯的“象牙塔”,大学生作为信息网络的主要传播者和使用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迅速快捷地了解中国任何地方的新闻资讯。社会上的各种消极事件通过网络、媒体进入大学校园,成为大学生认知社会的重要途径,并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对于社会信任机制的看法。

(二)学校因素

学校方面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国家、学校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力度相比,产出成效相对低下。很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性不高,仅仅把它作为获得学分的一门课程。造成这种局限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报喜不报忧,仅仅列举我国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而忽视当前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脱节,造成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用论”的错误认识。另外一个原因是教师个人方面的因素,教师除了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其天职以外,还以其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价值认同。但是当今部分高校教师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沽名钓誉、抄袭剽窃、低俗炒作等,影响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

(三)个人因素

90后大学生成长的社会背景与60、70年代的人有很大的区别。60、70年代的人经历了最艰苦的生活,深刻体会到共产党给人民带来的当家做主的生活,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有比较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90后大学生出生于市场经济、信息爆炸、网络普及、个性偶像等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物质生活相对比较富裕,可以享受到丰富的物质产品,对于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进展一般处于间接了解的水平,因此他们往往比较注重个人发展。相对于老一辈来说显得对国家、对社会关注不够,责任感不太突出。但是在关键时刻,我们能看到90后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比如“5·12”大地震中涌现出很多大学生争先恐后地捐钱、献血等,在灾难中相互帮助、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出现了很多小英雄。

三、对策研究

(一)重视先进理论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实现社会价值认同

针对当前社会形形色色的信任缺失事件以及大学生自身表现的信任缺失现状,首先要重视和加强先进理论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实现对社会发展的价值认同。只有在这一基本前提下,大学生才能正确分析当前社会出现的种种信任缺失事件并给予恰当的社会定位。当前我国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全体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价值规范。对于大学生来说,实现价值认同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规范的一种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的态度,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活动,并内化为自己实际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应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实现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提高学生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进而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发展中的主流与支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二)引导大学生以唯物辩证的观点分析社会问题

大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要教给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注重智力的开发,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仅是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同时也是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武器。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应该传授最基本的理论体系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社会问题。首先,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全面观点,引导学生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信任状况进行评价。列宁曾说过,在社会现象领域,“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6]。只看到社会发展中发生的信任缺失事件,却忽视在默默无闻的场合、做着默默无闻善事的平凡道德模范们的事迹,很明显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其次,运用唯物辩证法之发展观点,引导学生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对社会信任问题作动态评价。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即便是在历史最黑暗的时期,人类道德进步的总趋势并没有根本逆转,这种规律同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最后,运用唯物辩证法之辩证观点,启迪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信任机制中的主流与支流,正确看待我国目前所出现的一些信任缺失事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应该说我国在道德信任机制领域的主流是好的,当前社会的信任缺失事件属于社会支流问题。对于这部分支流事件,既不能夸大影响,也不能否认和忽视其存在。正确的态度是正视问题,寻找原因并积极寻找对策,积极促进中国社会的真善美发展。

(三) 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诚信资源,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在一切民族和时代通用的原则,具有超时代性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大的一部分是以诚信为本的,“人无信则不立”,诚信被认为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包含信于言、信于义、信于天三个层面,分别指人要忠实于自己的言行,社会职责和自己的本性。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部分,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加以转化和发展,对于诚信缺失的当代人来说,确实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工作平台,在大学校园中推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因子,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当前社会出现许多信任缺失事件,除了制度的缺失等客观原因以外很重要的一个主观原因就是公民人文素质较低,素质较差。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增强诚信意识,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素质的高低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教育同时也是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内涵的必然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然要求。只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诚信了,社会风气焕然一新了,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构建”和谐社会和信任校园。

(四)引导学生提升个人品质,为社会信任机制的构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信任机制尚不健全的时代,一方面我们是信任缺失的受害者,另一方面也常有意无意地做了信任缺失的推波助澜者,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用实际行动改变当前“道德真空”、“价值失落”的境况,重新确立信仰,统一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信任社会的构建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尤其是那些起表率作用的群体。大学生不仅需要接受信任机制教育,同时也是社会信任道德的教育者,因此,应当积极发挥大学生的先锋作用,在构建信任社会的过程中发挥表率作用。现实社会中的大学校园已不再是“象牙塔”,大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大学生应当从提高自身素养出发,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培养信任意识,学校和相关部门也要采取积极的举措,理顺体制上的关系,排除障碍,积极推进高校的信任机制建设。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从平时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多了一份信任,少了一份猜疑,少了一份尔虞我诈,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就焕然一新了。

[参考文献]

[1] 齐美尔.货币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78-179.

[2] 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及其文化根源[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1):52.

[3] Rotter.J.B.A.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67(33):651-665.

[4] K.Newton.Trust,Social Capital,Civil Society,and Democra-cy[J].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01(22): 201-214.

[5]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4.

[6] 列宁.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64.

猜你喜欢
信任危机信任诚信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汽车售后市场怎样才能摆脱“信任危机”
“脱媒”时代下媒体信任危机探究
网络募捐遭遇“信任危机”的背后
天津爆炸事件后中国爆发信任危机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