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2013-03-28 00:28宋爱娴
当代经济 2013年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生产文化

宋爱娴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北京 102488)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3479亿元,比2010年增长21.96%,高于同期现价GDP年均增长速度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2.8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稳步提高。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点。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1998年,英国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CITF,2000)首次给创意产业一个明确定义,他们指出,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能和才华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声称和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潜力。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探索和界定。李向民和王晨(2006)认为,文化产业是将“纯精神产品”向“准精神产品”转化的产业,创意产业是将“准精神产品”向“泛精神产品”转化的产业。邓晓辉(2006)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资源为基础,通过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来生产、复制和传播以文化内容为核心的商品与服务的营利组织的集合体。

综合各方观点,文化创意产业涵盖范围很广,主要包括软件开发、电视电影、动漫创作、视觉艺术、工艺制造、音乐以及表演艺术等十三项产业。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必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聚焦点和各国间的经济博弈点。我国“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统筹。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获得高速发展,北京、上海、广东、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5%,有的甚至达到7%。国内电影票房收入由2005年的22亿元跃升到2011年的131亿元,人均文化事业费由2005年的10.23元增加到2011年的29.14元。

2、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产业自身状况来看,一是专业人才短缺。目前,我国从事创意产业的人才只有10万左右,预计未来创意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5000万。而日本创意(创造)学校已达5000余所,创意人才达到5000万,美国创意人才也有3900万。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中心城市人才更为密集,如纽约创意产业人才占就业人口总数的12%,伦敦为14%,东京为15%。二是相关制度法规不完善。法律不完善导致软件、音乐盗版现象严重,设计行业纠纷不断;全国层面缺乏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只有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制定了地方性的创意产业行业分类标准,导致行业发展水平难以测度。三是地区发展差异大。根据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年《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创意城市呈现梯级分布,可明显划分为四个集团,相较于快速发展的第一集团,第四集团的产业基础则相对薄弱。四是融资困难。融资难问题虽然得到部分解决,但仍然是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与世界公认的文化强国存在较大差距,并遭受着西方文化强国的侵蚀和挤压。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播力度加大,文化霸权现象加重。以电影产业为例,美国经常采取“拿来主义”将其他国家的文化经典进行美国化的包装和制作,在知识产权零成本的情况下获利,并且借此推行美国的价值观。近期的高票房电影《功夫熊猫》完全是中国的故事、中国的元素,但却是由美国的电影公司制作,版权归属美国公司,由美国公司获利。在设计等其他领域,中国创意遭到外国公司侵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另外,我国创意文化的产业链存在断档现象,产品制作、市场推广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

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足的原因分析

1、效率与公平“双重”分析

经济学的“双重”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一方面从效率入手,站在积累社会财富的角度,探究资本、劳动、管理、技术等要素如何提高配置效率,影响社会总财富的增加;另一方面从公平入手,探究各个生产要素的改变如何导致了价值分割比例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公平分配问题。

(1)效率分析。效率分析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从物质与文化的关系层面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二是从文化内部分析文化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

首先,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给人类提供享受资料的产业,它的兴起是人类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曾说,“人类的生产在一定阶段上会达到这样的高度:能够不仅生产生活必需品,而且生产奢侈品,即使最初只是为少数人生产。这样,生存斗争——我们暂时假定这个范畴在这里是有效的——就变成为享受而斗争,不再是单纯为生存资料斗争,而是为发展资料,为社会生产出来的发展资料而斗争,对于这个阶段,从动物界来的范畴就不再适用了”。当社会上一部分人的物质生产活动能够满足所有人的物质需求时,必然会使另一部分人从物质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独立于物质生产以外的文化生产,为全人类的自我提升和自我发展创造材料,这本身就是整个社会进步、生产效率提高的结果。

其次,从分工角度来看,亚当·斯密曾有精辟的论述:“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不同群体在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上的分工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在整个社会的总生产中,发达国家拥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物质生产以外的文化生产,所以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由发达国家占据大部分份额,而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运用本国的廉价劳动力从事物质生产,实现全人类商品生产的最大效率。

再次,从文化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来看,发达国家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上,凭借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先期发展,以其现有的较为完善的产业形态和所掌握的先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等优势,利用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元素,以本国文化产品占领外国文化产品市场,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必然结果,有利于全社会文化产品的生产,激发创意者的创意灵感,实现全社会精神文明上的富足。

(2)公平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上的分工,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遭到发达国家的挤压,缺乏成长空间,本国主体产业停留在物质生产领域,难以实现产业形态的根本转型和升级;同时造成民族文化的流失、外国文化的侵入,进而导致本国文化被外国文化同化,威胁国家文化安全。从公平角度看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是由发展中国家在物质生产领域的产业链全球分工中处于劣势而造成的。

2、政治经济学分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定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通过定义可以看到,此处的劳动时间是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的;而耗费脑力的文化生产实质上占用的是劳动者的自由时间而非劳动时间,因此作为文化产业一部分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在人的自由时间里进行生产活动。

在研究复杂的全球经济体之前,首先假设一个只含有两个经济主体的经济体系,拥有劳动要素的劳动者和拥有资本要素的企业主是该经济体系中的两大主体,企业主雇佣劳动者进行商品生产,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一件商品包含的劳动时间可以分为三部分,即a小时物化劳动时间,b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和c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在8小时工作日制的前提下,劳动者的所有时间分为8小时劳动时间和x小时自由时间,而企业主的全部时间为(8+x)小时的自由时间,企业主的奥秘在于凭借对a小时的占有而无偿占有了原属于劳动者的c小时。在总时间一定的前提下,劳动时间上的分配不公导致了与之对应的自由时间的分配不公,进而导致了不同群体对商品附加值的关注度不同,劳动者更加关注的是物质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而企业主更加青睐的是更高层次的文化商品以及物质商品的文化附加值。

将这个简单的经济体系扩大到全球经济范围,其基本原理与两个主体的经济体系相同。由于产业链的全球分工,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担了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掌握设计等上游环节的发达国家所处地位类似于上例中的企业主,凭借对稀缺性资源的占有而无偿占有了加工制造环节创造的价值,即在劳动时间上造成了对加工制造环节的剥夺和挤压,在付出较少劳动时间的同时,拥有比直接物质劳动者更多的自由时间和货币资本,与此相对,承担加工制造的发展中国家的自由时间和货币资本相对匮乏。这便是产业链分工条件下,自由时间分配不公平的原因。

明确了自由时间,让我们将目光转回建立在自由时间之上的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一个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外乎有两个:内在发展动力和外在消费动力。从这两个因素分析,发达国家物质财富得到极大满足,拥有充裕闲暇时间和精力进行文化创意,并形成了对文化产品的巨大需求消费市场,具有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强大内外动力;与之相反,发展中国家的物质基础则相对薄弱,闲暇时间相对匮乏。亚里士多德曾言:“德性的生成和政治活动都需要有闲暇。”与政治活动相仿,同属于人自我提升需要的文化更是如此,发展中国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上,造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内外动力不足。由此便解开了发展中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处于对比劣势的奥秘。

四、促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上述分析揭开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原因,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地位,提升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下面提出促进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几点政策建议。

1、发展个人生产力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发展生产力主要有两条基本思路:一是以社会的方式发展生产力,其途径主要是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科学技术,加强管理,完善劳动方式;二是以个人的方式发展生产力,即把重心放在个人能力全面且充分的发展上。马克思认为后者是发展生产力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根本途径。“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看,节约劳动时间可以看作生产固定资本,这种固定资本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提高物质生产效率、注重创新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保护劳动者权益,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注重员工的智力发展和社会职能的实现。

2、注重创意人才的培养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智力密集型的产业,其发展还需要大量创意人才的投入。目前,欧美发达国家高校普遍开设了文化管理学、艺术管理学等相关专业,为本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相比之下,我国的优秀创意人才资源还相对比较稀缺,因此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还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引导政策,以国家的力量调配物力、财力促进各行业创意人才的培养,如在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调拨资金促其发展、增设各行业的人才培养站点等。

3、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文化创意产业的源泉在于“创意”,而创意更加强调“个性”,所以难以像高新科技那样由一个企业或单位研发后进行推广。在创意的培育上,国家应在重视人才培养的同时出台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创新,扶持各企业的独立研发。

4、充分发掘丰厚的中华文化资源

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依托。我国在悠久的历史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应本着“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的思想,从民族文化着手,将文化创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5、明晰产权,完善文化产业体制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当文化创意企业的知识产权明晰并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下,企业投入的回报才能得到保障,文化创意企业也才具有开发和创新的动力。因此,我国政府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建设。只有产权明晰,才能保证产权拥有者获得应得收益,提高文化生产和文化创意的积极性,并为知识产权的市场化打好基础。

6、加强政府资金扶持力度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在产业的发展初期,个人和企业都缺乏动力进行大量投资,此时就需要政府通过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出口政策、财政支持等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具有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创意项目,为文化产业提供信用担保资金,降低融资风险,实行税收优惠,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M].商务印书馆,2008.

[2]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人民出版社,2009.

[3]蔡荣生、王勇: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8).

[4]苏玉娥:我国政府支持文化创意发展的政策选择[J].学术交流,2011(6).

[5]中国统计年鉴(2011)[Z].

[6]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R].2011.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生产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谁远谁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