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东部沿海发展滞后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3-09-13 08:27:24盛培宏
当代经济 2013年1期
关键词:苏东盐城连云港

○盛培宏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21)

江苏东部沿海发展滞后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盛培宏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21)

在过去近三十年的开发中,苏东沿海一直是江苏经济发展的“洼地”,本文对江苏东部沿海经济发展滞后成因进行了剖析,分析了其区位、自然、交通和政策这四大有利条件,提出了三市联动统一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群、进行区域营销等建议。

江苏东部沿海 经济滞后 成因 条件 对策

一、江苏东部沿海简介

江苏东部沿海开发区域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市区以及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响水、滨海、射阳、大丰、东台、海安、如东、通州、海门、启东14个县(市)。沿海经济带为连云港、盐城和南通所辖所有区域。全区人口2090.76万,占江苏总人口的26.4%;土地面积32960平方公里,占江苏省总面积的32%左右。

1984年,我国首批开放沿海14个城市,其中就有南通和连云港。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江苏沿海经济带却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断层。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开发升级为国家战略,苏东沿海发展力度有所加强。2011年,南通、连云港人均GDP分别为56005元和32119元,在14个开放城市中分别列第八和第十三位。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GDP总量分别为1410.52亿元、2771.33亿元、4080.22亿元,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分别为2.9%,5.7%,8.4%。在2011江苏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南通、盐城、连云港在江苏13个市排名中分别列第五、第十和第十一位,连云港的发展比较落后。从整体来看,苏东沿海拥有江苏32%的土地面积、26.4%的人口,却只创造了17%的经济发展贡献率,不仅没有实现其增长极的作用,反而成为江苏发展的掣肘。

二、江苏东部沿海经济发展滞后的成因分析

1、历史原因

构成沿海经济带城市之一的连云港地处江苏东北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被苏南地区较快的经济发展态势所掩盖,江苏省把发展重心放在了苏南,导致连云港发展起步晚、底子薄。而盐城虽然有较广袤的滩涂资源,但多属苦咸水地质,开垦困难,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缺乏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原因,使其未得到长足发展。南通由于其早期的实业发展,与连云港、盐城相比底子较好。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南通注重纺织、建筑等传统行业的发展,而对于沿海产业发展缺乏先见性和敏锐度,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并没有真正发挥优势。

2、区域条件差异

在海岸线构成上,连云港多为基岩海岸,可以建设30万吨级航道与码头;盐城多为淤积海岸,适合小港与码头建设;南通作为江海汇流处,可以建设20万吨级航道与码头。由于多样的海岸线地貌,导致三地缺少统一开发的联动机制,各地零散开发,缺少统一布局,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在经济上,三地在发展上的差异体现为从南向北依次呈梯度下滑趋势。2011年,南通市人均GDP为56005元,盐城市人均GDP为38222元,连云港市人均GDP为32119元。南通市致力于向苏南地区看齐,其发展更侧重追求与苏南的互动,缺乏与盐城和连云港建立协调机制的动力。而盐城作为三市中心,没有发挥好其枢纽联通作用,缺少与南北的互动,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连云港虽然区位条件得天独厚,但是其在经济成绩上列三市最后。三个城市经济基础不同,在沿海一带开发上较难构成协作战线。

在区域功能上,连云港得益于其优越的港口及陇海—兰新的铁路终点站位置,具有与内地铁路沿线城市互动发展的潜力和建设大型港口城市的发展定位。而盐城拥有广阔的滩涂资源,致力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和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城市定位为湿地生态旅游城市。南通汇通江海,基础相对较好,有发展为较发达港口城市的潜力。三地城市区域功能侧重不同,在发展中较难形成战略同盟。

3、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各产业构成比例直接影响对其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江苏省沿海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但是经过两年多发展,产业结构还未彰显其优势。

表1是2011年江苏、浙江、山东三省东部沿海地区各产业增加值占三次产业总增加值比例。从整体来看,江苏沿海第一产业增加值占三次产业总增加值比例远高于浙江和山东,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与浙江沿海还有4个百分点的差距。从城市来看,盐城和连云港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列苏浙鲁三省17个沿海城市的前两位,而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列第15、16位。发展相对较好的南通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也偏高,高于浙东沿海平均水平1.5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不及山东沿海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不及浙东平均水平。连云港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在东部沿海三市中最高,但还远低于杭州、舟山、温州、青岛。通过比较发现,江苏东部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不温不火,严重阻碍了苏东经济的快速发展。

4、海洋产业发展滞后

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养殖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2011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实现39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约为8%;浙江海洋生产总值实现45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4.1%;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83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3%。从以上数据可见,江苏海洋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远低于浙江和山东。

三、建设江苏东部沿海经济增长带的有利条件

1、区位条件

江苏东部沿海地区南承长三角经济圈、北接环渤海经济圈,隔海东临东北亚,还是“沿东陇海线、沿海、沿长江”三沿交汇处。连云港作为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是内陆腹地重要的出海口。南通作为“北上海”,江海汇通,受上海、苏州的辐射。优越的区位条件为苏东沿海发展奠定了地理基础。

2、自然条件

(1)港口建设条件。江苏海岸线长954公里,可用于港口开发的岸线达171.9公里,其主要分布在连云港—响水灌河段,废黄河口和辐射沙洲内缘,多处可建深水港。较优越的港口建设条件(见表2)为苏东发展临港产业,带动沿线相关产业集聚提供了条件。

表2 江苏东部沿海主要港口建设条件

(2)多样的资源条件。苏东沿海地区有较大面积的沿海滩涂,适合建立浅海养殖区;在盐城境内有大型海岸性湿地和沼泽地,并建有野生麋鹿和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盐田资源较丰富,主要分布在连云港和盐城,如绣针河口至临洪河口的青口盐场,灌河口至王港口的灌东、三圩盐场等。多样的资源禀赋给苏东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产业提供了可能。

3、交通条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江苏交通网络体系为苏东沿海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先后有新长铁路、沿海高速江苏段、苏通大桥、崇启大桥通车。新长铁路贯通苏南苏北,途径盐城、南通境内;沿海高速江苏段途径连云港、盐城、南通,贯穿整个东部沿海地区,是三地之间以及对外的重要干线;苏通大桥的开通解决了苏南苏北的交通障碍,把南通纳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崇启大桥的通车,为苏东沿海南线增加了发展动力。近年来交通网络的覆盖给苏东沿海疏通血脉,为其吸引资金,引进人才,加速技术交流畅通了渠道,为苏东沿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政策条件

上世纪90年代,江苏就提出“海上苏东”,规划布局“四沿”战略;2007年江苏省政府批准下发了《江苏沿海开发总体规划》;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战略把苏东沿海的发展放在了更高的平台上,使其置身中国东部的视域中,更明确提出了建设“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建设目标。国家战略提出后,苏东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到2011年投资总额已超过6000亿元,大幅度提高了苏东三市的开发力度。

四、促进江苏东部沿海增长带发展的对策研究

1、三市联动,统一布局

由于三市长期各自为政,并且受传统的绩效考核的束缚,寡合作的发展方式让这片土地缺少凝聚力与向心力。统一布局要求三市打破行政上的独立,站到更高角度审视三市在沿海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目标上的一致性。在考核机制上,设立考核三市总体发展水平的指标和针对各地区特点的特色指标。比如针对连云港,建立港口生产能力指标,用于衡量其年港口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年港口建设投资的产出投入比。在机构上,尝试设立独立于三行政市的苏东发展综合机构,起到总体把握、信息汇总、促进三市交流的作用,这样既可以减少像其他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重复投资、产能过剩现象,防止恶性竞争的出现,又能促进规模效益的实现。苏东三市要作为一个决策和行动上的整体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2、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合理发展第一产业。江苏东部沿海第一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率高,促进农业向第三产业转型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盐城市致力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应该在保证原有传统作物产量的基础上,注重发展高附加值农作物,并且政府应该提升对苏东地区农产品企业发展的投资力度,提升农作物加工水平,融入现代健康理念,增加品牌效应;其次,要学习苏南经验,因地制宜发展诸如观光农业、休闲农家乐等消费性服务农业,在把消费带进来的同时把特色农产品带出去,这样有利于第一产业合理转型成第三产业。

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在原有已经形成的上海外高桥集团(启东)企业园、上海张江(大丰)高科技园区等一批转移项目的基础上继续有选择地承接上海、苏州等地的转移项目,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此外,要用创新驱动第二产业发展,投入研发资金、引进人才,优化发展钢铁、石化、船舶等临港重工业,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资源利用效率;重点发展沿海新兴能源产业,在已有较好的光伏和风电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核能、生物质能的投资,建设新能源研发产业园,把苏东沿海建设成新能源研发高地。

优化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具有沿海特色的港口物流业,形成高效便捷的物流体系,建设连云港、南通等物流产业园区,吸引企业入驻苏东沿海。发展旅游业,开辟可行旅游路线,比如连云港东西连岛—花果山—大丰麋鹿保护区(盐城观光农业园)—吕四风情区三日游等,促进沿岸旅游经济的发展,融汇三市人文,增进带状联系。发展现代金融业,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完善金融体系建设,增加企业投融资渠道。

3、构筑江苏东部沿海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有利于要素的集聚,实现规模效益。在江苏东部沿海可以部署规划连云港港口产业群、盐城生态农业产业园、高新产业开发区、南通船舶产业群等。建设连云港港口产业群,一方面要加快深水航道建设,综合开发利用港口资源;另一方面要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业和仓储业,增加港口容纳度和开放度,增强港口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拉动力。盐城可以因地制宜地部署生态农业园建设,把观光农业与麋鹿、丹顶鹤保护区开发相结合,共同探讨宜居农业的发展方式,形成苏东沿海经济效益绿地。盐城有我国可持续发展国家级试验区,已经建成相应规模的“风电互补”、“光伏电站”等新能源基地,应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推进科技创新,构建高新产业开发区,以连接南北地区,提升经济长久活力。借着蓝色经济发展契机,南通作为江海汇通之口,应打造船舶产业集群,深度挖掘其地理优势和产业优势,增加科技含量,做强项目硬件水平,以提升经济效益,增强城市吸引力。

4、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从第一产业的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到第二产业的海洋石油、船舶工业,到第三产业的滨海旅游业等,海洋经济发展贯穿一、二、三产业。因此,要合理布局江苏东部沿海海洋三个产业的发展。经济效益相对低的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要结合滨海旅游业共同开发,增加海产品附加值,并建立几个集中的海洋渔场和养殖场,增加产业集约度。继续用科技创新驱动海洋新能源开发,增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在《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实施期间,充分调动财政对海洋产业的扶持力度,为入驻的新兴行业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并加大对东部海域的开发监管和指导,为未来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5、提升城市容纳度,进行区域营销

江苏东部沿海作为一个区域整体,一方面要加强与环渤海和长三角经济圈主要城市的互动,以开放的姿态了解他们的发展经验。尤其是与山东、浙江的沿海城市,可以尝试结成沿海友好城市的方式,通过发展座谈、实地调研、经验交流等形式增进联系。另一方面要做好区域整体营销,展现江苏东部沿海地区文化底蕴,让中国甚至世界关注这块土地。区域营销要将城市的个性融于区域的共性中,展现未来区域发展方向。比如根据苏东沿海特色、高新产业的发展可以把区域打造成“蓝色起航·智慧浚新”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形象,体现区域营销理念。

6、注重可持续发展

江苏东部经济的发展要吸取长三角经济发展的经验,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高耗低产”的弯路。对于海域发展,要加大地质勘测力度,明确东部沿海的地质资源分布状况以及可开发程度,切忌盲目;建立地质灾害预警机制,减少灾害损失;构建监测体系,对海岸带生态环境作实时监测,保证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对于非海域发展,要杜绝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转移,加大对已经污染的水系的治理工作。秉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做好海洋和内陆的协调发展,实现长远利益。

[1]凌申:非均衡视域下江苏沿海“三极一带多节点”空间发展模式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31(6).

[2]民盟连云港市委会:江苏沿海开发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大陆桥视野,2010(5)上.

[3]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政策法规处:发展江苏海洋经济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12).

[4]邢怀凤:紧抓沿海开发契机 实现经济跨越发展[J].中国商界,2010(6).

(责任编辑:刘冰冰)

猜你喜欢
苏东盐城连云港
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
纺织报告(2022年8期)2022-08-25 08:14:40
5.连云港卷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华人时刊(2020年21期)2021-01-14 01:33:22
非遗盐城
华人时刊(2020年21期)2021-01-14 01:33:16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华人时刊(2020年21期)2021-01-14 01:32:44
江苏连云港:为农民工送上“寒冬暖查”
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15 03:48:26
连云港:为农民工讨薪“撑腰”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拟人句
快乐语文(2020年15期)2020-07-06 02:55:18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46
著名导演——苏东花
流行色(2017年10期)2017-10-26 0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