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龙
(吕梁市信息中心 山西 吕梁 033000)
吕梁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含矿面积占全市面积的90%以上,已探明矿藏有煤、铁、铝矾土等40多种,其中煤炭资源远景储量1100亿吨,探明储量404亿吨,铁矿石资源储量15亿吨,铝土矿资源储量12亿吨。长期以来,吕梁市依托资源优势造成传统产业比重偏重,结构不尽合理,资源浪费高,环境污染重。在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倒逼下,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走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路子。
循环经济摒弃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经济模式,摒弃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路径,以循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为基础,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为基本特征,组织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闭环流程,即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1、国内外示范和样板渐获成功。丹麦卡伦堡工业科技园区,通过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群落关系获得成功,国内以高科技为主体的广东南海科技生态工业园区、以煤电化铝联产为核心的山西同煤集团塔山工业园区等相继规划建设,都提供了典型经验。
2、政策扶持和社会共识渐趋有利。我国先后颁布了不少法律法规,这都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依据。中央、省、市多次重要会议的领导讲话及下发的文件都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加快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发展,建设和谐吕梁,更为实现吕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内在动力。
3、充足的物质基础创造了发展空间。当前煤铁铝资源型企业的经济链条不断拉伸,煤炭、焦化、电力、冶金日渐成为重要的产业支柱,在产业的开发过程中,副产了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焦炉煤气、煤层气、炉渣、化工废渣等废弃物。这些废弃物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了空间。
4、产业相近、容易耦合形成突出的比较优势。全市的产业结构以煤炭、炼焦、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为主体,大多属资源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绝大多数具有回收利用价值,较易回收到本生产系统,或者为别的产业所利用,产业之间具有容易耦合的条件,在产业的联动过程中,容易融入循环经济的内容,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承载平台。
5、综合开发利用能力显著增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型洗煤、焦化工循环利用、煤炭直间接液化、煤层气开发等技术有了新的突破,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技术支撑。
6、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近几年着力转型跨越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现,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30.4亿元,增长10.8%,财政收入完成341.7亿元,增长23.4%,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立足吕梁的区位条件、生产力布局和资源禀赋,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要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并赢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并举的原则;坚持典型示范与全面部署并进的原则,在企业、行业(产业)、园区、社区、区域等五个层面,实施全过程控制、全方位循环、产业转型、科技推动,把产业链作为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模式,建立企业间、产业间横向闭合、纵向耦合、资源共享的产业链和社会静脉产业链,积极打造循环型产业链经济。
1、以煤炭、铝矾土、铁矿石为重点,继续推进整合重组。加强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回收利用率。一是积极鼓励煤矿企业采用大功率采掘设备和先进工艺,综合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85%以上,综合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大中型煤矿矿井水外排达标率100%。新建矿井达到现代化标准矿井,采掘标准化,监控数字化,控制自动化。二是加大入洗比例,达到70%以上。实现深度脱硫脱灰,煤泥水实现闭路循环,中煤、矸石就地消化,减运减污。三是全市煤炭矿井111处,产能1.038亿吨/年,下一步整合矿井数量控制在90处以内。兼并整合中小焦化厂,把49户焦化企业整合为25户。铝铁业要按照“总量控制、置换提升、联合重组、做大做强”的原则全面整合,对铝矾土、铁矿石资源要依法保护,合理开采。
2、大电厂建设。国家能源局2011年11月25日发布了《关于促进低热值煤发电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机遇,根据资源分布重新规划,大力建设坑口低热值电厂,力争“十二末”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伏,就地转换消化,缓解运输和环境压力。
3、铁铝传统产业要实现循环发展。吕梁市铁矿石资源储量占全省的30%,铝土矿储量占全省的46%。依托资源优势,通过整合重组,优化布局,产业升级,建设吕梁钢铁、铝生产基地。特别要注重焦钢一体化建设,实施焦钢互补,化产延伸,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铝工业发展氧化铝—电解铝—铝材深加工时,建立电石—烧碱—PVC为主线的化工产业链。在铁铝行业特别要重视以煤—热电—汽为核心的能源产业链利用。
4、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产品。倡导循环经济对建材行业将意味着传统工业的生态化转型,使建材行业从消耗矿石资源转变为消耗废弃资源。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等固体排放物生产水泥、微晶玻璃、墙体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土地占用。在柳林、岚县等地建设富铝煤矸石、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项目,构建煤—电—粉煤灰、活性硅酸钙、分子筛—电解铝—铝后加工链。
5、注重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我国废旧物资的资源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城市垃圾分类、垃圾有机质、废旧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等回收利用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利用的潜力还很大。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回收企业集团,培育两三个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再生资源企业集团,分设100个左右回收点,统一加工生产,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6、大力延伸煤化工产业。循环经济是传统产业的潜力所在,是产业转型的着力点,也是一个随着技术开发由低端产业链向高端产业链获得更多比较效益的过程。围绕“气、醇、烯、苯、油”五条主线,通过自身改造创新、引进高新科技,在延伸煤、转化煤的基础上超越煤,变资源优势为创新发展优势,实现价值倍增效应,凸现吕梁现代产业的升级版。现煤与肥、醇、烯烃、油市场价值比约为1∶2∶3∶4∶5。焦炉煤气可做煤焦油、粗苯、沥青,增值是发电5倍以上,有工业价值的粉煤灰可生产白炭黑、轻质碳酸钙等,增值是制砖的近百倍,如果再向氧化铝、电解铝、铝材方面延伸增值空间更大。以孝义金鹏、金达、交城美锦、离石大土河等企业为载体,建成一批煤化工示范企业,形成从源头到终端的互相衔接、不断延伸的产业链
7、开发新能源,培育新产业。新能源作为一种替代能源,未来能极大地缓解我们的能量大需求,保证可持续发展。加快开发利用临县、兴县、柳林、石楼煤层气的步伐,要基本形成集勘探、开发、液化、民用燃气、工业燃料、瓦斯发电、交通运输等一体的产业体系,助推“气化吕梁”的及早实现。尽快上马汾阳中节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和文水、岚县、方山风电项目,使吕梁市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实现“零”的突破。
8、加强节能管理。高耗能企业要加快节能技术、节能工艺和节能设备的推广应用,严格执行强制淘汰限期整治制度。新上项目要把循环经济作为标准和门槛,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制止高耗能企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从源头上控制资源能源的消耗。
9、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通过不断的改进技术,对常规能源实行清洁利用,注重新能源开发利用。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进管理,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减少或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鼓励企业施行ISO14001认证,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
10、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要用循环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现有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新建项目要进园区,促进产业集聚,行业集中,用地节约,提高废水、废气、废弃物资的综合利用水平,形成资源和能源循环利用的生产力布局,使循环经济更直接更有效地促进自然生态改善。要努力把孝义梧桐、文水百金堡、交城夏家营三个省级园区和“一县一园”的工业园区做大做好,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模式,展现规模、集约、精细、信息化的全新面貌。
11、加强矿区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形成与生产同步的生态恢复建设机制和监督机制,采空沉陷区破坏土地复垦率要达85%以上,大型煤矿土地复垦率40%以上,所有矿区绿化率在40%以上。
12、农业要向无害化方向发展。加大农作物秸杆、禽类粪便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应用。推广节地、节水、节药等技术,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不断培育新品种,生产无污染、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绿色食品、保健食品,保障农副产品的安全供应。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形成美好的田园风景,提高环境和生活质量。
13、顺应城镇化趋势,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抓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管理程度的提高、专业分工的细化,创新服务思路,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要引进高科技,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大力改造改组传统服务业时,重点关注具有智力要素密度高、产品附加值大、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咨询设计、观光旅游、家政、体育等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1、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发展循环经济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技术方法、清洁生产、物流分析、环境管理等多方面,需要政府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各有关部门根据职责范围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齐抓共管,联合推进循环经济工作。建立循环经济考核评价制度,把循环经济发展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之中。创新循环经济考核评价体系和统计口径,完善以物质流程为基础的资源能源核算办法。研究制定节水、税收、收费、价格、土地、电力等方面的配套规章和政策性文件,对循环经济项目予以资金支持,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并成为在资源趋紧条件下的主动选择。加大投入,实施科技、人才战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通过地方立法执法,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法治环境,实现由政府推动向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的转变。
2、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普及循环经济知识。提高全社会的资源环境忧患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树立绿色、生态、适度的公众消费意识。开展绿色消费、绿色服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建立绿色文明、绿色文化,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循环经济成为政府的施政理念、企业的普遍行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1]冯其福:吕梁地区地质矿产资源[M].东方出版社,1998.
[2]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修订版)[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3]李素芹:工业生态学[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