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中包容性增长瓶颈分析

2013-03-27 05:43王改艳赵国友
学理论·上 2013年1期
关键词:协调发展差距

王改艳 赵国友

摘 要: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在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在经济体制市场化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包容性增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公平与正义的科学内涵,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从政策因素、人力资本因素、收入分配因素三个方面阐述包容性增长在城乡统筹发展中面临的瓶颈。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协调发展;差距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15-03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在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在经济体制市场化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结构的平衡度重视不够,致使中国社会矛盾逐渐凸显。在这一背景下,包容性增长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提出,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包容性增长的内涵

2007年,亚行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的概念。2009年11月15日,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会议上,胡锦涛提出“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2010年9月16日,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的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讲话[1]。一年之内,中国领导人在国际公开场合两次阐述“包容性增长”,表明中国对未来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思考。尽管包容性增长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更引起了学术界的热议,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和公认的定义,通过整理综合现有的文献,主要有以下关于包容性增长的定义:

第一类定义认为包容性增长是机会平等的增长。机会平等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包容性增长强调通过减少和消除机会不平等促进公平与经济增长共享性。第二类定义认为包容性增长是益贫式增长[2]。第三类认为是国内外两个层面界定包容性增长[3]。从国内视角来看,认为包容性增长是一种“普惠式增长”,为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提高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发展同步;从国际视角来看,有学者认为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开放性发展”,国与国之间在经济合作开展时应当互惠互利,携手发展。综上所述,尽管学者们关注的对象和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的角度不同,但是综合看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会平等和成果共享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内涵,包容性增长不但是目的,而且也是手段,是把经济增长过程与经济增长结果有机统一协调发展的经济模式。

二、统筹城乡发展中包容性增长瓶颈分析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世界公认出现了“中国奇迹”。包容性增长是要求经济发展中不再追求单一的经济增长速度,而是注意把经济增长与经济成果公平分配,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注意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党的十八大明确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建设的一部分,中国已由“四位一体”正式确立为“五位一体”,表明环境的重要性。

(一)政策因素

当前城乡经济差距不断拉大、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影响包容性增长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我国当前城乡发展主要现状和特点。由于我国地域空间广阔,城乡经济基础差别又很大,城乡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城乡经济发展速度相差甚大,影响我国统筹城乡发展。

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客观的历史发展环境,我国采取了工农业“反自然顺序”的发展战略,目的是加快城市工业化不断向前发展,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之间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长期城乡二元结构模式阻碍农产品市场扩张,农业生产增长缓慢,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农村消费市场和城市消费市场的层级不断拉大。包容性增长指的是各地区、各城乡之间相互交流合作,较富裕地区带动贫困地区发展、城镇地区带动农村地区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二)人力资本因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资本,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代表该国或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与生产力水平[4]。人力资本的萌芽起源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关于“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论述,可以说这是人力资本思想的最早描述,他认为人口素质与人口数量对于社会财富的创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他说:“有的人,由于他有技艺,一个人就能够做许多没有本领的人所能做的许多工作。”

教育是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提升人口素质、提高收入的有效举措。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农村人口素质是制约农村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就各种投资收益效率来说,教育的投资值是最大的。

从上表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国2009年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全国总的比重为7.1%,城市为2.63%,农村为9.79%,农村比重明显要比城市比重高出许多,农村男女比重均高于城市男女的比重,而且差距明显,我们不仅应当关注群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且应关注受教育程度的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包容性增长的本质就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从公平和机会均等角度看,包容性增长强调增长过程的参与性和增长成果的公平分享性,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只有充分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权利公平和机会均等,才能进一步促进包容性增长。

(三)收入差距因素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逐步展开的,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率先在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克服平均主义[5]。1985—1991年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进一步贯彻按劳分配,这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是逐步拉大的。1993—1996年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收入分配制度,这时期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变化时大时小。1997—2002年以党的十五大为标志,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肯定生产要素所有者能参与收益分配,这期间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拉大。2002—2006年以党的十六大为标志,首次在党的文件中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原则,这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拉大且扩大速率有所加快。从图一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1978—1984年是递减的,以后基本处于递增状态,从1985年的46.2%提高到2009年70%,这表明城乡生活水平的差异有不断扩大趋势;从图二可以看出,恩格尔差异系数1978—1992年是逐步递减的,1993—2009年,城乡恩格尔差异化系数呈波动状态发展态势,并于2000年左右达到最大值,虽然2009年达到了4.5%,但与1985—1990年并无显著变化;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从1998—2009年仅用了10年左右时间便增加了近一倍。这些数据表明虽然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整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使民众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度下降。收入差距扩大体现在劳动者占整个收入分配的比例降低,这与中国渐进式改革进程中一些旧体制尚未完全改变有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包容性的增长,要求经济成果共享,共同富裕,不断消除人民分享经济发展的障碍。

三、小结

国家领导人提出“包容性增长”之后,鉴于中国面临复杂的国情、世界多变的主客观环境,“包容性增长”如何走和怎样走就显得更加重要,走“包容性增长”不能一蹴而就,应当分阶段地设立目标,并进行规划,使国家能平稳且顺利地迈向新的增长路线。短期内,应最大限度缩小收入差距,财富分配逐渐向中低收入者倾斜,使“哑铃型”社会向“橄榄型”社会过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社会劳动人口的充分就业。中期内,消除由于收入差距造成的贫富分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社会割裂,使得整体社会构成和谐统一,降低基尼系数。为实现长期目标奠定基础。长期内,为使包容性增长能够切实地持续下去,应当以建立和完善良好高效的各项制度机制为目标,建立独立和完善的法律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人力资源培养体系、积极友善的对外交流体系和环境保护机制等等,促进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10-09-17.

[2]杜志雄.包容性增长理论的脉络、要义与政策内涵[J].学术论坛,2010,(6).

[3]蔡荣鑫.“益贫式增长”模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5]林毅夫,庄巨忠,汤敏,林曦.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6]周去波.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1985—2005[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3).

猜你喜欢
协调发展差距
敢和差距较劲
焦虑与差距
“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港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