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音乐教育对生命教育的审美与觉知的开启

2013-03-27 21:58:23谢艳妮
大众科技 2013年12期
关键词:感官生命情感

谢艳妮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据调查,目前我国每年自杀人数高达28.7万,200万人自杀未遂,每两分钟就有一个人自杀;在青少年中,自杀成为头号死因。黑龙江一大学大三男生因考试作弊自杀,一名叫欣欣的女孩因失恋在微博直播服安眠药自杀的过程,此外,抑郁、自闭、焦虑、人格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大量出现,说明了当代青年人中出现了心理素质过低、精神空虚、错位人生观的现象。

加强生命教育,成为当代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生命教育是20世纪中期以后明确提出的教育理念,它标志着社会教育对于个体生命和内在精神层面教育的关注。虽然自从大学的诞生就伴随着生命教育的开始,主要是以“人文主义”的面貌出现,如欧洲的古典人文主义提倡“人道”,但是从21世纪的大学教育来看,在全世界都追求经济繁荣发展、科技进步的浪潮下,人文教育并没有跟上步伐,反而成为教育的软肋。在技术教育、文化大爆炸、东西方价值观碰撞、大学生心理结构不稳定的多重教育压力下,道德教育、精神追求和灵魂指引等方面的教育尤为重要。

生命教育是心灵的教育,是对爱的呼唤,幸福生活的追求,文章从通过听觉直通内心深处的音乐教育入手,阐述如何结合音乐教育加强生命教育。

1 生命教育的审美与觉知

1.1 生命教育的概念与现状

生命教育是对人的生命的认识教育,是对生命本源和真实面貌的思考体悟的教育,是对于人本身生存状态和终极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既是最基础的,又是最必要的。它实际上就是生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关系到人的一生以何种心态和方式度过,它是信仰的教育,教人敬畏生命,形成与社会、他人、自然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生命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学会如何热爱生命,如何获得幸福的人生。

生命教育的内容就是教导人往内观,首先从自身生命出发,回归个人自然生命属性,回归到生命的源头和基础去看待一切事物,才有可能知道人生的真谛和建立完整的人格;其次要融入到社会当中,要看到建立在个体生命基础上的社会文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化;再次是将自我与社会联系起来,看待社会发生的表象时候同时向内找原因,了解个体自身欲望的源头。但最简单最基本的事实,往往最容易被忽视。当前教育对于基础的生命教育几乎是空白的,因为它已经先在设定了学生在了解生命之石的基础上,从而搭建起来的一个高层次的、高技术化的学问桥梁,也正因这样的空白,导致了当前文化哲学在指导学生生活、工作的缺失,以及对社会现象的错误、错位判断,容易受到表象影响和迷惑,使心理和行为扭曲。

生命教育的出现其实是伴随着人文教育、大学教育的出现的。很有趣的是,19世纪的下半叶,出现了科学主义教育,教育的重心从注重人的灵魂和价值观、人生观转向对科学、理性、经济等功利性较强的技术性教育。因为从家长和学生的角度来看,人文教育的就业前途比不上理工科,实用性是较为偏弱的,选择文艺类的人较少,而且很多文艺类的课程中对于生命教育的涉及也不多,可以说生命教育是被压缩到一个非常小的角落,仅在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课程中略见一二。20世纪90年代在大学中“素质教育”的呼吁,便是发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缺乏和科学主义的兴盛而出现的,但到今天,这种教育仍然势单力薄。

国外的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明确确立,从1968年美国的“阿南达村”学校和1979年澳洲的“生命教育中心”开始,旋即日本在1989年在教学大纲中增加了对精神和生命敬畏的德育内容。2000年前后,台湾、香港地区也开设与生命教育相关的课程。2004年,中国内地的辽宁、上海率先开展“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相关工作,旨在健全人格,培养健康身心。从全球生命教育理念的提出与践行,可见出生命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作用。

1.2 生命教育践行的核心——审美与觉知

生命认知是一个由内及外的认知过程,以人的精神追求为主并扩及到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领域,对生命透彻的了解需要不停地反思自身与觉察外在。同时,生命教育可视为理性和感性教育两方面,理性教育包括了人文教育,如哲学、文学、宗教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感性教育是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体悟,通过人的感官达到内心的触动。综上所述,生命教育内容核心,最终可以归结为“审美”与“觉知”两方面。

审美,就是人体感官对于美的感性体悟,能够释放出认同、放松、舒畅、享受等感觉,人类以审美作为最基本的标准去判断事物的好坏,以此来形成规范、制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觉知,就是在感觉之后用认知思考的角度去探索、去了解,所谓“念起即觉”,一旦进行思考,就是觉知的开始。生命教育就是带领学生善于并正确运用感官体验和思维模式,回归生命本体,树立正确价值观,通过审美对自己与世界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因此,审美和觉知非常好地综合了人类对自身、世界的从理性到生命本体探索的过程。

1.3 学习爱之能力的审美与追求人生幸福的觉知

审美和觉知,都在为个体寻找爱与人生幸福的方式,这也是生命教育的终极追求。

(1)审美能够产生真正的爱,扩展自我界限。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弗洛姆在的《爱的艺术》一书中有这样著名的定义:“爱不是被爱,而是能爱。”评价一个人是否处在爱的当中,应该看他是否具备爱的能力。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在美国政府部门担任心理医生的 M ·斯科特·派克对青年人的爱恋有过批判过:“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退化现象。”[1]他认为真正的爱与爱恋的区别在于自我界限:“(进入青春期的少年)他们渴望突破自身局限,却要受到自我界限的限制,这通常使他们产生无助的痛苦。……真正的爱,却可使自我界限扩充,而且不再回复原状,这是坠入情网无法实现的结果。……真正的爱,是自我完善的特殊体验。”[2]审美能够使人在感官上产生愉悦,能够体会真正的爱带来自我界限刹那崩溃、长久的内在和谐的美好感受,只有懂得如何通过体验内在自我与他人的美好,才会产生真正的爱,打破自我的界限,把美和爱的感受由己及人。爱是需要学习的,这就需要不停的加强自身审美的能力。

(2)觉知对追求人生幸福起到决定性作用。古往今来,许多大哲学家都纷纷对幸福这个问题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回答,基督教倡导感谢上帝、觉知罪行,佛教认为幸福就是放下欲望、觉知万物皆空的本性。塔尔博士在哈佛课堂开设的“哈佛幸福课”是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的交融,他认为:“进入大脑的事物并不决定我们的幸福感,不同的解释,不同的关注点,导致了不同,如何看待世界的方式就在幸福方程上占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幸福与自我对世界的定义有关,不同的宗教都是对世界的不同定义,而如何定义世界则需要觉知的力量。觉知,就是与自我的潜意识、与外在的世界进行理性的沟通,从觉知中认识到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从而在内心中建立起对于世界的正确解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皆来源于自我的觉知与觉知的程度。许多心理疾病的发生,就是因为觉知出现了偏差,觉知不到心理病毒,被偏执的认知左右了深层心理,无法建立起积极的生活态度。

2 音乐教育对审美与觉知的开启

2.1 音乐教育的内容与目的

大学教育就是将人类的文化整体分成音乐、文学、哲学、社会学、物理、化学、数学等各个学科,音乐教育的内容是对人体感官的训练,对于审美体悟的训练,以及如何运用规律去欣赏、去创造音乐目的的教育。学习音乐最终是为了什么?其实这个答案也是回答教育的最终目的。可以说,音乐教育和生命教育,一致都指向了教育的目的——爱与幸福。

所有的教育都是心灵的教育,当前音乐教育受到教育的功利化、技术化的影响,只教一些基本理论以及技术性的演奏和理论研究,在感官听觉与内心感化的联系上,并没有得到深入。音乐教育可以愉悦人类精神,提升灵魂境界,只不过用了音乐的审美形式。音乐教育必须首先回到最初感觉听觉上,认知人类最本初的听觉状态,觉察到音乐的美感来源于对大自然声响的模仿,本质是人类对于世界的震撼,在音乐创作与表演中抒发了对于生命的热爱与对世界的赞美。

2.2 音乐教育对审美的开启

音乐教育需要审美的全程参与,在教育评价中,对于音乐感的习得非常重要,最基本的包括节奏感、声调识别感、音色感、读谱感等,再进一步的如从想象到乐谱创作、演奏演唱的抒情感、声音与其他感官的通感等。音乐教育一旦对审美进行开启,便是真正打通音乐学习窍门关键。

审美在音乐教育中的角色一是感官享受,一是标准的设定。音乐的产生是模仿大自然的风声、水声、石头敲击、虫鸣鸟叫的声音,这些声音对人的听觉感官有极大的震撼刺激,人们慢慢地开始欣赏这些有节奏、悦耳的声音美感,并开始摸索设定审美的标准。音乐通过对这个声音结构性编排,从而通过审美来创造音乐,也通过审美来感受音乐。因此,音乐教育对审美的开启,在于通过我们天性对声音的感知,有意识地去训练,从而使内心接受某种审美共识和标准,结合深层次的感官体悟,具备超强的审美能力。

2.3 音乐教育对觉知的开启

音乐教育注重音乐乐曲情感的欣赏、辨别与表达,特别是在理论学习和创作当中,如在赏析音乐当中必须能分辨何种旋律与音色能够传递出何种意义,在演唱中必须能够调整自我的情绪,在创作中在脑海联想音乐的传情达意,这些都需要觉知的能力。审美从感官出发,觉知从心脑出发,因此觉知作为思考的能力,在音乐学习中极其重要,也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觉知,在佛教中经常出现,作为一种感受力与发现力,是顿悟的方法。音乐教育非常注重悟性,对美、对人性本体的觉悟,只有回到对于幸福的觉察和人类的本源情感当中,才可能真正通透了解生命的真相,了解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在音乐中感悟到最本源的情感力量。音乐教育能够在深层次打开听觉感官与心脑思维,声音就像手指一般,指向那最终的月亮(佛教“指月”之喻),音乐能够做到启发觉知的功效。

3 运用大学音乐教育加强生命教育

重技巧、轻情感,重训练、轻体验,这种现象是大学音乐教育的误区,也是大学音乐教育偏离生命教育的集中表现。一种艺术只有表现出人文关怀,能够让人真正敞开心扉,全身心地投入享受,并从中获得精神提升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完善,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大学音乐教育应以生命教育为目标,将情感和体验的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务必在课堂内容中渗透以下音乐的特性与教育方法。

3.1 乐观节奏,音乐冥想

大学音乐教育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审美和觉知察觉内心情感,将音乐情绪的内容渗透到课程讲授当中。音乐具有情感色彩性,不同节奏、不同调性、不同音色的音乐都可以调动人的各种情绪,有调查显示音乐能够通过暗示,调整心脏跳动频率,调整人的呼吸节奏,使人能够整理内在的情绪与内心世界,特别是通过音乐色彩带来的冥想。特别是快节奏的音乐,带动内心积极地情感,觉得快乐、温暖,并通过对于音乐的冥想,将自我带入深层次的放松愉悦状态,使内分泌调节到正常健康状态,缓解因紧张而形成的不好念头。情绪大部分来源于我们对于世界的解释,音乐在潜意识中以积极乐观的节奏取代焦虑、恐惧和其他各种心理障碍,达到由内而外,由情绪到思维的改变。学生一旦了解到音乐对于情绪疏导的作用,便能够有意识地通过音乐放松愉悦,不仅加强了对音乐的感知学习,还对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帮助。

3.2 以乐会友,交流感情

在音乐界,时常会出现“文人相轻”的现象,特别是对艺术风格的不同艺术家们经常闭门造乐,不同流派音乐之间的交流较少。因此,在大学音乐教育中,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使学生更易于交流感情、相互学习,可以通过组队协作、团体比赛、周末联欢、舞台表演、音乐座谈交流会等多种方式,以音乐欣赏和表演为手段,以交流感情、讨论人生、相互鼓励为目的,呼吁相互友爱和谐相处,主张“和而不同”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在学习和表演中相互配合的默契,感受团体共抒心声的力量,形成其乐融融的氛围,这是生命教育中强调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关系思考的内容之一。

3.3 审美认同,觉知内心

在人成长成熟的过程中,智商和情商成为了评判一个人是否具备社会属性的标准。生命教育的目的也在于提高情商和智商,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审美和觉知,提高情商。与情商有关的四大技能是:辨认情感、运用情感、理解情感、管理情感。[3]大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引导学生敞开内心感受音乐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在熟知音乐情绪、定位内心情感的人文关怀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学生对于自我审美能力的认同,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感知当中,跟随音乐调节情绪,理解自身的感受与反应,通过音乐的共鸣觉察情感流动与宣泄,如在演奏辅导当中给予学生心灵鼓励与安慰,诱导学生敞开心灵通过音乐传递真实的情感,或是在音乐创作中教导学生挖掘珍贵的情绪体验,通过觉知带动旋律与音符,将生命的体悟融入到听觉感官作品当中,创作出节奏动人、内涵感人的高质量音乐作品,逐步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情商。通过音乐学习,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只有感知自我、自我认同、挖掘真实才能演绎好真正的音乐,活出更有品味、更通透、更清醒的自己,从而树立严于自律、善于思考和勤于感悟的人生态度。

4 结语

音乐教育比文学、哲学、绘画等包含人文教育的课程要来得更加感性和立体,也因音乐具有时尚性、趣味性、视听娱乐感更容易受到大学生的欢迎,通过音乐教育来进行生命教育是最适合的。将音乐教育与生命教育连接,是将音乐教育试图回到教育初衷的努力,也是给生命教育提供其他学习途径的突破点,具有双重意义和价值,值得每一位音乐教师去实际操作,关心大学生身心健康,辅助他们在音乐与人格上更好地成长成熟。

[1] (美)M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过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M].于海生,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59.

[2] (美)M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过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M].于海生,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59-64.

[3] (英)克里斯汀·韦尔丁.EQ 情商[M].尧俊芳,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5.

猜你喜欢
感官生命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