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杨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邮编 610059
什邡市教育重建浅谈
谢杨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邮编 610059
四川省什邡市是汶川大地震中的极重灾区。本文探讨了什邡市灾后教育重建的进程和经验。汶川地震给什邡市教育系统带来重创,教育重建是灾后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汶川大地震至今,经由多方努力,什邡市教育重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许能为其他灾区的教育重建,以及今后可能发生的灾难后的教育重建提供参考。
汶川地震;教育;重建
2008年5月12日14 时28 分,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使四川省地震灾区的教育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地震灾区人员伤亡严重,学校建筑不同程度遭到破坏,大多数人留下心理创伤,各个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重大影响。
张春满在对教育重建的建议上提出:政府部门应该对教育重建持续关注,加强审计和监理工作,继续推行信息公开。探索社会力量参与重建的体制,机制问题,尤其应该鼓励高校承担灾后教育重建的相关项目,为灾区提供技术支持,人才保证和信息服务,并建立相应的激励和扶植体制【】。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周林认为,相比硬件建设,我们对软件建设的力度远远不够。灾区教育的重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唤醒的是教师的自觉性。我们可以学校为单位来制定灾后重建的振兴计划,提高发展的计划性,并与社区相结合,让更多的文化元素融入学校,进而实现资源的共享【】。
基础教育是一个地区文化的源头,是灾后重建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什邡市灾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汶川大地震中,极重灾区基础教育系统的受灾率超过了80%,基础教育恢复重建工作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本文通过研究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什邡市的教育重建现状,总结重建中遇到的问题,试图找出教育重建可普遍遵循的原则与经验,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损失,截止2008年5月20日,德阳市全市直接经济损失229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7420亿元。累计遇难11588人,受伤68037人,失踪4547人,仍有489人被掩埋。其中什邡市遇难3719人,受伤31978人,失踪2082人。倒塌校舍面积64.6万平方米,形成危房205.4万平方米,毁坏其他建筑28.6万平方米。师生遇难1850人,其中学生遇难1796人,师生受伤5063人,其中学生4835人,师生失踪64人,其中学生62人,截止5月20日,全市除高三学生陆续复课外,其他学生均无法复课【】。
面对灾区学校受损、师生受灾、教育系统受到严重创伤的情况时,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公众甚至师生主体所进行的恢复正常教育教学、恢复师生正常学习生活、恢复校园环境建设、加强心理援助、加强社会支持等一系列重新建设和恢复构建过程称为教育重建。因此教育重建具有过程性、动态性、社会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灾区学校在地震中损毁严重,除极少数可以修复加固再使用外,多数都倒塌或已被称为危房,需要全部重建,有的还要迁至异地重建。这对灾区学校的建设有好处但也有坏处。好处是可以在新的基础上按照理想的先进设计理念,建成条件更好,质量更优的现代化学校。坏处是这样大规模的重建必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各方合作以及指挥协调等方面都有十分高的要求。所以,地震灾区学校重建必须围绕既定的目标和各项基本内容,保留原有精华,因地制宜,把握科学的原则,依循合理的路径,整体规划,协调沟通,才能确保灾后的学校建设及早步入正轨并不断改进完善。而其主要需要遵循的原则如下:
1.重视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观念文化,它是指在一定价值目标支配下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思想和观念体系,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地震灾区学校的文化建设必须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用精神文化来统领其余各类文化,同时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要保持协调一致。
2.发展特色教育原则。学校文化要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就必须有其鲜明的个性,并与当地文化紧密联系。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优势与特点,逐步形成的独特的、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教育模式。
3.选择继承、整合创新原则。各学校在地震前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在继承本校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吸收和融合先进的外来文化。同时有意识地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突出安全和生命教育方面的文化,并借鉴吸收发达地区现代化优秀学校的有益经验,整合创新出既有自身特色,又有鲜明个性、同时富含时代气息的新型文化教育特色。
4.适度发展原则。学校的规划和建设一经成型,就是长期固定不变的,所以要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要确保足够的投入来支持学校今后的发展和保证学校建设工程的安全和质量。虽然灾后重建有政府拨款,援建方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捐助,但也要考虑实用和经济性,必须保证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
1.学校重建规划的完善。学校灾后重建是什邡市教育局在地震发生以来的一项重点工作,而重建办是这项工作的实际执行机构。重建办非常重视学校重建规划的编制工作,所以什邡市学校重建规划的编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全市学校重建项目总数由69个调整到最终确定实施的67个,对建设规模和投资计划也作了尽可能合理的调整。调整后总投资概算为16.02亿元,重建校舍面积59.42万平方米。调整后的规划已由省发改委于2009年10月批复,并作为学校重建项目实施的根本依据【】。
2.加强方案审定,确保建设达标。为保证新建学校的标准和质量,重建办严格把关,安排建筑工程设计的专业人士,对北京援建的22个项目、什邡市教育局实施的11个项目和城投公司实施的32个项目中的17个学校重建的初设方案进行逐一审定,坚决不能让设计不达标准的项目进入实施阶段,保障了新建学校的实用性,功能性,合理性与美观性。
1.城乡招生状况差异大。地震前什邡市实行本地区就近入学,城里孩子选择城市小学就读,农村孩子在当地就学。地震后城市里房屋大量重建,商品房的大量开发,在城里买房了的农民工子女都可以选择城市学校就读,造成了城里学校招生满员。而农村的学校,在重建后不论是硬件条件还是软件设施都跟城里学校条件相当,而实际招生情况却十分冷淡。
2.学校运行成本增加,负担沉重。新建学校由于按新标准建设,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都较原有基础有较大的增加,学校各类功能设施更加齐备。但同时学校的运行成本也大幅上升,水电的消耗以及保洁、防盗、维护等费用都明显增加,学校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缺少的运行资金只能等待财政拨款,成为什邡市教育部门的一个难题。
3.学生思想素质急需提高。走进什邡市不少新建学校,优美的环境让人赞叹,但仔细观察,也会发现许多墙壁上都有一些脚印和球印。许多学生还没有树立起在学校的主人翁意识,没有把学校当成共同家园来爱护。
1.改进重建规划经验。有了这次灾后教育重建的经验,在今后规划灾区教育重建时,能充分考虑到出现在什邡市的实际情况。扩大城区学校规模,而并非按照原来的生源数进行重建。农村学校可实行合并重建,尽量避免因为没有生源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2.合理控制,降低成本。合理地做好教学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成本预算,有效保障校舍和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经费,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并做好经费核算,做到开支明确。在严格控制学校运行成本的同时,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创建环保节约的校园环境。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班团活动等教育管道,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感恩教育、道德修养教育、文明素质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培养师生的感恩情怀,爱惜公物的公共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灾后政府组织了专家组深入灾区进行心理疏导,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后续的辅导工作还需要专家组成员与灾区当地政府和学校共同完成
纵观什邡市近年来的教育重建之路,总体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丰硕成果。存在的问题也通过制定相应措施,正在改善中。也许灾难的发生不可避免,但在那之后,如何面对如何重振是我们的选择,灾难不能压垮我们的希望和信念,只会让我们更加强大,对未来充满新的期待。
[1] 张春满.灾后政府对当地教育系统的重建:路径与困难.时代教育[J],2008年9月.
[2] 周林.唤醒灾后教育重建的自觉[J],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0年6月.
[3] 数据来源:德阳市教育局编制.德育教育系统受灾统计[R],相关文件,德阳,2005.
[4] 数据来源:什邡市教育局重建办,2009年工作总结[R],德阳,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