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飞 金丽娟
(中国建设银行新疆区分行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不良贷款时刻威胁着商业银行的经营安全,它像毒瘤一样侵蚀着商业银行的肌体。如何防范不良贷款的风险,打造健康的商业银行经营安全体系,成为摆在众人面前的一道难题。为了更好地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近年来相关部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银行不良贷款下降幅度明显,信贷资产质量得以提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防范能力有所提升。但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是,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防范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瓶颈,不良贷款率依然较高,信贷资产质量差强人意,不良贷款防范的压力依然较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不良贷款的处置和防范呈现出崭新的状态和全新的挑战。研究商业银行如何解决不良贷款防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经过多年在不良贷款防范方面的工作和探索,我国商业银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也应该清晰地看到,我国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防范工作上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目前商业银行清收不良贷款成为一项硬性指标,完不成任务的结果就是免职换人。为了完成上级行下达的目标任务,商业银行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进行账面数字变通,压缩账面不良贷款率,导致“越盘越死,越清越穷”的现象更为严重。投入银行经营发展的精力有限,从根本上解决历史包袱,在发展中化解信贷风险的意识尚未真正树立。
在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受制于权力的限制,新的处置方式难以引入,外资及民间资本难以充分利用,不良贷款处置进程受阻。近年来,不良贷款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多元化的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却没有实现,现金清收和盘活两种方式仍然是不良贷款处置方式的首选。但这两种最直接有效的处置手段和方式的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一目了然,特别是盘活不良贷款,即借新还旧贷款,从某种程度上讲已蜕变成为赖债不还、以贷收息、关联企业贷款等不合规行为的“温床”。
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建立了相应的信贷管理机制,但是随着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大,信贷业务的增加,与之相适应的信贷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在商业银行却尚未建立。责任追究不到位,信贷考核机制不完善,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措施缺失。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集中区,贷款风险过度集中,贷款结构不合理。行业危机一旦出现,企业经营出现下滑,大量不良贷款随之产生,从而造成巨大损失。
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首先使商业银行部分经营自主权丧失,地方政府新建项目的资金来源依托于银行贷款,一旦项目失败,就会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其次产生信用危机,逃避债务的现象愈演愈烈。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主要是由国有企业负债造成的,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靠于这些国有企业,这些企业承担着支付退休职工工资、养老金、安置就业等大量社会责任,如果破产,当地政府将面临巨大压力。地方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在银行清收贷款时出面进行干预,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企业逃废债务的行为,成为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障碍。
由于当前违约成本较低,企业可通过宣告破产等途径来逃避银行债务。企业之所以违约是因为违约的收益大于成本,因此,要提高违约成本,建立失信约束惩罚机制。而问题是信用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没有到位。在我国各项政策法规还未配套,信用立法出台前的时期,失信惩罚机制的建立既可严厉打击失信者,让他们破产出局,又可保护广大守信者,使他们的利益不受侵犯。
从我国商业银行近年不良贷款风险防范面临的问题剖析来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防范压力较大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缺陷。首先,内部制度的适应性不足,仅仅认为内部控制是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汇总等方面的工作。其次,内部控制制度的整体性不够。对各级管理人员监督的较少、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整体性。最后,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性不强,未完全起到查缺防漏、控制风险的作用。
(2)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制度的不足,信贷人员素质不高。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制度没有充分明确责任,致使贷后管理各相关部门相互推卸责任,出现风险时不能很好地控制。
(3)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手段单一、成本较高。我国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手段比较单一。虽然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贷款时制定了多种方式,但最常用的还是以物抵债和法律诉讼两种方式,很少采用其他方式。采取以物抵债手段主要会面临所抵押物品的价值流失的情况,而采取法律手段,则又会面临成本高昂、执行困难等诸多问题。
近几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诸多变化,特别在欧美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外部经济发展态势疲软。与此同时,监管层以及当前的信用环境都是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防范压力较大的因素。
(1)金融监管乏力。在金融监管体制逐步完善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在实际运行中却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当前金融监管的重点不够明确、监管方式较为单一、手段落后、监管人员素质不高等方面。
(2)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企业履约意愿不强。我国的社会信用环境仍处于较差状态,仍有少数的企业利用各种方式来逃避还款。例如采取甩掉包袱,使银行债券悬空,抽空原单位的资金,逃废债务。又如,利用假破产这一面具来达到真逃债的目的,造成银行追偿无门,面临亏损。
要解决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防范这一难题,就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对商业银行信贷部门进行组织结构重建。为了有效防止不良贷款的出现,有必要对商业银行的信贷组织结构进行重建,以达到统一指挥、各负其责、责权利清晰、互相监督的目的。授信审批部门应负责一线业务部门报送的贷款项目的审批工作,贷后监督部门负责贷后检查工作,不良贷款管理部门负责追讨不良贷款。经过这样的部门设置,可以把银行各级机构的利益紧紧地拴在一起,形成利益共享、严格问责的局面。改变过去上级行检查工作走过场、出现问题袖手旁观、问题由下级分支行独立承担的不合理局面。
(2)授信审批权必须适当集中、上收,并实行专业人员审批制。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大上级行集中经营力度。作为上级行应当担负起全局调控的职责,不要让下级行在无奈中发放连他们自己都没有信心的贷款。要优化资源配置,有意识地压缩低效用机构的信贷投放,集中资源,投向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地区以及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客户。
(3)建立保障充分的内控机制。银行作为以货币为经营客体的特殊企业,风险高的特性较为突出,操作环节和业务流程较为复杂,应当说银行每一个职位、每一个流程在不同水平上都蕴藏着一定的风险。因此,银行需要建立保障充分的内控机制,重点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一套规范的制度;二是建立运行高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三是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减少道德风险;四是建立一整套卓有成效、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体系。
(4)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实行正向激励机制。为提高银行贷款营销层次及管理水平,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大激励力度。二是强化责任追究。对办理中小企业业务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按现行规定严肃处理。三是建立问免责制度。区别对待主观失误和客观条件变化所形成的风险责任,出台免责条款,鼓励信贷人员培育和发展信贷客户。
(1)加大信息管理建设力度。为了使信息管理更为规范,建立一套信息管理制度作为银行工作的章程和准则必不可少。一是建立一套电子化管理系统专门用于不良资产处置,通过灵敏的信息反馈,达到对不良资产的实时监控的目的。二是要以法律约束的形式,建立系统的信息披露制度,着实有效地化解企业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失真问题。从重处罚虚假信息提供者。三是要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加强信息沟通。
(2)调节和改善信贷结构,化解贷款集中度风险。贷款结构的调节和改善能够降低和分散贷款风险。一是避免将鸡蛋放入一个篮子,贷款投放集中某些行业和企业的情况要予以杜绝。二是在贷款方式上尽可能缩小信用放款额度,加大担保、抵押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
(1)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配置资源和分配收入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通过干预、调节国民经济运行,达到提供就业、稳定物价、平衡收支等目标,以实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银行要提高不良贷款处置和防范效率,可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引导地方政府培育不良贷款处置市场相对应的配套政策法规。配合地方政府加强信用环境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取得地方政府在资产重组、债转股、置换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呼吁地方政府建立不良资产评估、估价、拍卖等中介服务的市场,使其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充分发挥行政资源的特殊作用。
(2)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一是要充分发挥贷款企业所处行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通过行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的介入,增强商业银行贷款资产的安全性。二是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的作用,从债权人角度提高对不良贷款的防范能力。通过银行业协会内部信息的交流,清晰地掌握所在地企业的履约授信情况,做到信贷投放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和粗放型,切实降低信贷风险,防范不良贷款的发生。
(3)加大信用不良惩罚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举措之一在于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失信惩罚机制。欧美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诚信经济不是光靠道德软约束就可以促成的,还要有社会制度的硬约束,特别是失信惩罚机制的约束。在我国各项政策法规还未配套,信用立法出台前的时期,失信惩罚机制的建立既要严厉打击失信者,让他们破产出局,又要保护广大守信者和他们的利益不受侵犯。
[1]付天佑: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探索[J].时代金融,2009(4).
[2]郎春兰、郎春娜、连建平等:我国银行不良贷款价值实现最大化研究[J].现代商业,2008(12).
[3]李思慧、颜向农: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与宏观经济因素相关性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07(8).
[4]魏强:不良资产处置引进外资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