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森工企业“走出去”路径分析——以柏杉林公司“走出去”模式为例

2013-03-27 16:38张贵海
对外经贸 2013年4期
关键词:圭亚那走出去木材

张贵海

(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飞跃发展,从2011年起我国已经跻身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无论生产和消费都占有重要一席。如果说美国是全球轻工产品的第一消费国,我国则当仁不让成为第一生产国。可以说,正是中国的廉价产品撑起欧美社会低通胀和高福利的社会架构。出口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家具为例,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11年我国出口家具为388亿美元,占世界家具市场贸易额的35.3%。

伴随着我国市场竞争实力的增强,欧美国家围堵中国产品的招数也不断变换,我国企业面临着“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双重指控,承受着惩罚性高关税的不平等待遇。为此,国家为摆脱国际竞争的困境,鼓励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进行产业布局,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进而加快国内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政府在全球经济低迷、出口不振的形势下,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一步,其目的是瞄准国际市场、原料、能源、科技等要素,将我国的生产力优势要素进行跨国组合,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在“走出去”战略引导下,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早在2007年就已捷足先登,特别是广东省提出的“腾笼换鸟”产业升级思维模式,有目的地将产能过剩或者“三高”产业外移,部分企业转迁到东南亚国家,以此减轻珠三角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企业洗牌和产业重构提高了广东省的幸福指数,实现了GDP的绿色升级。

黑龙江省是经济后发展省份,与广东、上海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有自身的优势,特别是森林采伐加工方面,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一直是全国最大的木材基地,拥有成熟的产业工人,具备科学的采伐技术,拥有大量的采伐机械和设备。而随着国家“天保工程”的实施,我国的木材采伐量锐减,大小兴安岭地区由森林工业型向生态公益型转化,造成森工企业的局部产能过剩,由于木材等原材料的短缺,使一些企业产能得不到充分释放。因此,黑龙江省应该鼓励相关产业和企业走出去发展,解决原材料的不足,提升闲置设备的边界效益,激活产业效能。

一、黑龙江省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

1.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黑龙江省企业的发展具有典型的区域局限性特征,原料大多源于省内,市场基本囿于省内,是“原字头”产业模式。跨国型的企业数量少、实力弱,在国际和国内市场很难形成有效竞争力。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黑龙江省的原料也受到外来者的抢购和哄抬,市场也受到外来企业的冲击。市场拓展没有有形的边界,资本流向没有固定的河道,对于企业而言,经济一体化,就是市场的一体化,作为市场主体,别无选择就要融入其中。企业那种“自扫门前雪”的经营理念已经不适合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不走出去就会被走进来的企业吞并或者同化,保持区域竞争力,就必须走出去“练一练”。

2.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的形成有历史渊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基数大、时间早,第三产业相对薄弱。在第一、二产业中,有的行业产能过剩。省政府提出的“十大工程、八大经济区”战略,就是要对黑龙江省的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按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市场分工、生产力要素优化进行战略重组。对于已经边缘化的产业或者升级或者外移。在考虑资源循环利用、市场供求、环境保护等条件下,初级产业外移已是大势所趋。比如,因为资源的限制,煤气田的开采、森林工业的采伐等。

3.产业转型的需要

企业发展都有一个周期,这种周期性的衰退往往令企业家措手不及。产品升级换代、企业转型转产、产业转向转移是产业断尾求生的本能。对于黑龙江省森工企业,由于国家“天保工程”的实施,可采伐资源近乎零。可是,大批的产业工人需要安置,民众生活需要改善,没有替代产业依托,将会给社会造成负担。在林区开展的种植业、采掘业、饲养业、养殖业和旅游开发等替代产业容量有限的情况下,适度外移应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既可以获得境外资源,又可以解决林区就业难题。

4.市场拓展的需要

企业做大产业做强,一定要抓住两头,即资源采购和市场销售。廉价的原材料供给、广阔的市场空间,是企业发展的保证。社会分工和市场细分化要求黑龙江省企业必须未雨绸缪,迎头赶上,不能等市场饱和的时候再去拓展。在经济发展初期,产业在内、市场在外,引进资金为主,壮大产业。当经济发展越过“中产阶级”拐点,发展到一定阶段,内部的资源消耗、环境破坏、能源短缺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人们消费观念、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变化,因此,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也是大势所趋的事情。

二、黑龙江省企业向哪里走?

首先,选择区位近邻的地区。黑龙江省和俄罗斯接壤,俄罗斯的资源优势、科技优势都是黑龙江省需要的。近水楼台先得月,黑龙江省在对俄贸易、投资领域一直是我国对俄贸易领域的大客户。据统计,黑龙江省的对俄贸易额占全国的25%以上。对俄投资大多集中在初级产业,比如农业种植、森林采伐等。但是,由于俄罗斯经济的复苏,俄罗斯对中国的投资依赖正趋于减弱。民族间的猜忌和不信任,令俄罗斯政策多变,比如,俄罗斯频繁的关税、汇率、移民管理政策调整等,给我国产业外移造成措手不及的损失。对俄投资就如同鸡肋一般,令企业左右为难。

其次,关注科技发达地区。对外投资主要是追求效益,同时,也为了获得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特别到发达的国家投资,是用金钱买科技,用产品换管理。黑龙江省是装备制造业大省,产业升级迫在眉睫,走出去,才会引进来,一进一出,将是产业提升的重要环节。

第三,应该多关注资源丰富、产业相通的地区。同质化资源、同质化产业具有共性发展基础,要发挥黑龙江省的经验优势、设备优势、管理优势,努力盘活闲置生产要素。黑龙江省原字号产业已进入夕阳期,但是,在原字号产业的开发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把成熟的模式移植到其他地区,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综合以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将是黑龙江省的重要选项。

第四,要选择社会稳定、与我国友好的国家。黑龙江省企业走出去,目的是把技术、资金、原料带回来。到国外投资,将生产要素外移,是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而利润的获得必须安全。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外汇管理,对于限制外汇进出的国家要谨慎投资,对政策多变的国家不要做长期投资。2003年黑龙江省的辰能集团和浙江一家公司联合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投资,购买3亿元的林地,最后被属地政府以不符合产业政策为由强行没收,造成重大损失。教训惨痛,不能不汲取。特别是20世纪末,俄罗斯外汇动荡,黑龙江省一家国际工程公司在俄罗斯辛苦3年,随着卢布的贬值,一夜之间利润蒸发一半,最后,施工人员不得不撤回国内。所以,企业在选择走出去的目的国时,一定要考察论证,做好风险评估,有备无患。

三、黑龙江省企业怎样走出去?

1.企业个体产业投资模式

无论自然人或法人,以国外市场为导向,在异国他乡进行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行为,这里强调的是利用国内生产要素的回报型投资,其生产要素包含资金、人员、设备等,不含金融性投资。其主要形式是以补偿贸易、合作、合资、独资、参股等方式租赁地块、建设厂房、建筑项目、包揽工程,将投资所得回归国内。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对俄投资都是由“边境倒包小额贸易”起步的,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民间投资格局。在中俄边境口岸考察进口的货物,特别是进口的木材和农产品,都是由国内企业在俄自建、自伐、自采、自耕和自种的产品。

2.企业群产业投资模式

有关联度的企业,或者上下游企业集体出资,在国外建设独立的产业链,配合国内的产业发展,弥补国内的产业要素缺口。比如,木材采伐和家具企业联手境外投资,矿石开采和冶炼企业联合投资。我国的石化投资项目,为了延展深加工,为当地社会创造就业机会,有意识将产业链延长,提升属地的化工工业加工能力,属于典型的强强联合企业群投资模式。

3.规模效益投资模式

企业到境外的投资,投资方向有两种趋势,一是集中投资形成产业群,产生规模效益,比如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贸合作园区。二是泛化投资,形成互补效应,除了主要产业,所属产业和服务性项目也是投资选择,比如,为帮助后来投资者的法律服务、生活服务,开设饭店、宾馆、学校和医院等,局部形成“唐人街”状态,比如在俄罗斯的莫斯科就已经形成了这种“中国人社区雏形”。

4.政企联动投资模式

企业走出去属于经济行为,但是,这种行为要受国际政治的影响,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往往是政治的打手,经济的触角。企业走出去是否被目的国接纳和欢迎,是否受到国民待遇,人身安全和经济安全是否能得到保障,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政治安定、关系友好的国家和地区是“走进去”的第一选择。因此,政企联动的投资模式正在被国际社会采纳和运行。典型的事例就是企业行使政府的职能,承担国际间沟通协作的桥梁,经济援助企业化,政治干预经济化。黑龙江省企业很少承担国际政治责任,主要是规模和实力不够强大,还有就是没有建立起很好的政企联动机制。

四、柏杉林公司“走出去”模式分析

目前,国家已经批准的境外合作园区19家,这里面有一家是以黑龙江省民营企业——黑龙江柏杉林木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合作园区,位于南美圭亚那,称之为“圭亚那中国经贸合作园区”。

该工业园区占地10平方公里,主要以加工热带木材资源为主,分三期开发。第一期以建设木业园为主,园区由黑龙江柏杉林有限公司和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共同出资5亿元人民币建设。从2005年起,柏杉林公司在圭亚那建立柏杉林(圭亚那)分公司,成为国内第一个在圭亚那投资森林开发、木业加工、且拥有国外热带森林资源最多的中国企业。经圭亚那政府批准,公司拥有96万公顷的热带森林采伐权,相当于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的施业面积的1/10。木材积蓄量为1.2亿立方米,相当于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木材蓄积量的1/5,遵照属地国政策,每公顷允许采伐30立方米,25年为一个采伐周期,可采伐3000万立方米。以黑龙江省森工总局2011年的木材采伐量是147万立方米推算,大约可采伐20年,应该说,柏杉林公司在圭亚那拥有的可采伐林木资源相当于第二个“森工总局”。

圭亚那森林资源丰富,像南美花梨、紫酸枝、紫檀,钻石红檀等很多树种为世界稀有,其木材品级和俄罗斯木材比较,附加值高,市场需求大。据测算,在圭亚那的采伐成本和俄罗斯相当,但销售价格是俄罗斯木材的2-3倍。更重要的是,圭亚那位于加勒比地区,背靠拉丁,肢连北美,木材市场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即可直接转口国际市场也可回运国内进行深加工,弥补国内省内的木材需求。大兴安岭森工集团以转移过剩劳动力的方式,派遣八个采伐队,采伐木材10万立方米,回运木材3万立方米,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圭亚那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渔业资源作为开发区的后期项目,已上报当地政府审批中。按照柏杉林的企业发展战略,庞大的产业园区已见雏形。这个园区为黑龙江省对南美地区的经贸合作搭建一座平台,打开了黑龙江省又一条海外投资的通道。

柏杉林公司在加大国外开发力度的同时,在国内构建了产业升级平台。在黑龙江省绥化建设了占地300亩的红木家具生产基地,填补了红木家具北方不能生产的空白,在哈尔滨牛家工业园区注资4亿元人民币,建设俄式家具加工园区,形成美式、欧式、俄式家具集散中心,在北京建有高档地板厂,在江苏建有进出口保税仓库,全面提升公司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五、对策建议

首先,成立专门机构。为保证黑龙江省境外园区建设的顺利开展,建议省政府成立“圭亚那经贸合作园区推进协调委员会”,以圭亚那为登陆点,开拓南美市场,有序推进黑龙江拉美经贸合作措施,统筹协调该园区建设事宜,并尽快着手论证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组织相关部门适时推进。

其次,加强高层交流。由省政府主管领导出面,邀请圭亚那政府相关官员,进一步提升合作层次,做实做大黑龙江省在圭亚那的产业地位。并就在圭亚那建立经贸园区事宜签订政府合作协议,变企业行为为政府间合作,力争为园区建设单位和入驻企业创造更加优良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环境。

第三,深入论证合作项目。组织有关专家进一步协助该项目发起单位完成项目规划和认证工作,此项工作可由省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专家共同完成,建立官、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咨询机制,为黑龙江省企业走出去献计献策。

第四,加强对上协调争取。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上协调工作力度,向国家商务部、国家林业局、国家开发银行申请相应支持,落实国家有关扶持政策;组织省内有关企业赴圭亚那考察洽谈,力争有更多的企业入驻合作园区,共同参与合作园区建设,开发圭亚那资源,造福当地两国民众。

[1]易锐民.“腾笼换鸟”后 广东依然存有隐忧[N].新加坡联合早报,2011-12-02.

猜你喜欢
圭亚那走出去木材
这一国家,GDP增速超60%?!
橘子皮用来开发透明木材
数字说
其他工程 / 澳门国际机场 / 圭亚那国际机场
严格木材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