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毛泽东题材”电影创作综论

2013-03-27 15:38谭秀娟彭在钦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6期
关键词:题材历史精神

谭秀娟,彭在钦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一 90年代以来“毛泽东题材”电影概况

作为历史的巨人,毛泽东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就是一部史诗。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了一股“毛泽东题材”电影创作热,汇集成一股独特的毛泽东文化现象。影片采用新的人物描写策略,突破禁区,表现了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人性,注重描写人物的日常生活与心理,塑造了一个走下神坛的毛泽东。在事件描写策略上,采用宏大叙事,以点带面,用跨越式的推进方式演绎历史的辉煌画卷;以人携史,通过对人物生平事迹的描述再现历史,打造史诗品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主旋律’电影与逐渐兴盛起来的艺术电影、商业电影三足鼎立,共存于中国电影格局之中,成为中国电影的三大主要形态。”[1]毛泽东题材电影作为主旋律电影的代表,它几乎包含了毛泽东一生最为辉煌的历史事迹。90年代以来的毛泽东题材电影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转型,不再是赤裸裸的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政治表述,而是演化为一种折射在人物上的光辉人性和道德伦理准则,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其所传达的主流话语和价值观念。

毛泽东通过奋斗把自己嵌入历史,而电影创作人员通过对毛泽东题材电影的创作又使得毛泽东这个人物形象立体化、个性化,既在宏大的历史事件中塑造了人物的典型性格,彰显了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又展现了辉煌的历史。通过对毛泽东题材电影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寻领袖毛泽东的平凡人生及崇高品格,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 毛泽东题材电影基本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毛泽东题材电影运用新的人物描写策略,以全景化视角俯瞰历史风云,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体,翻开了毛泽东题材电影的新篇章。

(一)人性化的描写策略

90年代以来的毛泽东银幕形象不再局限于描写人物耀眼的光辉,而是以清醒的眼光审视历史与生活,既展示领袖的平凡人生,也彰显其崇高精神,塑造了一个立体化的毛泽东银幕形象。

1.描写人物形象的平凡人生

90年代以来的毛泽东题材电影突破了禁区,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展现了领袖的平凡人生。一是写出了凡人的情感:90年代前的毛泽东银幕形象,作为偶像符号供我们顶礼膜拜,90年代以来的毛泽东形象则走下神坛,凡人的情感使他血肉丰满。《毛泽东与他的儿子》着重通过日常生活场景的设置来塑造毛泽东,导演张金标成功地实现了“通过独特视角,来展示毛泽东丰富的内心世界,让观众通过一个新的视角去认识毛泽东”[2]的愿望。影片的焦点集中在毛泽东与儿女之间真挚感人事件的描述上,替儿子求情与送大衣给儿子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父亲普通平凡的爱,得知儿子在战场上牺牲之后,他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常人的生命形态。《毛泽东回韶山》中,失去亲人的痛苦以及对父母的思念,在他在父母的坟前送上松枝的一刻及“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两句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总之,影片为我们描写了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毛泽东的欢乐与痛苦、激情与挫折,看到了他作为凡人的情感与痛苦。二是凡人的生活:90年代以来的毛泽东题材电影将笔触延伸到毛泽东的日常生活中,贴近人物生命的常态。如《建国大业》,当听到冯玉祥牺牲的消息时毛泽东气得踢翻了洗脚盆;敌人对根据地进行空袭时,穿着睡衣的毛泽东躺在担架上的喃喃自语以及淮海战役胜利之后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人一边豪饮一边高唱国际歌,喝醉酒斜靠着墙壁,露出孩子般天真的笑容。《毛泽东与斯诺》中,他和战友共吃一个猪蹄;《毛泽东1925》中,毛泽东在家照顾孩子及洗碗;《湘江北去》中离别时朋友送他湖南辣子,他居然像小孩一样开心;《毛泽东的故事》中,毛泽东在会见尼克松的女儿和女婿时,交谈时不得不将头靠在沙发上,拿药的手不停地颤抖。这些日常生活场景的挖掘,对领袖平凡生活的描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朴实、本真的领袖形象。

2.人物形象的个性挥洒

是诗人又是革命家的毛泽东,具有独特的个性及非凡的品格,毛泽东题材电影对其个性进行了恣意挥洒。一是表现了英勇无畏、宏图大略的毛泽东:《大决战》、《秋收起义》、《长征》、《大进军》、《建国大业》等影片,通过其对具体战争的指挥、战局的布置、敌强我弱的险恶环境中化险为夷等情节的设置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具有宏图大略的毛泽东形象。《重庆谈判》中,蒋介石料定毛泽东不敢去重庆进行和谈,没想到作为一党之领袖的毛泽东居然不顾自身安危和党内人士的反对,毅然赶赴重庆进行谈判,其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二是书写了百折不挠、血气方刚的毛泽东:《秋收起义》主要讲述了毛泽东回到农村领导农民暴动,发动秋收起义,转战井冈山成立革命根据地等历史事件,塑造了一位英武洒脱、血气方刚的毛委员形象。《长征》中,面对国民党大规模的围剿,毛泽东领导共产党人四渡赤水、巧渡黄河、爬雪山、过草地,成功突破了国民党的围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惨淡的环境中英勇抗争、百折不挠的崇高品格引起了无数观众的共鸣。《建国大业》中,面对残酷的战争,毛泽东指挥中共中央实行战略转移,作为战略指挥者,他并没有沮丧,“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一个延安换个中国”充分反映了他的豪情壮志及百折不挠的光辉形象。

(二)宏大的叙事策略

1.以人携史:全景化的叙述视角打造史诗品格

90年代以来的许多毛泽东题材电影,人物与历史事件紧密结合,形成了“以人携史”的艺术格局。《湘江北去》、《秋收起义》、《建国大业》等影片,以全景化的叙述视角纵览历史风云,俯瞰重大历史事件,造就了影片的史诗品格。在“人”与“事”的关系上,艺术地展示历史大事件的同时,把人物作为突出的前景,而将事件和环境作为后景,人物与事件交相辉映,产生了一种富有深度和透视感的审美效果。如《湘江北去》正面描述了毛创办新民学会及毛与杨的爱情,而将反对军阀的战争及恶劣的环境置放到后景。《毛泽东与他的儿子》精心描绘了毛泽东的日常情感,将抗美援朝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置于后景,消解了战争的血与泪、残酷与惨淡,以人携史,全景化的叙述视角成就影片的史诗性品格。“《建党伟业》展示了1911年辛亥革命至1921年共产党成立这段历史……可以说是一部题材恢宏的建党历史巨片。”[3]以人为纽带,全景化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艰难历程。

2.以点带面:跨越式的推进方式演绎恢宏画卷

90年代以来毛泽东题材电影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纵览时代风云,截取历史的横断面,以点带面,用跨越式的推进方式演绎历史的恢宏画卷。有关毛泽东领导的民族革命与解放斗争的影片,并不拘泥于编排有头有尾的故事,在把握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高度浓缩。宽阔的视野展示了波澜起伏的时代风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每个关节都得到了恰如其分的关注,使影片显示了一种富有电影感的张力。具有强烈的历史深邃感、凝重感,营造出一种崇高、宏伟、壮阔的美感。如《建国大业》并没有对具体战争进行详尽的描写,而是用跨越式的推进方式演绎历史,为我们描述了一幅辉煌的历史画卷。《毛泽东1925》则主要写毛泽东创建农民夜校、发展党员、成立党小组等事件,以点带面,反映了那一时期的历史风云。

三 毛泽东题材电影的美学追求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历史……坚持用科学的态度评价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严禁戏说和胡编乱造。按照惯例,师长以上的干部应用真人真事。”[4]现实主义成为毛泽东题材电影的主要创作方法,为塑造出典型人物,又借助了其它的表现手法。

(一)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历史重现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要求描写原生态的生活,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在毛泽东题材电影中体现为一种写实化的艺术追求。

电影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具有历史真实性,就连人物形象也追求原始真实,使用一系列特型演员。唐国强在《长征》中饰演的毛泽东,因“从性格入手,突出了一个真实的,情感丰沛的伟人侧面”[5]而名列“中国电影百年经典银幕形象评选”。此外,语言的本土化更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毛泽东回韶山》等影片中,毛泽东操着一口地道的韶山话,不仅能以音传情,而且使毛泽东这个人物形象成为独特的“这一个”。正如傅雷所说:“毛主席的讲话,那种口音,音调,特别亲切,平易。”[6]

(二)以浪漫主义为辅的和谐交响

毛泽东银幕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许多影片对毛泽东的个性进行了诗意的开掘,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共奏一支和谐的华美乐章。毛泽东题材电影中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主要通过人物形象的理想主义激情、诗意场景的创造等体现出来。

毛泽东有着革命家的理想、诗人的激情,他是“以政治为表达方式的艺术家,以艺术为表达方式的政治家。”[7]毛泽东银幕形象集中表现了他的理想主义激情:从《秋收起义》起,毛泽东逐步完成他的理想,领导工农斗争;《井冈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大决战》领导共产党人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通过百折不挠的奋斗,毛泽东不断地实现着建立民主共和国家的理想。毛泽东题材电影不注重对血与泪的再现,而是设置一系列的诗意场景:《湘江北去》中毛泽东为杨开慧朗诵《虞美人》的情节将青年男女之间朦胧的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肢体语言、眼神、行动则使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得到完美表现,如北京城上空雪花漫天飞舞时节,毛一把将杨抱上黄包车拉车飞奔的身姿充满动感,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无不拨动观众心底最隐秘的琴弦,唯美的恋歌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

四 毛泽东题材电影的价值

毛泽东题材电影具有独特的价值,彰显、弘扬了时代精神、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力精神保障。

(一)民族精神的彰显

毛泽东作为思想家、革命家,民族精神贯穿他的一生,毛泽东题材电影集中反映了他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这主要表现在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践行实事求是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百折不挠地坚持理想几个方面。

“在漫长的政治、军事生涯中,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始终是毛泽东考虑和处理问题的心理因素和价值取向。”[8]许多影片彰显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重庆谈判》中他为了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家,不顾生命安全,毅然奔赴重庆进行和谈。《毛泽东回韶山》、《毛泽东和他的卫士》中,他把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废寝忘食地工作。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毛泽东立身处事的基本原则。在《毛泽东的故事》中,他叮嘱回家省亲的卫士们返乡之后要注重实际,多调查,将实际情况如实地汇报上来。《毛泽东和他的卫士》中,出去考察的毛泽东为了得到真实的情况,临时改变考察的路线,深入群众。“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毛泽东把它发展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的故事》中,看到刘青山等人贪污腐败,他极为愤恨,发誓要对损害人民利益的人严惩不贷。毛泽东继承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百折不挠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秋收起义》中,陈浩的叛变及敌人的猛攻没使他屈服,而是坚信胜利的来临。

(二)时代精神的弘扬

“时代精神是整个人类一定时代的最先进的社会形态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在意识上的反应。时代精神体现了人类社会新的发展方向、新的价值追求和新的思维方式,对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具有普遍意义。”[9]毛泽东题材电影弘扬了时代精神,主要包括人道主义精神及民主精神。

毛泽东银幕形象充满着人文关怀,极大地弘扬了人道主义精神。《毛泽东的故事》中,卫士探家归来向他报告农村的情况,并给他带回一个老百姓吃的又黑又硬的窝头。毛泽东接过窝窝头,用手掰了块,眼泪就在眼眶中打滚,他为老百姓们生活的艰辛而愧疚。《毛泽东和他的卫士》中,当得知抗美援朝的战士们在前线吃劣质食品,用假药品,很多战士们因为假药而病情加剧,有的甚至因此而死亡时,他极为愤怒,誓言要打倒奸商。总之,毛泽东丰富、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在与老百姓的深厚情感上。毛泽东的民主精神通过他的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表现出来,他身为领袖,无论是什么地位的人,他总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尊重人。《建国大业》中,面对咄咄逼人的为国民党报刊服务的女记者,他坦然相待,以理服人;《毛泽东与斯诺》中,毛泽东不讲国籍,与国际友人斯诺建立了深厚的跨国情谊,表现了他的民主精神;《毛泽东回韶山》、《毛泽东1925》、《毛泽东的故事》等影片中,他关心民众劳苦,充分反映了他的民主精神。此外,他的民主精神还表现在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家的坚定理想上面。

毛泽东银幕形象所表现的民族、时代精神,避免了空洞的说教,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及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爱国主义教育。

五 结 语

“时至今日,革命领袖银幕形象尽管比开初生动、成熟、个性化了许多,可仍未臻于严格意义上的完善、典型,成为具有深刻个别性和普遍广泛性的‘这一个’。”[10]因此,我们还需要运用多种手段推进毛泽东题材电影的发展。这不仅可以使我们加深对领袖人物的认识,而且在价值多元化及物欲纵横的社会,领袖的足迹及真、善、美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无形中增强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1]汪献平.产业与类型:主旋律电影的转型策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36(5).

[2]张金标.我所理解的毛泽东[J].潇影新作,1991(2).

[3]徐忠友.《建党伟业》——一部气势恢宏的献礼片[J].文化交流,2011(7).

[4]杨伟光.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繁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J].中国电视,2001(4).

[5]中国电影年鉴2006 卷[M].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2006.

[6]汤书昆.表意学原理[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7]陈 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

[8]王利华.毛泽东的民族精神思想[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7).

[9]许全兴.毛泽东与时代精神[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4).

[10]峻 冰.还一个生动的真实——银幕革命领袖形象塑造漫谈[J].青年作家,2011(5).

猜你喜欢
题材历史精神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