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丽,周 灏
(武汉纺织大学a.管理学院;b.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073)
在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趋于普遍和严重的状况下,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已成为高校越来越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针对大学生作弊问题的防范和监管的探讨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和细致。
本文专门针对高校期末考试作弊进行研究,大学生参加的四六级考试、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等不在本文的研究之列,主要是由于这些考试是全国性的,在监考安排、监考设备的配备、学校的重视程度、监考资金、作弊的惩罚程度、学生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本文只考察大学生参加的期末考试中的作弊情况。
高校期末考试作为高校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当前高校检测教学效果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期末考试是对大学生所学课程的一个全面检查和考核,同时,期末考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合理与否。由于期末考试的实施能给予被实施对象(参加该课程的大学生)一定的压力,学习一门课程除了学生本身的兴趣之外,适当的考试压力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对课程中的各类问题探索的动力。但是,在考试实施的同时,经常会有学生通过各类作弊手段去获取不应该获取的分数。考试和作弊居然成为了一对孪生兄弟。在高校的期末考试中若不能有效地制止或减少考试作弊现象,则期末考试不仅无法实现考试的目的,而且还严重地破坏了考试中最基本的公平公正原则,这也必然会严重降低大学生对诚信的认知度,且会导致大学生偏离最基本的道德水准,最终损害高等教育的形象。
大量的研究文献和报道均显示:考试作弊现象趋于严重,作弊人数和比例存在增加的趋势,作弊队伍不断壮大。许多学者的研究认为,考试作弊行为已不再是个别学生的行为,而是一种越来越趋于普遍的行为。有文献显示,某些高校的某些班级中有过作弊经验的学生比例竟然高达50%,有的甚至达到了61%之多。在某高校受到违纪处分的学生中,有85.5%的学生是因为考试作弊。
现在部分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并非是一种严重的违背道德的可耻行为,作弊者的心态居然逐渐地变得比较“坦然”,通过作弊行为而获得的不应该获得的分数似乎已成为一种堂而皇之的“正常”行为。大学生群体本身对作弊有着相当的认同感。与早期作弊时的极度羞惭、无地自容相比,现在大学生在作弊后居然可以堂而皇之公开地宣扬自己的作弊经过、作弊心得、作弊手法,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没有丝毫羞愧,不担心有人举报,对学校的制度已没有任何敬畏之心,仿佛已认为作弊是大学生活或考试的一部分。这种“坦然”是教育的失败、令教育的尊严荡然无存。
以前,大学生作弊主要靠夹带手工抄写的一些小纸片。手工抄写小纸片费时费力,而且信息量不大,导致需要夹带的纸片数量偏多。而打印的小纸片文字字体可以设置得非常小、而且文字内容制作很方便,因此逐渐演变为夹带打印的小纸片。后来又由于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普遍导致通过智能手机储存答案、上网搜索答案、同学之间传递答案变得更为便捷,因此,智能手机成为现在大学生作弊的一种新工具。
1.考试过关心理
部分学生作弊是因为平时在学习上没有付出多少努力,或者根本就没有付出任何努力,对学习没有兴趣感、没有快乐感和成就感,对自己已经放弃了。平时几乎不去上课,即便来到课堂也是为了对付任课老师的课堂点名,甚至于在考前也不愿付出时间进行必要的复习。这种学生自知考试得高分无望,但又想最终能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书。对于他们而言,能获得及格的分数即可,但即便如此,仅靠自身的能力参加考试一定是不及格的结果,因此,他们作弊的内心驱动很强烈,考前会积极地为作弊进行各种准备,在考试中一旦有机会就会实施作弊行为。
2.获取高分心理
有部分学生平时也很认真或比较认真,但由于在每年奖学金的评定、各种优秀学生的评定中考试成绩的高低起到很大的作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这类学生会有作弊的心理驱动,通过作弊获取高分。另外,还有部分学生由于考研、出国,需要达到80分或85分以上的分数,而平时忙于考研复习或出国的各种考试疏于校内课程的学习,临近考试但又无充分时间进行全面复习,故为了获取高分导致作弊的心理驱动较为强烈。
3.从众心理
在一个班级、一个考场中,当不作弊的学生发现作弊情况较为普遍,而且能通过作弊轻松地获得较高的分数或及格的分数,此时不作弊学生的内心会受到较为强烈的刺激,他们会感到整个考场是不公平、不公正的。自己勤勤恳恳的学习分数反而比不上通过作弊手段获得高分的同学的分数,特别是这些作弊的同学常常不会受到什么处罚,也就是不会为作弊付出什么代价,不作弊的同学感觉到遵守考场规则没有意义,时间长了以后他们也会模仿其他学生实施作弊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1.不良社会情景的传导
大学不是一个绝缘体,社会上的各种情形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校园、传导给大学生,会使他们对学习、考试、诚信、公平竞争的理解出现偏差或弱化的情况。当代高校教育强调对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培养,不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人士,对于学生的社会能力都越来越强调。面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学生从以前的谴责逐渐转向了“适应”。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学校和社会更多地是强调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这种对适应的强调,就使得作弊行为拥有了更多的存在理由和解释。同时,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也在不断演变,这些单位在招聘人员时,特别是在招聘销售、市场开发等岗位的人员时,更看重实践经验、沟通能力、外表形象等,导致部分大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认为学习成绩并不重要,从而会认为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各门课程是没有必要的。在这种思想的导向下,期望通过考试作弊来通过课程的考核就成为一种当然的思路,这种思路必然会导致一些学生最终在考试中实施各种作弊行为。同时,当大家都在参与作弊时,对作弊的心理谴责力度会随之降低,这就会弱化考试作弊行为批判的道德意义。
2.大学课程设置存在一定问题
由于大学扩招,学生数量激增,但是师资以及硬件设施没有配套跟上发展,导致一些学校、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存在和专业相关度不大的课程,学生们会认为上这些课是浪费时间,表现出怠学等状况,最后则通过作弊的方式对付了事。
3.监考教师没有认真履行自己的监考职责
一些学者研究发现,考场管理不严是触发作弊企图转化为作弊行为的直接原因,考试的现场管理松懈、监考教师不负责任是大学生作弊行为高发的主要原因。在大学生期末考试期间,有部分监考老师未能认真履行监考职责促进了学生考试作弊的蔓延,比如:有的监考老师在监考时没有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规矩就坐,这导致学生在考试前会提前选择有利于作弊的位子,选择和有利于作弊的合作者坐在一起,这就增加了作弊的成功机会;另外,有的教师在监考时仅仅在考试开始出现一会,之后就会借故离开教室,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未能认真履行监考职责时会导致考试中的不公平现象蔓延。
4.作弊代价太小
不同的考场对作弊的处罚不统一。当发现学生作弊后,有的老师出于怜悯之心,仅仅是没收作弊工具而已,没有采取更为严厉的处罚,比如终止学生的考试等。这导致学生作弊的代价很小,甚至是没有代价。当作弊成为一种没有任何代价的冒险时,公平考试这件事就会变得非常糟糕。
5.学生缺乏向上举报的渠道
很多学生都知道别的学生作弊其实就是损害了不作弊学生的利益,但是,发现有学生作弊时,没有作弊的学生最终并没有向上举报,只是私下愤愤不平。同一个考场的学生其实是真正的局内人,他们非常清楚自己周围的同学的一举一动。之所以没有举报作弊的学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一些学校没有设立一个有效便捷的通道能让学生向上进行举报,没有合理的举报渠道既让作弊的学生受到应有的惩罚又让举报的学生得到保护。
当前大学生呈现出较为普遍态势的考试作弊问题,不但败坏了校风、学风、教风、考风,也影响了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给社会和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学校难道没有制定各类措施去预防和杜绝大学生的作弊行为吗?肯定有,但是这些措施是否正真有效、是否真正得以实施则是需要质疑的。在此,本文针对防范大学生期末考试作弊的措施如何优化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信每个学校都在对学生开展各类诚信教育,但部分学校的诚信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诚信教育实际上成了一些部门的空洞的工作形式。开一个会,让学生签一下名、宣一下誓,再照上几张照片一宣传,仿佛通过这样运动式的教育,学生一夜之间就会放弃作弊行为。我们最终发现,在不作弊的条幅前签完字的学生转身就投入到作弊的行列中去了,这种诚信教育的效率是极其低下的。
真正有效的诚信教育需要以任课教师为核心来开展。诚信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任课教师是与学生接触非常多、对学生影响非常大的人。对于每一个任课教师来说,诚信是最起码的师德要求,而且诚信是体现任课教师人格魅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言必信,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教师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家长和社会,提高公信力,做诚信的表率。
在考试期间监考老师是否认真履行监考职责对学生是否选择作弊有较大影响。一些学生在开始时可能就存在考试作弊的想法,但未敢实施作弊行为;如果此时监考老师没有认真履行监考职责,就会大大提高这些学生实施作弊行为的概率,由一种心理欲望变为一种实际行为。因此,学校非常有必要加强对监考老师的教育和管理。除了增加对监考老师的监考培训之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考评和监督制度,比如建立巡考制,通过教务处和学院的巡考来监督监考教师是否认真履行了监考职责。另外,要实行监考老师负责制,监考老师须在考前提前10~15分钟领取试卷、清理考场、安排学生入座(禁止学生随便选择座位)、清点学生、宣布考试纪律。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对那些有作弊心理倾向的学生产生震慑作用,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抑制这些学生实施作弊行为。而对监考老师的考评和监督机制能够对监考教师的责任问题进行追溯,能减少或杜绝监考教师不负责任的各类行为。
作弊学生即使能逃过监考老师的眼睛,也一定逃不过学生的眼睛。当参加考试的学生的正当利益受到作弊学生的作弊行为的侵害时,有效的投诉渠道能大大地打击作弊行为的发生,同时会提升考场的正义的力量,这对作弊行为的有效打击具有长效性。
总之,考试作弊这个顽疾是屡除屡长,我们虽对短期内清除此顽疾存有疑虑,但我们仍相信随着社会诚信体系的逐渐完善,不断加强考试制度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树立起考试的严肃的、权威的良好形象,考试作弊现象穷途末路是可以期待的。
[1]朱 磊.近十年来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研究的述评[J].青年探索,2005(2).
[2]卢愿清,张春娟.“坦然”作弊:大学生作弊的道德心理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
[3]陈 辉.现行教育考武作弊成因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4]卞粉兰.高校大学生作弊现象浅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0).
[5]谢丽霞.大学生考试作弊动因及对策研究[J].前沿,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