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本真教育之真谛

2013-03-27 15:26:49余小茅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3年1期
关键词:本真学科教育

俞 郴,余小茅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一、返回教育的原点——本真教育

李泽厚先生与刘再复先生在他们合著的 《告别革命》一书中写到,下一个世纪需要有一个新的文艺复兴,这一次复兴与西方文艺复兴相比,其中心主题仍然是重新肯定人的价值,但主要不是从宗教的束缚中而是从机器(工业机器和社会机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也就是所谓“告别现代,返回古典”的意思。与此相应,下一个世纪将是教育学的世纪,便是说,下一世纪应是以人为中心、以教育学为中心学科的世纪。对于学校而言,更应当意识到:当今的教育是处于人类被物化、被异化的大环境下的教育。杜威先生说过一句话,他说学校对社会潮流应当有一种天然的免疫力,即与潮流保持一种批判性的距离。现在社会潮流是物欲压倒一切,是物欲对人的异化,学校对异化应有一种免疫力,即应有一种批判性的认知。现在我们正是期望人类能从20世纪的异化存在返回古典式的本真存在,即不为物欲所统治的存在,保持心底的本真人性。雅斯贝尔斯同时也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先获得自身的性质,对人类起着一种全面唤醒的作用,所以“人的回归”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当下,中国正进入一种极其奢侈的时代,现代人应该意识到自己过着一种可怕的钟摆式的生活,一方面异化劳动,另一方面极端奢侈,这样的人是不具有意义的存在。改变这样的现状,必然要对教育有一个新意义的解构,即返回本真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不能训练一个个熟练的“工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健全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心智体格健全的人!“教育是属于人之为人的、归属于所有人的事业……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1]55我们需要教育返回最原初最本真的状态,就是培养人。所谓“本真教育”,可以认为是一种充分尊重教育对象,遵循教育规律,运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智开导的教育,是对处于现代社会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期的学生的心灵呵护和人格塑造的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教育诉诸自由,而不是人类学上的自然事实,教育以从自由中不断获得的东西为其内容。教育就是一项人之为人的事业,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自由,让他们明白自己学习的动机,而不是出于服从而学习,这样我们培养的孩子才能发现学习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而并非压制与被动。本真教育的回归,就是让教育回到原点,一种心灵自发且乐于接受的行动,学习是一种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过程,同时学习也是一种德行的保存。反观“现今社会,人文本真教育的地位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了,今天我们关心科技人才的培养,但对此我们必须小心从事,因为我们为科技人才的匮乏而震惊,而其所造成的后果却变得模糊。为了科技、经济和军事的目的,人们愿意将巨大的财力物力放在教育上,但无论在苏联或者西方科学价值的评价与精神价值的评价不可同日而语”[1]50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我们只能称之为为工业而劳作的工具,他们得不到作为人的陶冶,也失去了自己本真的精神追求,这样的人只会被历史前进的浪潮所淘汰。

二、本真教育对教育现状的适切性

对于我国教育社会发展的关系,不管承认与否,似乎难以摆脱与经济或者政治目的的联系,教育的工具价值体现得十分鲜明。由此教育界也紧跟其后顺应着这些教育目的,在中小学里,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学生也难以摆脱“考什么学什么,不考不学或者少学”的现状;高等学校纷纷开设市场上最热门的专业,为经济发展供应紧缺“人才”,各种各样的职业院校也正开办的火热。“任何学问只要被纳入选拔和淘汰的体系,成为决定社会阶层上下流动的途径,就会不可避免地粘上功利色彩,产生异化。”[2]6似乎人们衡量专业是否有价值的杠杆变成了该专业是否能带来经济价值,学校象牙塔的形象也同时被金钱的铜臭冲击着。相对应的大学的课程设置中,人文学科的领地也被所谓的热门学科所侵占,人文学科在整个学科领域的地位也岌岌可危了。人们得到了空前的物质享受,但是其精神上的空虚却是日益扩大。科技至上、利益主义、奢靡浮躁的气息充斥于整个社会,究其原因很大部分是教育出了问题。人们纷纷批评现在的教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培养了一批“工具人”。我们应该反问一下,究竟是我们跟不上了时代,还是应该返回教育的原点来看教育。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黄玉峰就针对中国教育之痼疾,多次以“鹦鹉救火”的精神在各种论坛上发问:“‘人’是怎么不见的?”“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常常发问教育应该是什么样,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成功的教育?从古至今,这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是始终不能脱离的宗旨就是培养人,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在混乱的教育现状中,我们应该穿透迷雾,回到教育的原点,抓住基本宗旨,培养我们的学生。教育面对的对象是学生,是一种全人的教育,人是千差万别的,作为老师,就应该抓住学生的特点,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能在具有自身特点的情况下更好的学习。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是批判,而是培养。教育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人生负责。基础教育要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带给学生内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与伟岸,带给学生对于自我、对于生活、对于未来和对于整个人类的自信,以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我们带给学生的应是一种无私的关爱,而不是以分数、升学率来判定学生。

我国教育近30年的改革,各种类型的改革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教育革命都是不彻底,也是背离了教育的本真,教育的真实目的被遮蔽。这一严重教育偏向问题日积月累,在越来越强烈的各界呼声下终于开始转向。“已兴起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中小学全面铺开,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次新课改所倡导的就是一种超越课程知识的充盈着生命关怀的人性化的新教育,其两大显著的变化:其一就是从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执着追求到对“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深层拷问;其二就是以人的生命价值为教育的最高旨趣,超越传统的“知识人”、“工具人”、“技能人”等技术理性兴趣的教育追求,回归“完整的人”的教育理想。[3]

三、本真教育的举措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意思就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是教育回归到人,返回人原初本真的一面来进行教育。在我们现在的大学中,我们应推崇的是一种造人的教育,它高扬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德行以及人合理的需求,让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彰显人的潜能和伟大的思想。返回教育的原点,就要求我们从内心出发完善来自身。

(一)读书:感受名著之魅力

在永恒主义者看来,古希腊是人类的黄金时代,在那个时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是完美和谐的。人们知道其自身的价值并且尊重人,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知道教育是使人过真正的人的生活的手段。永恒主义所谓的“永恒学科”主要是历代伟大哲学家、思想家及其伟大著作,尤其是古代伟大人物的著作水平的书籍,“首先是那些经历了许多世纪而达到古典著作水平的书籍。”[4]104英国著名哲学家利文斯通在其 《保卫古典教育》一书中也曾写道:“即使一个国家的中等教育大量教授古典学科的必修课,尽管其青年人中的大多数都接受古典教育,这个国家仍可称为‘科学’的国家。”[5]3古典教育并没有使国家的发展古典化,因为永恒、有价值的东西,会随着时代的更迭,适应于时代的发展。

我们的本真教育也同样要求我们读书,读古代经典的著作: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经典著作中包含了关于宇宙的见解和观念、正确的思维方法,论述了人类永恒的道德问题,因而体现了人类应该保持的理性。阅读名著就如同与伟大的人物对话,正如“那些从少年时代就开始濡染古希腊文化之高贵的人们,会终身都保持一种生命的灵感:他们会保持一种优雅的气质,一种高贵的品味和一种对于高贵德性的直觉,而这些,如果没有少年时代的濡染,可能永远都是无缘亲炙的。”[6]为使古典教育充分发挥作用,我们应该不断地思考:他们如何触及我们的生活,它们能医治我们的那些疾病,它们是如何改善并弥补我们的缺陷,何处是我们的榜样,何处是给我们的警告。“无疑,纯粹的阅读是重要的——可以收到一些古典文学的精神,但更为有益的是能逾越隔开我们的那似乎很宽、实际很窄的鸿沟,使它们不再是空中楼阁,不再是美丽遥远的半真半假的虚幻世界。”[5]159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心灵回到原初的起点,本源的质朴性也是从人们探索真理的起点到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才可以探明的,因此阅读古典著作同时也是陶冶的过程,塑造了人格的理性。

(二)人文关怀:教学应有之基本品质

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犯这样的错误即重教书轻育人,而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的最大失职。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在强化和突出学科知识同时,却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产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老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这是我们常常说到,但是并非时时做到的一句话。实践“本真教育”,首先是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的客观存在。学生们各具禀赋,各具个性,有各自的兴趣爱好,有着多元的发展走势。实践“本真教育”是对教育对象发展潜能的客观认同与尊重,在学生的现有基础、资质、兴趣、潜能及理想的基础上,因势利导,使其个性得到解放与张扬,特长得到培育与延伸,把良好的东西积淀成为素质。因此,本真之“真”包含着对学生发展可能性与规律性的肯定,对文化传承与素质提升的承诺。作为教师,心中的理念应是“教育是人的教育”,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教育这样的学习是自己乐于接受的,好的老师好似一部观光电梯,引领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同时,不知不觉已经上升到了很高的高度。在当前生存压力提前压到学生肩上的时候,当千百所学校按照同一个模式塑造学生,当学校为占领高考有利地位拼命搏杀的时候,“本真教育”如一股清新的风,吹进硝烟弥漫的战场,吹出素质教育的芳香。

四、本真教育的展望

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识上,即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么他们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1]4在人文精神缺失严重的当今时代,教育被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等深深遮蔽了。教育处于一种脱离生活、忽视生命、淡漠精神的“背本离真”状态中。要想去掉重重遮蔽,使教育回归本真,就应当让教育回归生活,关注生命,提升精神,从而建构完整丰满的充分展现活力的人。本真教育所带给我们的是一次新的洗礼,从种种旧的观念中挣脱出来,走出传统知识论的限制,回归教育原初的状态。重塑学生学习的尊严,带给学生一种不同的学习气氛,最终让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全面的理解自己的理性,去追寻自己的美丽新世界。我们的教育需要的是人性,本真教育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阵清风,也同时需要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中。本真教育,给教育世界以敞亮的天空。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2]黄玉峰.教学生活得像个“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余小茅.还有比知识更重要的……[J].全球教育展望.2005,(3).

[4]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4.

[5]利文斯通.保卫古典教育[M].徐枫,等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6]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58.

猜你喜欢
本真学科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学科新书导览】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人大建设(2020年5期)2020-09-25 08:56:30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与创新
工业设计(2016年1期)2016-05-04 03:5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