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亮
所谓教师职业幸福感,一般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发挥出其潜能并实现自身和谐生存发展,且伴随着力量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本文根据对河南省两所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调查,从而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讨论。
本研究是抽取的调查对象为河南省两所高职院校16个专业共175名高职教师。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回问卷177份。其中有效问卷175份,无效问卷为2份,有效回收率98%。并且还抽取了河南省内一所重点本科院校105名教师作为对照。在抽样调查中,男性占44%,女性占56%。其中正高级职称占9%,副高级职称占31%,中级职称占35%,初级职称占20%,初级以下职称占5%。
本研究采取整群取样法,于2010年10月1日-31日,在该两所高职院校发放《综合幸福问卷》,进行职业幸福感状况调查。该问卷内容囊括幸福指数、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及九个方面的指标,包括生命活力指数、生活满意程度、友好关系程度、自我价值实现、利他行为因素、人格成长环境、健康关注程度、正性情感价值、负性情感价值等进行调查。问卷的各个方面的内部一致性的置信度为0.7534-0.9683之间,调查的各分量表分半系数为0.6603-0.8835。结合各种参考资料,问卷信度系数符合调查要求。
此次调查是采用的团体集中测试,独立匿名填答的方式。思考时间为每题4分钟,问卷背对检测者当场收回,并将测试数据进行筛选录入数据库,数据统计分析最后由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此次接受抽样调查的某高职院校教师中,感到非常痛苦的共5人,很痛苦的8人,痛苦的27人,有些痛苦的38人,中等的33人,有些幸福的35人,幸福的6人,非常幸福的0人。被调查教师幸福指数均分为4.69,标准差为1.17,略低于中值5分。高职院校的高职教师幸福指数总体水平中等偏下,两个极端的指标较少,而中等指标较多。
幸福职业感的维度分数体现了教师幸福的来源于动力实质。幸福教师职业幸福感各方面高职教师比较亲赖于自我价值实现、友好关系程度为主,其次根据数据显示高职教师的意向程度依次是利他行为特征、人格成长过程、生命活力指数、生活满意程度、正性情感价值以及负性情感价值。根据调查数据结果的显示,调查分数高于4分的属于高分,低于4分的属于低分。结果显示除正、负性情感外,其他维度的得分均高过4分,这说明被调查者在这些得分高过4分的维度上状态良好,即职业幸福感水平交稿。
1.不同教龄教师幸福感差异比较
对高职教师的综合幸福问卷结果显示,不同教龄的高职院校教师,分别在人格成长、生活满意和幸福指数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多重比较分析(LSD)发现教龄在11~20年的教师,其人格成长和生活满意上显著低于其他教龄的教师;教龄在6~10年的教师,其自我价值上明显低于21~30年教龄的教师;教龄在11~20年的教师在健康关注、生命活力上明显低于1~5年教龄的教师;教龄在11~20年的教师在友好关系上显著低于教龄在1~5年和21~30年的教师;教龄在11~20年的教师在正性情感上显著低于20-25年教龄的教师;教龄在11~20年的教师幸福指数除6~10年教龄外均显著低于其他教龄教师。
2.不同学科教师幸福感差异比较
从数据的方差分析发现:高职院校里不同学科的中青年教师,在生活满意程度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多重比较分析(LSD)发现,专科教师在生活满意上明显低于基础学科、社会学科和公共学科的教师;数据还显示,高职院校教师在自我价值上明显低于公共学科教师;在生命活力上明显低于社会学科教师;在负性情感上明显高于基础学科教师;在正性情感和幸福指数上分别低于社会学科和基础学科的教师。此外,此次调查研究表明:该两所高职院校教师幸福指数根据在各个环节上无明显差异。在某种程度上讲,高职院校教师与重点本科学校教师各维度评分评分及幸福指数无明显差异。
本研究表明,该两所高职院校教师的幸福感水平处于中等略偏下水平。从整体数据上来看,该两所高职院校教师幸福指数平均为(4.69±1.13)低于中值(5分),与重点本科院校教师相比,均分(6.97±1.30),有明显差异。说明高职教师的幸福感较差,有待进一步提高。幸福指数处于中等(含中等)以上的人数有7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2%,该两所高职院校教师的总体幸福感状况中等偏下,着与河南的教改、经济发展,教师待遇较低等因素有关。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问卷的9个维度中,包括自我价值、生活满意、利他行为、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友好关系这6个维度的分值均高于中值,其中自我价值、利他行为、友好关系等3个维度的得分都在5分以上,而负性情感的分值却大大低于本省重点本科院校,这体现了受调查的两所高职院校教师,在应对职业情绪压力时的能力较低,不能适应较大的生存环境的变化。在面对生活压力时,感到自身精力不足,对事业没有较高的追求,自我认可、自我控制、努力学习相对不足。正性情感维度的分值略低于中值,这可能与经融危机、社会转型,以及学生就业压力增高等因素有关。
研究调查表明,该两所高职院校教龄在11~20年的教师与其他教龄较短的教师有不同显著降低。专科教师在生活满意、健康关注、友好关系、生命活力、正性情感,以及幸福指数等方面明显低于基础学科教师,这表明专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师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通常来说,专科是大多数高职院校重点发展的学科,并且教龄在11~20年的教师,在教学上是中坚力量。而这些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降低,很可能影响教学的质量,更有甚者因为无法承受较大的教学压力而选择跳槽,如此一来便会影响教师队伍的长久稳定。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种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本身的也有外部的,如专业评估、职称评定、科研和考核等现实问题,且专业教师在高职院校有沉重的教学任务收到过度的社会期待。这一点应该引起高职院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要想重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首先应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的教育机制。作为职业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务人员,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关系着广大广大高职教师的身心健康,甚至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从内心充满工作激情,享受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要重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主要是从两方面来进行:人事管理和评价制度。不仅如此,高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关键是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及教师的终身发展,要从教师的内在取向和精神取向要进行教育制度改革。
首先,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发展,树立教师的教育使命感。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都是面向社会的专职人员,作为老师也要树立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当今社会创业和就业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两大课题。高职教师的本职是促进学生创业和就业,也就是说要竭尽全力寻找资源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做好铺垫。高职院校的中高层领导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发展,要为高职教师的人生目标进行合理的规划,要告诉高职教师自己的发展方向,让高职教师有盼头、有奔头。要鼓励教师适应教学环境,善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化工作。教育主管部门要尊重教师的生活和成长规律,切忌主观臆断的安排管理培训,不要用各种评价指标来挤占教师的休息时间,否则会造成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
其次,要着眼教师的自身发展,让高职教师掌握为人艺术和教育技巧。高职院校领导要适当的对教师进行培训,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物,让高职教师学会感恩,要经常和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进行沟通。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要因势利导,不能用训斥,防止学校的恶性事件发生。
第三,要改进传统的高职教育的评价机制。教育是一种艺术,一门重要的学科,要善于研究和创新。高职教师在学习和培训的过程中,要敢于研究自己的职业方式,大胆的进行教育的改革,在研究和自身的发展中感悟职业幸福。要建立自我评价机制,不能一味的谈物质追求,也不能只谈精神生活。要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切合点。高职院校的教师,本身的职业不固定,所以不能专心的进行专业化发展。所以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稳定也是影响教师幸福的根基所在。高职教师要善于在事物的变化中实践和更新自己的观念,要在职业生涯中多角度的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建立和学生的对话,理论联系实践,实现高职教师的职业幸福。
第四,要取得职业认同感。高职教师在社会上的认可度较低,这直接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调查显示,高职教师的职业谋生手段是职业幸福感缺失的根源,而生活方式才是高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真正来源。高职教师要在生活中要用积极向上的心态来提升职业幸福感的内动力,培养愉悦的心情。要善于在环境中寻找人生乐趣,不要进行攀比,禁止功利心的产生。在面对其他职业时,要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要学会自我安抚、自我调整。在职业生涯中培养职业的神圣感,让快乐伴随工作,让教育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心境,培养职业幸福感。
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总体比重点本科院校教师的幸福感差,高职院校的领导应根据高职教师的特点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是高职教师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均得到满足,才能保证高职教师的潜能在工作中得到更大的发挥。针对11~20年教龄教师,要在生活上多给予关心,多了解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在政策上给与倾斜。此外,要及时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舒适的工作环境可以激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高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强弱关系到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就业的和创业,只有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才能使高职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根据河南省的省情,高职学校的主管领导应进一步探讨和尝试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评价体系,从教学中反思现存的教学评价体系。最后,学校内部要采用人性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减轻高职教师的工作压力,给教师提供良好的自我实现的机会和平台,从根本上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1]贾会彦.论教育学视野中的教师职业幸福感[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2]黄海蓉.高校教师幸福感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王陈.高校女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D].汕头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5]姬杨.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及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