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整合应用

2013-03-27 09:03玲,
地理空间信息 2013年3期
关键词:土地权属信息系统土地

刘 玲, 钟 波

(1.深圳市规划国土房产信息中心,广东 深圳 518000)

地籍信息作为土地管理信息的核心,是严格土地管理、保护资源、维护权益的重要依据[1]。深圳市通过初始地籍调查、地籍数据清理以及日常的土地供应、土地登记等业务办理,积累了大量的地籍数据,在规划国土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深圳市正在向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2005年完成的城市化转地工作,促进了市域内土地所有制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变,地籍数据也实现了城市地籍与农村地籍并存向全市地籍统一管理的转变。原有的地籍管理方式、地籍更新流程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土地管理要求,地籍信息亟需重新组织,并依据业务发展需要,整合形成地籍信息与土地业务信息的关联,建立地籍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及信息化运行环境。

1 总体框架

地籍信息整合是一项涵盖地籍信息管理模式优化、数据清理整合、更新维护、应用服务等内容的信息化系统工程,采用空间地理信息技术,提供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关联、现状信息与审批业务信息关联、在线信息查询等功能,实现地籍信息在线共建共享。整个工程包括3方面内容:以管理模式优化为前提条件;以信息清理整合为基础支撑;以信息系统建设为技术手段。工程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2 管理模式优化

结合“批、供、用、补、查”土地管理业务,在“以地籍为核心,以土地管理业务为辐射”的土地基础数据管理框架下,优化土地权属信息组织模式,建立相应规则对应用系统进行落实和支撑,保证地籍信息的完整性、现势性和逻辑一致性。实现土地管理业务流程中的资源共享、高效运行和动态更新,有效解决地籍数据与土地业务数据间互相混淆、缺乏关联、无法联动更新等问题[2]。

图1 工程总体框架图

2.1 信息组织优化

根据深圳市的实际特点及土地管理业务需要,在土地基础数据框架体系下,构建土地权属信息框架,按照土地业务阶段,将全市土地权属信息分建为土地业务库、土地权属库和地籍调查库,简化土地权属库数据项至13项,增加关联数据项7项。3库之间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实现日常审批、土地登记与现状调查的结合,形成以地籍信息为核心、各项业务信息高度关联的土地信息组织模式。

深圳市在多年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立了业务数据库与基础数据库相对分离的管理模式,土地基础数据库也相应与土地业务数据库分离,如图2所示。

图2 土地数据库总体框架

在深圳市土地基础数据框架基础上,对地籍信息在组织上做进一步优化,简化地籍信息数据项,结合业务实际管理需求,将土地权属管理方式分为3个层次共7大类,实现深圳地籍的全覆盖[3]。具体类别如下:

登记发证:登记机构依申请登记,核发权利证书;登记造册:登记机构依法造册处理,不核发权利证书;确权:已地籍调查,且调查结果与权属来源文件一致;调查:已地籍调查,而调查结果与权属来源文件不一致,或无权属来源文件;备案:未地籍调查,但有权属来源文件;注记:未地籍调查,无权属来源文件,但是公共用地;待处理:未地籍调查,无权属来源文件的其他用地。

梳理地籍数据与征地拆迁、农转用、土地出让、土地交易、合同监管、产权登记、土地储备、土地监察等多项业务数据的关联,建立以地籍为核心的土地全生命周期数据模型,如图3所示。

2.2 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深圳市的地籍数据更新业务来源主要包括地籍调查、土地征收、土地储备、土地供应、产权登记、土地监察、法院裁定解除用地合约、发现地籍数据错误等。在设计地籍信息更新流程中,以实现“源于地籍,归于地籍”为目标,因更新来源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结合其他土地相关业务系统建设的情况,对不同更新来源的地籍更新流程循序开展[4],如图4所示。

图3 地籍与土地业务数据关系图

图4 地籍数据更新流程图

3 信息整合建库

3.1 地籍信息整合

深圳市在1997年进行了全市范围的初始地籍调查,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分建地籍数据库。随着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需要将各区地籍数据整合成一套现势性强、准确可用的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5]。在现有地籍数据的基础上,按统一的清理标准,对全市域地籍数据重新进行内业核定,通过补充、修正、变更、注销等多种方式形成完整、准确、现势性强的地籍数据。

整个地籍信息清理整合需要完成图形及属性的同步清理,涉及24个区域性地籍数据库,共48个图层,34万宗地记录。每宗地均需要关联查询并比较合同、产权、收地等业务信息,需核对用地、初始登记产权的档案有20余万份。需要清理的关键字段信息有13项,关注参考的主要字段信息有10项。经过清理整合后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土地权属一张图(1个现状图层,1个历史图层),共有现状图斑25万余个,集中分布在登记发证、备案、注记、待处理4类中,如图5所示。

图5 土地权属一张图

3.2 土地业务关联整合

在业务整合过程中,将与宗地相关的土地计划、征收地、土地储备、一书三证、土地出让、土地登记、日常地籍调查等结果凭据性文件作为业务整合的主要内容,按照“划、批、供、用、补、查、登”的业务顺序来进行宗地电子档案整合。通过建立宗地档案信息索引数据库,录入能够快速查询到每宗地相关的重要凭据性档案资料并按档案类别、签发日期进行组织展现的索引信息,从档案角度体现宗地完整的业务流程,表达出一宗地的来龙去脉[6]。

开发程序从档案数据库中自动抽取每宗地相关的各类档案索引信息,批量向宗地档案索引表中灌录,然后利用开发的录入辅助工具对初始灌录的数据进行检查、修改和补充;对于无法批量录入的索引信息,作为专题进行处理。共涉及档案案卷近百万卷,其中用地管理档案307 483卷、征地拆迁档案45 408卷、一书三证类工程档案158 402卷、房地产初始登记类档案206 146卷,其他文书类档案上万卷。其中自动灌录速度约1.6 s/条,灌录一宗地约需17 s,全市有相关权属审批文件的宗地近15万宗,共建立索引记录近100万条。

通过精心判别、筛选,将一宗地的重要凭据性档案文件从厚重的档案卷宗中提取出来,通过与地籍信息系统的无缝衔接而直接展现,提高了日常业务办理效率,获得了用户的好评,如图6所示。

图6 业务信息整合应用

4 信息系统建设

4.1 信息系统总体框架

在土地基础数据管理框架下,搭建基于地籍信息管理新模式的地籍信息系统,即在一个平台上使用、更新土地业务数据库和土地基础数据库,采用ArcGIS Server技术,在全委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上开发新的地籍信息系统,实现“图-文-档”一体的操作,实现城乡地籍信息查询、更新一体化[7],保证地籍信息的完整性、现势性和逻辑一致性,实现其在土地管理业务流程中的资源共享、高效运行和动态更新,有效解决目前地籍数据与土地业务数据间互相混淆、缺乏关联、无法联动更新等突出问题。地籍信息系统总体框架如图7所示。

图7 地籍信息系统总体框架

4.2 地籍信息系统模块

1)业务模块。地籍信息系统除了必要的查看地籍及相关业务和基础数据功能外,其核心功能还包括:地籍调查、争议调处、土地登记、日常更新、地籍核查、动态监控和档案管理等,见表1。

表1 地籍业务模块一览表

2)功能模块。整个地籍信息系统从功能上分为基本查询模块、数据更新维护模块、专题制图模块、统计分析模块4大模块, 如图8所示。

图8 系统功能模块图

5 结 语

本文根据深圳“房地合一”的产权登记管理模式和全市域城市化转地的特点,设计了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组织方式,实现全覆盖地籍信息整合,集成土地利用与土地权属数据,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并制定了地籍信息更新规范,通过信息系统固化流程,实现多业务发起更新任务、系统辅助自动更新的地籍信息动态更新。以土地管理的“划、批、供、用、补、查、登”为业务主线,建立地籍数据与土地业务数据的关联,实现以地籍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全过程信息管理;集成电子档案信息,实现“图-文-档”一体化信息高度集成。通过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推动地籍信息管理新模式的有效运作。

[1]林增杰,严星,谭俊.地籍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尹鹏程,李钢,蔡先娈.地籍数据库管理模式研究——以徐州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24:52-55

[3]詹长根,张伟娜,陈伟涛,等.地籍管理全覆盖的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22:49-53

[4]李苏,杨敏华.地籍数据库动态更新机制的探讨[J].测绘科学,2008,33(4):66-68

[5]马刚,丁华.南京市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J].现代测绘,2003,26(2):12-14

[6]车学文.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初探[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3(6):18-20

[7]张世全,张立朝,张震.集成的一体化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8,25(6):428-431

猜你喜欢
土地权属信息系统土地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我爱这土地
土地权属调查的方法及数据管理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基于SG-I6000的信息系统运检自动化诊断实践
夫妻间房屋产权变更是否要缴纳契税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