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滨江中学(210037) 丁月珍
江苏省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10037) 张玉强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从教学上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当学生感到有问题时,其主动性思维才能被真正激发和启动。试想,如果学生每天能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教室,时时有问题意识,那么我们就不愁学生不想学,就不愁培养不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了。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多么重要。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呢?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开放的课堂,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首先,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教育观。要用关爱、平等、尊重的民主教育行为,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为学生的天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
其次,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进步提升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再次,鼓励学生独树一帜。有些学生由于受“唯师、唯书、唯上”传统思维的束缚,不敢或根本不能提出问题,尤其是与“师”“书”“传统定论”相悖的问题。因此,教师一定要打破学生思维上的“迷信观”和“定式观”,鼓励学生质疑、追问和评判。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提出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究性的行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地理问题,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矛盾的问题,就是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不相一致的问题。这种问题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认知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产生一种力图恢复心理平衡的愿望,即学习的欲望。如学习澳大利亚的气候特点时,教师问:“水汽主要来自海洋,应该说,越是临近海边,降水越多,空气越潮湿,为什么澳大利亚西部沙漠却一直延伸到海边?”问题引出了认识上的矛盾。
有新意的问题,就是问题的内容、问题提出的形式有独到之处,使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探究,努力发现。如复习青藏高原时,教师可一反常态,采用假设设问:“假如青藏高原是一片大平原,那么这里将会出现什么地理景观?”
有趣味的问题,使学生对学习的课题产生认识上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进入角色。讲“洋流”时,问学生:“为什么邮船从英国出发通过大西洋到美国,要比从美国出发到英国多花时间呢?”问题的提出,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之中。
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要鼓励学生“敢问”、刺激学生“想问”,更要培养学生“善问”的思维品质。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思考并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类问题,尤其应引导学生尽量多提出“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但要让看来似乎没有问题的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也非易事,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发现问题的情境,掌握“激问”的艺术,使学生“善问”。
地理环境诸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时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此外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地理感性认识与地理理性认识之间,也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根据地理教材内容体系的特点,从学生的已知出发,在课堂上不断揭示矛盾,便为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创设背景条件。
例如,对于高中“快行冷锋”这一课题,可以要求学生回忆初中“寒潮”课题,初中老师对“寒潮”的讲述是:“势力强大的冬季风南下时形成的灾害性天气”。而高中教材对“寒潮”的表述是:“快行冷锋南下时形成的灾害性天气”。对比之下,学生自然会产生哪一种表述更为确切,冬季风与快行冷锋之间有何关系等问题,因势利导地组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不但会使问题得到解决,而且还能从中培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学习障碍,也可以营造发现问题的氛围与情景。所设置的学习障碍必须事关地理学习的重点问题,也应当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经过努力能发现关键问题而加以克服的。
例如,同为海洋,相距不太远的红海与波罗的海,前者盐度世界最高,而后者盐度世界最低,对于学生来说是较难理解的学习障碍。在这一障碍面前,学生感到原有的气候知识不够用了,问题及其原因还涉及其他方面,教材并没有涉及。这时应当引导学生读图,通过观察和推理,发现关键问题在于红海与波罗的海周围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学生凭籍地图,逐一提出在边缘有地形、陆地河流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的问题,进而推导出有无河流淡水汇入和海区存在封闭,是造成盐度高低差异悬殊的主导因素。设置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寻求关键问题及其答案的动机。
从地理知识的联系性与系统性出发,鼓励学生根据教师拟就的问题,用递进式、扩展式、反问式、联系式等多种形式,引出与这一问题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入与扩展,实为激发探索的好方法。用于引出问题的问题,必须具有启发性、联系性与示范性。使学生一接触这个问题,就会凭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与提出许多深刻而富有意义的问题。
例如,对于大气热状况这一重点内容,可以提出一个老问题:“对流层的气温为何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学生们会答出:“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然后要求学生围绕这一问题,提出尽可能多的有联系的问题。诸如: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地面?地面的热量来自哪里?
对流层大气吸收地面热量的成分有哪些?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收支状况如何?
一天中对流层大气的温度何时达最高值?何时达最低值?为什么?
气温的水平分布有哪些特点?
这些问题是学生脑筋想出来的,不是这节课所要展开的教学内容。因此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讨论热烈,发言踊跃,效果较好。
比较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通过对地理事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对地理属性、地理特征加以对比,找出地理事象之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联系与关系等,从而产生疑问,发现问题。
例如,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启发学生与已学的知识进行比较,诸如对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气团与气旋,冬夏季风与冷暖气团,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等进行比较,学生就会从中找到疑点,提出问题,要求对地理知识有更新的理解。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在看来似乎十分简单没有问题的地方找出问题来,即帮助学生对自以为已经掌握的内容,变换角度,寻找不甚理解之处,提倡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良好学风。
例如黄赤交角如果变小,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将有何相应变化?学生可能认为热带范围会缩小,而寒带范围会扩大,理由是太阳直射的范围减小了,寒冷的范围必然扩大。这就暴露出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五带与黄赤交角之间的本质关系,需要进一步思考的似懂非懂之处。又如若地球改为自东向西运行,太阳日是否还长于恒星日?学生们众说不一,也暴露出某些学生一知半解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要通过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针对疑点,把握实质,弥补缺陷。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而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主动思维的火花塞,是积极学习的发动机。只要解决了学生敢于提问、想要提问、善于提问这三个环节,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独立发现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