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 鸣
对大多数城市居民来说,逛商场的第一目的是购物,还有就是给心情放个惬意的假。眼下又到年尾,大中城市商圈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热闹程度媲美传统节日。京城记者在一家著名商场里逛了一圈,发现有折扣的店里挤满了人群,其中二楼的一家女装店平时不打折,当天却打起了5 折,于是店里立即展现“女汉子”血拼的壮烈场面,售货员忙得声音都沙哑了。东西买了不少,可消费者的心情并不好:大家纷纷抱怨商场人挤人的购物环境搞得自己很压抑,也很难选择心仪的商品。因而有人建议,为了让消费者有更好的购物环境,那些客流量过多的门店不妨尝试使用“客流管制”措施让顾客分批进入店内,这样或许可减少场面混乱的现象,也可提供相对舒适的购物环境。还有,结账时要顾客自己回去找价格、买到残次品条形码扫不出商品身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现象,统统让消费者觉得不舒服,也许因此会让商场丢掉更多的“上帝”。
现在的消费者不好伺候,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在购买商品时不仅只在乎商品的价格,对购物环境的要求也非常高。一位“资深顾客”就曾明确提出:如货架高度、通道宽度等,最好能根据中国人身体数据进行分析设计;而室内的亮度、温度、通风标准则应完全按照标准执行;散布在角落的绿色植物则增加了卖场的自然气息。最重要的是,营业员应具备“专业导购”的能力,能对各种商品提供更加详细的介绍,提供更加合适的建议,提供更加广泛的选购空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商场超市都做不到这些,有的商场还会故意设置“迷宫”,让消费者多走冤枉路;有的售货员则一问三不知,好像他只是个看守货物的“保安人员”。
让消费者感到不舒服的,不止是上述硬件。前不久安徽省职能部门点名批评一些质量差的企业,但是一律隐去真名,而是代之以“某”,让人不明就里。读了这条“新闻”,让消费者很不舒服。平常老是说“消费者是上帝”,但往往只是一句口惠而实不至的口号。这些被投诉的企业,要么产品质量有问题,要么服务质量有问题,被投诉后理应主动亮明身份,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处理相关投诉,给消费者一个满意答复,让消费者由“不舒服”到舒服。然而还没见到企业的姿态,职能部门却先扯出“某”、“A”等遮羞布遮住其大名,掩盖其脸面。消费者不禁要问:且不说职能部门的作为实在差劲儿,当初这些企业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时,想到过消费者“不舒服”吗?提供劣质服务时,想到过消费者“不舒服”吗?事实上,一个“想消费者之所想,急消费者之所急”的企业从来不怕“亮丑”,而且是敢于“自揭家丑”。其目的就是用自己的“不舒服”换来消费者的“舒服”;只有那些时刻为自己利益着想的企业才会对“亮丑”有顾忌,并企图用消费者的“不舒服”换来自己的“舒服”。
业内人士坦言:商场超市离城市居民生活很近,但很多地方服务却没有及时跟上。国家相关部门出台过类似《超市购物环境标准》等规定,对超市服务要求得很详细,可有的超市连最基本的服务都没有做好。譬如一家超市购物车只能留在超市三楼,顾客只得自己拎着大包小包下楼;不少多层超市仅一层有收银台;偌大的店内,没有一张能让顾客休息的坐椅……别的先不说,眼下天气寒冷,媒体呼唤多年的商场“存衣处”问题到现在也没解决。大群顾客只好抱着厚厚的冬装,汗流浃背地在温暖赛夏的店里转悠,这和只穿着单衣的售货员形成鲜明对照。面对种种不如意,爱逛街的张小姐道出了大家的期盼:“希望商场超市今后能多替顾客着想,不仅在商品上满足顾客需求,服务上也应该更加人性化。”
毫无疑问,今后,这个“舒服度”将成为消费者的逛街指南。比如一位女士在邀请同伴逛街时会说:“咱们还是选一个让人舒服的商场吧,就是那家像家一样的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