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泰然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指的是在创建中国共产党、创立中国人民军队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担任党、政府和军队最高层次的职务,做出过杰出成就和得到人民公认的领袖集团。这个领导集体,由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邓小平、林彪组成,其中核心为毛泽东。笔者拟论述:陈云与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关系以及进入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原因和启示。
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有着特定的历史涵义,它主要由七大选出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和八大选出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构成。从遵义会议召开到毛泽东去世,第一代领导集体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陈云与这两个时期都有一定的关系。
从党的成立发展和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时间看,遵义会议地位特殊。“从1921年到1935年遵义会议,经过14年的时间,才结束了多次错误路线对全党的统治。”[1](P100—101)遵义会议召开之时,周恩来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委,毛泽东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军总司令,陈云是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党团书记,刘少奇是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任弼时虽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但他是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上述六人中,五人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只有刘少奇一人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无论是从党的方面、军队方面看,还是从政府方面、工会方面看,这六人都是举足轻重的。会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出席会议的博古、张闻天、周恩来、陈云和未出席会议的项英在1934年1月的六届五中全会上即被选为政治局常委——笔者注),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取消三人团即原来由博古、李德、周恩来三人组成的党中央关于军事指挥的决策机构,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定的负责者。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2]。可见,遵义会议对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初步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在遵义会议上,陈云是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
从遵义会议之后到党的七大之前,中央多次有召开七大的考虑。如1937年12月9日—1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七大筹委会,毛泽东任主席;增补陈绍禹、陈云、康生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但因战事和环境因素,七大一直到1945年才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负起了党的全面领导责任。“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张闻天虽然没有把总书记一职让掉,但在这次全会后却‘主动让贤’,将工作逐渐转移给毛泽东,并且把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地点也移到了杨家岭毛泽东的住处。此后,中央政治局会议虽仍由张闻天主持,但一切重大问题实际上都由毛泽东作出决断。”[3](P378)1943 年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并形成了以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为书记的新的中央书记处,毛泽东还担任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的主席。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也就是毛刘周朱和任弼时同志,弼时同志去世后,又加了陈云同志。到了党的八大,成立了由毛刘周朱陈邓六个人组成的常委会,后来又加了一个林彪。这个领导集体一直到‘文化大革命’。”[4](P309)在七大所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陈云位列第六(任弼时去世后,陈云排在第五位——笔者注)。七大选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之后的1945年8月,陈云、彭真增选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党的七大标志着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式形成,毛泽东是这个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党的七大上,陈云是中央领导集体的第六号人物。
由于解放战争及建国后的三大改造工作的繁重性,七大过了11年,八大才召开。期间,任弼时因病于1950年10月27日去世,此前的1950年6月,中央书记处决定陈云在任弼时休假期内参加书记处;任弼时去世后,陈云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增补为书记,第一代领导集体便由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陈云构成,直到1956年9月党的八大才选出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不过,这个领导集体的框架基本还是七大选出的,只是陈云代替了任弼时,外加了一个邓小平。陈云当选为副主席、邓小平当选为总书记均在毛泽东的考虑当中,毛泽东说:“上一次也谈过,中央准备设四位副主席,就是少奇同志,恩来同志,朱德同志,陈云同志。另外,还准备设一个书记处,书记处的名单还没有定,但总书记准备推举邓小平同志。”[1](P110)毛泽东对陈云、邓小平进中央领导集体还有过专门的评价:“至于陈云同志,他也无非是说不行、不顺。我看他这个人是个好人,他比较公道、能干,比较稳当,他看问题有眼光。我过去还有些不了解他,进北京以后这几年,我跟他共事,我更加了解他了。不要看他和平得很,但他看问题尖锐,能抓住要点。所以,我看陈云同志行。”[1](P112)对于邓小平,毛泽东说:“我看邓小平这个人比较公道,他跟我一样,不是没有缺点,但是比较公道。他比较有才干,比较能办事。你说他样样事情都办得好呀?不是,他跟我一样,有许多事情办错了,也有的话说错了;但比较起来,他会办事。”[1](P111—112)尽管“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2],国际地位和威望、党的队伍和影响都在不断升高与扩大。可见,党的八大充实了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党的八大上,陈云是中央领导集体的第五号人物。
第一代领导集体从1945年到1966年,功勋卓著,但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使得第一代领导集体进入了一个“动荡期”。这一方面说明国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另一方面也说明其成员变化异常之快。“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也召开了两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一次是1969年4月召开的九大,一次是1973年8月召开的十大。毛泽东尽管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但他已无法通过正常途径了解下情,这一时期的领导集体难以发挥其1966年前21年时的重大作用。“‘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2]由七大和八大选出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其成员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有着不同的境遇。“毛泽东同志的‘左’倾错误的个人领导实际上取代了党中央的集体领导,对毛泽东同志的个人崇拜被鼓吹到了狂热的程度。林彪、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主要利用所谓‘中央文革小组’的名义,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2]虽然第一代领导集体受到了来自“文化大革命”的严峻挑战,但是由于毛泽东始终处于领导集体的核心地位,因而这个领导集体一直维持到毛泽东的去世。“文化大革命”对第一代领导集体有直接的影响。在“文化大革命”时,陈云是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
从1930年担任临时中央成员起,到1950年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陈云都在中央最高领导层。陈云进入第一代领导集体是有很多原因的,主要体现在:在共产国际工作锻炼了各种能力;长期致力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在中央领导层中最懂经济工作;是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
1935年9月下旬,陈云到达莫斯科,随即出席青年共产国际(即少共国际——笔者注)第六次代表大会,在大会闭幕后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负责人王明、滕代远受到斯大林等苏共领导人的接见[5](P190—191)。10 月 9 日,他同出席共产国际七大和青年共产国际六大的11名中共代表一起,进入莫斯科列宁学校学习,并组成特别班。该班主要开设政治经济学课程,以及列宁主义问题、西方革命史、中国革命问题和中共党史等课程。陈云在这里,既学习专业课程,又学习英语。
在苏联,陈云除了学习有关干部教育课程之外,还做一些教务和教学工作。1936年2月11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为了进一步为中共培养干部,作出《关于为中国共产党培养干部的决议》,陈云被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指定为负责审查关于培养中共干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九人委员会成员,该委员会同时考虑各校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3月1日,陈云在共产国际专门为培养中国东北抗联干部而设立的莫斯科东方大学八分校兼任党的建设和工会建设的代理副教授。他的讲课,赢得了在该校学习的中国干部的好评。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过的韩光回忆道:“1936年,党派我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学习期间,经常听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史平(指陈云——笔者注)等领导人的报告。王明作报告,总要捧着马列书本,讲讲翻翻,翻翻讲讲,使听者不明白,最终也不知讲的是什么。而史平作报告从来不拿稿子,讲的都是我们想知道又不知道的国内政治形势。”[6]陈云的讲课,对在异国他乡的年轻共产党人是极大的鼓舞和教育。可以说,共产国际的学习和工作,使陈云丰富了知识面,拓宽了理论视野,提高了政策水平,锻炼了各种能力。这些学习和工作,为陈云后来从事干部组织工作积累了经验,也为他进入第一代领导集体打下了基础。
陈云在延安工作时期,就非常重视干部组织工作,曾多次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培养大批干部的问题。1937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陈云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组织部部长,这两个要职使得陈云能够直接抓干部培养和干部教育工作。在从事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期间,陈云发表了《论干部政策》、《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等文章。1938年12月7日,陈云出席中央书记处会议,汇报中组部干部训练班的情况。会议决定组织一个委员会,负责抗大、陕公、中组部干部训练班、中央党校全部学员的编组计划,由王稼祥任主任,陈云、李富春等人参加。这次会议还决定陈云担任中央党校校长。
担任中央党校校长后,陈云多次去中央党校讲课,如讲授《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党员》、《党的组织原则》、《组织工作与领导方式》等,同时还撰写党史党建文章,找中央党校学员谈话,为中央起草决定等。他的不少意见和建议都被中央采纳,成为干部教育和党校教育的政策性文件,如1942年4月4日向全党发出的《关于延安几种干部培养与使用的决定》,就是由陈云为中央组织部起草并被中央书记处会议通过的。1942年5月29日,陈云在中央党校作题为《关于干部政策与干部教育政策问题的答复》的讲话,这篇讲话在提出了挑选干部的标准后,对干部教育政策进行了阐述。他说:“关于干部教育政策,应重视在工作中教育的方法,采取工作教育、学校教育、在职学习等多种教育形式,使缺乏实际经验者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做局部工作者在全面工作中学习,并且部分地进行地方干部与军队干部的交换。在整个抗战阶段,干部工作可以以教育干部为中心。”[5](P355)三年中央党校校长,陈云做了大量的干部组织和党校教育工作;七年中央组织部长,陈云总是抓大事,像“调查研究、制定干部政策、重要干部的调配等大事他都亲自去抓”[7]。可以说,陈云在延安工作之际,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抓党的建设特别是抓干部教育和党校教育工作。
1944年3月,陈云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主持陕甘宁边区的财经工作,有效地执行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参加领导建立东北根据地的斗争及东北解放战争,为东北全境的解放和东北经济的恢复做出了突出贡献。建国后,陈云长期主持全国财经工作,毛泽东对他领导财经工作的才能曾经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平抑物价、统一财经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8](P62—63)。1956 年 9 月,陈云在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1957年,他提出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等主张。当国民经济遭到严重困难时,他受毛泽东委托调整过高的钢铁生产指标,又通过几种高价商品回笼货币等一系列措施,恢复了国民经济。1961年,他到上海青浦等地调查,建议对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政策。“文化大革命”时期,他提出要很好地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决策人,陈云在许多关键问题上提出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观点和主张。
陈云在中央领导层中最懂经济工作,这从毛泽东等人的评价中也可以看出。1959年6月24日,毛泽东在去长沙的火车上对王任重说: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陈云同志对经济工作是比较有研究的,让陈云同志来主管计划工作、财经工作比较好[9](P22—23)。1962 年1 月30 日,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别人比我懂,少奇同志比我懂,恩来同志比我懂,小平同志比我懂。陈云同志,特别是他,懂得较多。”[9](P105—106)同年 3 月 22 日,毛泽东在武汉接见由田家英率领的赴湖南韶山农村调查组全体人员,说自己对农村还不熟悉,工业就更不熟悉了,不如陈云同志[9](P117)。1980 年12 月25 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完全同意陈云同志的讲话。这个讲话在一系列问题上正确地总结了我国31年来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是我们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10](P354)江泽民评价陈云时指出:陈云同志对党、对人民的贡献是巨大的、多方面的。特别是他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和奠基所建立的功勋尤为卓著[11]。胡锦涛评价陈云时指出:陈云同志多次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2]。陈云精通经济工作,为他进入第一代领导集体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又巩固了他进入第一代领导集体后的地位。
陈云1905年6月13日生于江苏省青浦县章练塘镇(今上海市青浦县章练塘镇)一个贫苦农家。父亲陈梅堂,农民兼手工业者,母亲廖顺妹,2岁丧父、4岁丧母,由裁缝出身的舅父廖文光抚养,陈云曾改名廖陈云。1919年高小毕业后,因家贫无法升学,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后当店员。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8月任商务印书馆发行所罢工委员会(后为职工会)委员长,参加领导商务印书馆大罢工,并取得胜利。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作为劳工组织者从事共产党的活动。从1930年起,陈云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中央特科书记、临时中央成员。1932年担任临时中央常委、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中,在担负全军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任中央代表,后任军委纵队政委。遵义会议后,“他撰写了《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并到部队传达。这个提纲是在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关头留下的一份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13]。后由上海抵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报告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情况,撰写了最早宣传红军长征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并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1937年4月回到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5月赴新疆、甘肃交界的星星峡地区,援助接应红军西路军余部400多人进入迪化;11月回到延安后,任中组部部长。
以上情况表明,陈云乃是工人阶级出身,并且从事领导过工人运动,担任过工会领导,与工人、工会结下了不解之缘。195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我看陈云同志行。至于顺不顺,你们大家评论,他是工人阶级出身,不是说我们中央委员会里工人阶级成分少吗?我看不少,我们主席、副主席五个人里头就有一个。”[1](P112)从毛泽东这段话中不难看出,陈云是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这当然也是他进入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陈云进入第一代领导集体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很深的历史原因和个人因素。他成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这就是:任何时候都要坚定信念、坚持真理、忠于党和人民,重视调查研究、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依靠人民的力量、为人民群众“当差”,注重团结、维护大局、发挥集体作用。
陈云曾经指出:“只要有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条,坚持真理,改正错误,我们共产党就将无敌于天下。”[14](P187)他坚持真理的崇高品德经常得到毛泽东的好评。1959年4月,毛泽东在八届七中全会上说:他这个人是很勇敢的,犯错误勇敢,坚持真理也勇敢。在武昌,对是否发表1959年粮、棉、钢、煤指标的问题,正确的就是他一个人。今年1月,也是他正确。他的话很有一些同志抵触,我就赏识。我看他这个同志还是经验比较多一点。真理往往在一个人手里[9](P13)。毛泽东还经常说,陈云同志是中央常委,向党的主席讲意见,组织上没有错;陈云有组织观念,守纪律。这些话,都是对陈云坚持真理的肯定。1959年六、七月间,毛泽东在庐山同各协作区主任谈话,说“大跃进”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没有搞好综合平衡,并说:“过去陈云同志提过:先市场,后基建,先安排好市场,再安排基建。黄敬同志不赞成。现在看来,陈云同志的意见是对的。要把衣、食、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9](P23)1965年2月21日,毛泽东同周恩来等听取薄一波关于全国工业交通工作会议和工业交通政治工作会议的情况汇报,在谈到1959年钢铁指标问题时,毛泽东插话说:1959年1月,我找几个人谈话,当时陈云的主张是对的。陈云主张发表时要低一些,他说了个数,1700万吨。我表示同意,但是他误会了,认为我不同意他的意见。以后我让他讲话,他就检讨。回到北京,6月13日,降到1300万吨。这些教训都要牢牢记住,要经常向人们讲,永远不要忘记。你(指周恩来)到上海讲给他(指陈云)听,我同意他的意见[9](P133)。毛泽东的话表明,陈云理想信念坚定,勇于追求真理,忠于党和人民。
重视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观点。1961年1月,毛泽东又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陈云响应毛泽东的号召,于同年六、七月间到上海市青浦县小蒸公社进行调查研究,8月8日写出《青浦农村调查》,提出一些农村工作政策性的意见。
陈云特别重视调查研究,并认为通过调查研究能够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不要天天喊万岁,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弄清全面情况和事物的本质,不能看到一些现象就想当然、发议论、作结论,做决策要依据实际情况。1957年1月9日,陈云在中共商业部党组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曾指出:“重要的是要把实际看完全,把情况弄清楚,其次是决定政策,解决问题。难者在弄清情况,不在决定政策。只要弄清了情况,不难决定政策。”[14](P46)他多次强调:“我们做工作,要用90%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10%的时间决定政策。所有正确的政策,都是根据对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而来的。有的同志却反过来,天天忙于决定这个,决定那个,很少调查研究实际情况。这种工作方法必须改变。要看到,片面性总是来自忙于决定政策而不研究实际情况。”[14](P34)陈云一生都在学习、工作,都在调查研究,他不调查清楚就不表态。在“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说:“他的方法是调查研究,不调查清楚他就不讲话。这一次我说请他讲话,他说不讲。我说你哪一年讲?他说过半年可以讲。”[9](P106)1980年 4月 1日,邓小平在同胡耀邦等谈起历史决议起草问题时指出:“‘大跃进’,毛泽东同志头脑发热,我们不发热?刘少奇同志、周恩来同志和我都没有反对,陈云同志没有说话。”[10](P296)陈云没有说话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同他严谨的作风有关,同他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密不可分,他不调查研究清楚是不会随意表态的。
在各个历史时期,陈云都反复强调共产党要处处依靠群众。他常说,一个人有了成绩,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我们是党员,在党的领导下,适合老百姓的要求,做了一点事,如此而已,一点也不能骄傲。1956年11月,陈云在商业部扩大的部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是一直坚持群众路线的,在各项工作中都应该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14](P31)他还指出:共产党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商业部门要处理好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党及其政府要为群众“当差”。陈云曾告诫全党:我们要在老百姓面前,负起责任,如果不是这样做,便没有尽到责任。人们说中国共产党员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是否对人民尽了责任,可以考验谁是优秀子孙。他还认为,能否为人民尽职尽责,是检验共产党员是否合格的标志。东北刚刚解放的时候,陈云就及时地提出了执政党正确认识同群众关系的观点。他指出:“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大家,为大家‘当差’的,是遵循工人、农民和其他人民群众的意见办事的。”[15](P380)这样,人民才会感到政府能够给他们办事,是他们的好“公仆”。1951年4月,他在中共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不解决实际问题谈为人民服务,则是空话一句。”[16](P128)陈云把共产党执政比作给人民“当差”,是用通俗的语言指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说明了党和政府的任务职责,也诠释了党和政府及其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的涵义。
在确立毛泽东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的过程中,陈云非常注重团结,总是在维护这个领导集体及毛泽东的核心地位;在确立邓小平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过程中,陈云同样注重团结,处处维护这个领导集体及邓小平的核心地位。粉碎“四人帮”之后,陈云就曾支持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无论是1987年7月同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还是1989年5月在中顾委常委会上的讲话,陈云都明确指出当时中国第一位的领导人是邓小平,并要求老同志要坚决拥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1989年6月8日,陈云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起草的一份报告上批示:“倡导改革开放的,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17](P1803)陈云与邓小平配合默契,并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看法一致,他们通力合作、互相支持。一方面,陈云的许多重要主张得到了邓小平的赞同、肯定,并作为中央决议下发全国遵照执行;另一方面,陈云的有力支持,也使邓小平能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而且改革的思想能一以贯之。
对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陈云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提出了具体意见,其中的两条得到了邓小平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1981年3月26日,邓小平在同决议起草小组负责同志谈话时,转述了陈云的两条意见:第一条是专门加一篇话,第二条是中央提倡学习。陈云的第一条建议是增加回顾建国以前28年历史的段落,有了党的整个历史,毛泽东的贡献和毛泽东思想的贡献就会一目了然。陈云的第二条建议是要求全党同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学习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同时要学习历史特别是学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见,在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一问题上,陈云和邓小平的看法是一致的。《决议》正确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这里面凝聚着邓小平的智慧和心血,也凝聚着陈云的智慧和心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综上所述,从遵义会议召开到毛泽东去世,第一代领导集体作出了巨大贡献,既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又领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且取得了重大成就。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陈云也作出了贡献,他进入第一代领导集体既有众多的原因,也带来了众多的启示。
[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N].人民日报,1981-07-01.
[3]李涛.在总书记岗位上的张闻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室,2000.
[6]韩光.朴素唯实 一代风范[N].中国纪检监察报,1996-04-09.
[7]袁宝华.不尽的哀思[N].光明日报,1995-06-23.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下)[M].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室,2003.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室,2000.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江泽民.在《陈云文选》1至3卷、《陈云》画册出版发行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9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5-06-14.
[12]胡锦涛.在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14.
[13]陈云同志伟大光辉的一生[N].人民日报,1995-04-17.
[14]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陈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传(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