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地震应急信息处置研究现状简述*

2013-03-26 08:18
地震科学进展 2013年12期
关键词:灾情灾害应急

张 吕 徐 昕

(云南省防震减灾信息中心,昆明650224)

破坏性地震应急信息处置研究现状简述*

张 吕 徐 昕

(云南省防震减灾信息中心,昆明650224)

结合地震应急实例,分析了对破坏性地震应急信息处置的认识,并对国内外有关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

破坏性地震;应急信息处置;研究现状;展望

引言

面对突如其来的破坏性地震,震后应急救援显得尤为重要,而震后产出的各种信息又是这重中之重。破坏性地震尤其是强震一般会造成电力、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损坏,使信息来源和传播受限,及时获取和高效处置震情、灾情、应急救援处置等信息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能为抗震救灾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大量地震应急实践证明,只有迅速获取人员伤亡、道路桥梁及水库损毁情况、救援和医疗力量配置等信息,才能高效调度各种抢险救灾力量,及时救治伤员,妥善安置灾民,有序应对并实施救援。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围绕震后灾情、应急救援等信息的获取、传送和发布,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探索,在实践技术和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由于震后各种应急信息处置的复杂性,这当中涉及应急管理和技术应用等方面,所以,就此开展的相关研究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1 概念界定

根据国家标准(GB/T 18207.1-2008)《防震减灾术语》中定义:“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的地震。通过参考国内专家如曹彦波等[1]、白仙富等[2]等对地震应急现场信息的定义,本文所讨论的“破坏性地震应急信息”是指从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刻起至应急救援工作基本结束这一应急期间产生的震情、灾情和应急救援等各种信息,期限一般为10天左右[3]。其中,震情信息包括地震三要素、地震破裂过程、历史震情等。灾情信息包括人员伤亡、受灾范围、房屋破坏、生命线工程毁坏等。应急救援信息包括救援力量配置、救灾物资分发、伤员救治、灾民安置等响应及处置效益信息。

突发事件信息处置是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应急管理过程中收集、报告、传递、分享有关突发事件信息的活动。它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其可分为3类:信息的上报、交流和通报[4]。

结合上述界定,破坏性地震作为一种突发公共事件,其应急信息处置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专业机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地震应急救援中,对应急信息进行收集、传送、共享及发布的活动。

2 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1)信息获取方面。国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震后应急信息获取技术研究,如日本学者Satoshi Iwai等提出使用移动GIS/GPS,并与便携式计算机结合,进行灾后资料信息收集及灾评。日本Keio大学的Kenichi Ishibashi等研究提出利用GPS和“个人手机系统”电话,精确而连续地收集人类活动资料,评估灾民数量。

意大利帕维亚大学F.Casciati和F.Giorgi研究提出基于多来源数据存取和集成、地理信息系统、影像处理技术的快速评估系统,为决策者提供震前和震后的卫星影像比较[5]。意大利获取地震灾区信息主要有3种方式,即烈度速报、高分辨卫星、社会报灾,其次是协调通过国防部设在民防部指挥中心的分中心技术系统,调用灾害现场高分辨率、覆盖广的卫星影像,进行灾情分析,给出灾害动态评估结果[6]。

法国Anthony Lomax提出引入一种大地震破裂终止位置的快速评估方法,提供破裂程度和大小估计[7]。韩国则制定了一项快速、有效的震后反应计划,由一个加速度计网、实时观测网、地震损失方案数据库和反应方案数据库构成[7]。

(2)信息传送方面。研究文献指出,日本建立纵横交错的信息管理机构,改革部门层层传送信息的刻板机制,具有发达先进的信息传输渠道及技术系统,发展互联网灾情传送渠道,有着世界著名的菲尼克斯灾害管理系统。日本普及了同报无线系统,向居民传达信息,日本的3 300个行政自治体中半数以上已经普及了这种装置,在许多自治体中都使用这一系统告知预警和避难措施信息[8]。日本阪神地震后,建立了全国性的灾害情报网络,构建灾害信息传输、评估、整合及社会化机制[9]。加拿大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向公众提供真实灾情。如安大略省紧急情况管理署专门设立了联合信息中心,负责向媒体、公众发布相关灾害信息,保证公众及时、不间断地获得灾害的各种信息[10]。

(3)信息发布方面。研究文献指出,日本重视媒介作用,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全力发布传播大量的受灾信息。日本唯一的公共广播电视台NHK电视直播报道灾情,在历次地震应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1]。日本加强与媒体等合作,红十字会、媒体和电讯公司参与“中央防灾会议”,学界和业界努力探讨在灾害前建构融合报纸、广播电视、通讯、行政、生活基础设施功能的综合人身安全信息确认系统、生活类信息系统,以在遇到不测时可更有效地传播信息[12]。姚国章指出,日本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杜绝灾害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缺损,而NHK电视直升机灾害信息系统建设就是这种探索的成功例子[13]。

(4)讨论。日本、意大利等国家,经过不断的总结探索,地震应急信息处置得到了长远发展,这些国家十分重视地震应急信息的组织管理,完善相应的信息联动机制,注重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加强地震灾害信息收集、传播、共享和处置技术研究,全方位提升应急信息处置能力,通过相关应对措施,确保在震后最短时间内获取信息并传送,同时发挥媒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对信息的传播导向作用,实现信息共享及互联互通,并在多次地震应急实践中得到检验,这些经验值得我国在研究和制定相应对策中借鉴。

2.2 国内研究现状

(1)信息获取方面。在震情方面,从1966年邢台地震后,我国开始大规模进行地震监测预报科学研究和探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地震监测水平有了长足发展,能快速准确测定出地震信息。在灾情信息方面,我国很多专家、学者更多是从技术应用角度,对灾情获取、收集作相关研究,比如探索利用遥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取各种灾情。邵芸等利用多源多时相高分辨率雷达遥感数据,对汶川地震灾区各城镇和次生灾害进行了快速、系统、连续的监测[14]。高惠瑛等提出基于WEBGIS的地震灾情快速评估系统,对人员伤亡、房屋破坏等进行评价[14]。胡堃对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的组成和灾情监测流程技术进行研究[15]。张继贤等结合汶川地震应急工作实践,探讨研究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在地震灾情信息监测与评估中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可实现灾情监测信息的综合管理、可视化查询和统计分析[16]。徐敬海等研究了一种基于GIS和GSM的震后灾情快速上报与判定方法,实现了灾情短信的群发与群收[17]。陈琳等提出了基于手机自动定位的地震灾情速报系统,并通过地震事件实例展示了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18]。丁国章等提出利用Arc GIS Mobile技术,基于PDA设计和开发了移动地震灾情速报系统,实现灾情信息编辑、区域绘制、速报员GPS定位、同步等功能[19]。

另外,也有一些学者开展了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方面的研究,如尹章才研究指出以手机定位、Internet、PPGIS等技术支撑,以手机短信、Web问卷等通讯方式为手段,提出基于公众参与的PPGIS社会化震害信息实时获取模型[20]。马霁等提出将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图形图像处理相结合,形象化地描述灾区的受灾状况和程度[21]。

(2)信息传送方面。信息传送是震后应急信息处置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在多次地震实践中,注重部门间的沟通及协作,利用各种有效的传送渠道,及时报送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抢险救援等各种信息,确保信息的有效沟通。但是,我国学者就建立相关工作机制的综合研究还很少,特别是对构建传送机制、搭建部门间协作平台、强化媒体合作等方面研究并不很多,更多的是从技术实现角度进行研究,如庾露等提出基于Web服务的地震灾情数据共享模式[22]。李永强等结合云南地震现场应急特点,提出了不同条件和需求下的三类通讯技术方案[23]。朱丹等研究阐述了T—GIS在地震灾情信息获取与发布工作中的应用,在基态修正时空数据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短信的时空地震灾情收集与管理模型,采用ArcGIS二次开发技术实现了灾情信息的时空检索与查询功能[24]。郑黎辉等提出基于智能手机的地震灾情快速上报系统,主要依托3G移动通讯、智能手机、GPS、GIS等技术成果,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由“三网一员”专业人员快速收集、上报地震灾情,再由地震部门对收集到的灾情信息进行汇总管理、三维显示与统计分析[25]。孙路强等提出整合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开发出一套基于MySQL数据库的单一设备短信息发送软件,能够准确、快速地将地震应急信息发送到每一位应急人员手中,提高了地震应急多部门的协调能力[26]。相关的研究还有陈丹琪等《震后灾情速报中信息获取传输解决方案》[27]、帅向华等《基于地震现场离散点灾情报告的灾害空间分析模拟研究》[28]。

(3)信息发布方面。经过历次地震应急实践,我国许多专家学者越来越关注震情、灾情和应急救援信息的发布工作,并从媒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信息发布角度作相关研究。帅向华等提出一种新的信息发布模式,实现将地震应急信息面向智能手持终端发布和浏览。该系统采用智能PUSH技术、SMS技术实现信息的发布,采用GPRS实现信息的传输[29]。沈正赋等通过分析中央电视台对汶川地震信息的报道,提出地震信息公开有利于稳定社会和民心,增强政府威信[30]。张庆娜指出要全方位进行信息披露,借助媒体力量,利用政府网站、手机短信等方式传播各种信息,形成良好互动的应急传播机制[31]。张多奇等结合“非典”及汶川地震实例,指出畅通的信息传播路径对于激励斗志能起到巨大作用。政府应与媒介配合,架设一条“政府—媒体—公众”的信息传播路径[32]。邱海江提出天地图作为一种集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和空间拓扑信息于一体的存储和处理空间信息的高新技术,服务于地震灾情的信息发布。它采用加载中国行政区划图数据、地理信息位置,根据现场资料建立三维模型,展现地震灾区灾前、灾后信息变化,对我国地震信息发布及抗震救灾具有重要意义[33]。

(4)讨论。近几年来,通过汶川、玉树、彝良等地震在内的多次破坏性地震抗震救灾实践,“破坏性地震应急信息”这一概念从最初的认识到分类,再到研究及实践,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内专家学者从不同理论及专业技术视角,对震情、灾情、应急救援信息处置及服务于指挥救援决策进行了研究探索,特别是在汶川地震后,一些学者从政府信息公开、新闻传播学角度,对地震灾害信息沟通、政府与媒体合作等方面作了探究。目前,国内学者大多是从技术角度对灾情获取、传送等进行研究,有一些学者则从新闻传播视角,对媒体参与政府信息发布进行了分析探讨。但从管理学特别是从公共管理、突发事件管理中信息沟通机制研究角度,对地震应急信息处置中部门间的协作、信息的报送及共享发布等综合性研究却不多见。

3 趋势展望

地震应急信息的有效处置对于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稳定灾区群众情绪,维护社会稳定,赢得抢险救灾宝贵时间,充分利用生命营救黄金72小时,科学调动救援力量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和探索破坏性地震应急信息处置中的若干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及实践,不断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提高应急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破坏性地震应急是一个较为复杂紧张的过程,而其中的信息处置又是贯穿始终的关键内容,不仅涉及紧急状态下对不同对象的人和事的组织管理,还涉及多种相关专业技术的运用。汶川、玉树、芦山等地震实践启示,在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中断条件下,如何获取各种信息将变得十分复杂困难,仅靠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公民社会的成长及现代信息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地震应急信息的处置将会引起人们更加广泛的关注。因此,笔者认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破坏性地震应急信息处置研究,特别是运用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先进的方法手段来加以探索,即从完善法制、体制和机制角度出发来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并用理论研究成果来解决信息处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将是一个较新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性课题。

(作者电子信箱,张吕:zhang0871129@126.com)

[1]曹彦波,李永强,胡秀玉,等.地震现场灾情信息编码研究.地震研究,2010,33(3):344-348

[2]白仙富,李永强,陈建华,等.地震应急现场信息分类初步研究.地震研究,2010,33(1):111-118

[3]高建国.地震应急期的分期.灾害学,2004(1):11-15

[4]王宏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3-64

[5]李永强,王景来.世界地震应急精选.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

[6]李永强,聂高众,姜立新,等.意大利地震紧急事务处置与应急响应系统简介.国际地震动态,2006(10):33-38

[7]王洪珍,崔秋文.国际防震减灾战略概览.中国地震局,2005:239

[8]孙庚.日本灾害信息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国际新闻界,2010(1):111-116

[9]李俊,聂应德.日本灾害信息系统及其运作:经验与启示.东南亚纵横,2009(2):101-104

[10]http:∥www.tranbbs.com/news/Policies/news_24932_2.shtml,2012

[11]http:∥news.163.com/special/reviews/helpjapan02.html,2012

[12]高惠瑛,刘明琼,蔡宗文,等.基于WEBGIS的地震灾情快速评估系统研究.灾害学,2010,25(B10):314-316,324

[13]姚国章.NHK电视直升机灾害信息系统建设及启示.信息化建设,2008(9):43-45

[14]邵芸,宫华泽,王世昂,等.多源雷达遥感数据汶川地震灾情应急监测与评价.遥感学报,2008(6):865-870

[15]胡堃.基于无人机遥感平台的震后灾情监测系统.科协论坛,2009(1):100-101

[16]张继贤,刘正军,刘纪平.汶川大地震灾情综合地理信息遥感监测与信息服务系统.遥感学报,2008(6):871-876

[17]徐敬海,杨燕,邓民宪,等.基于GIS的地震灾情速报与快速判定.自然灾害学报,2010,19(4):141-146

[18]陈琳,朱耿青,林岩钊,等.基于手机短信自动定位的地震灾情速报系统.华南地震,2012,30(4):113-118

[19]丁国章,徐敬海,张云鹏.利用ArcGIS Mobile的地震灾情速报系统设计与实现.测绘科学,2012,37(5):167-169,186

[20]尹章才,章光,李井冈,等.基于PPGIS的社会化震害信息获取模型研究.灾害学,2008,23(3):135-139

[21]马霁,陈化然,何宇飞,等.地震三维灾情影像图生成技术系统研究.国际地震动态,2010(1):25-30

[22]庾露,王建军,付继华,等.Web服务在地震灾情数据共享业务中的应用.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0,30(2):296-299

[23]李永强,曹刻,赵恒,等.云南地震应急卫星通讯技术的系统集成与应用.地震研究,2007,30(1):93-98

[24]朱丹,徐敬海.基于短信的时空地震灾情收集与管理.测绘科学,2011,36(6):172-174,166

[25]郑黎辉,黄声明,林岩钊.基于智能手机的地震灾情快速上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国际地震动态,2012(6):164

[26]孙路强,李刚,栗连弟,等.地震应急信息发送端软件的设计与实现.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1,13(3):61-65

[27]陈丹琪,白灵,杨颖,等.震后灾情速报中信息获取传输解决方案.传感器与微系统,2009,28(7):53-55,70

[28]帅向华,侯建盛,刘钦.基于地震现场离散点灾情报告的灾害空间分析模拟研究.地震地质,2009,31(2):321-333

[29]帅向华,姜立新,侯建盛.面向智能终端的地震应急信息移动发布研究.测绘通报,2010(9):48-50

[30]沈正赋,肖旭.从信息公开角度看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与效果以中央电视台报道为例.声屏世界,2008(7):10-13

[31]张庆娜.从5·12汶川大地震看政府信息公开.新闻知识,2008(6),3-5

[32]张多奇,张渤.地震灾难中的信息传播路径及策略分析.新闻知识,2008(9):33-34

[33]邱海江.天地图在地震信息发布中的应用.微型机与应用,2012,31(21):71-72

The research situation about emergency information disposal on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Zhang Lü,Xu Xin
(Yunnan Provincial Information Center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Kunming 650224,China)

Based on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cases,viewpoint on the disposal of destructive earthquake emergency information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The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is field is summarized.

destructive earthquake;disposal of emergency information;research situation;prospect

P315.9;

A;

10.3969/j.issn.0235-4975.2013.12.004

2013-08-09;

2013-10-16。

猜你喜欢
灾情灾害应急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2022年6月全球灾情
2021年12月全球灾情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灾情再显城市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