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珊珊
(西安文理学院艺术学院,西安 710065)
七夕节可以说在中国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节日,也有很深的文化背景。当西方的情人节风靡世界的时候,人们便对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进行了回顾。人们开始解读关于七夕节的文化背景,想到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所以,人们把自己传统的七夕节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而在此过程中,大众传媒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的发掘、二次包装、然后再进行传播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说到七夕节,就不得不说这个节日的文化背景,它是一个关于“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每年的七夕节来临之时,大街小巷人来车往,非常热闹。古人也留下了许多描写七夕节的诗词歌赋,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对于七夕节的重视程度,以及当时的热闹景象。
而当时间来到当代,在社会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这样古老而传统的节日已经快要消失,被大多数人所遗忘。而造成目前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从本质上看可以认为是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结果,还有就是民俗自身的演变以及民俗文化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文化断层,这一系列的因素都造成了七夕节当前的窘境。
一个新节日的诞生,必然有两种结果。在节日的具体内容上,会发生一些变化,要与时下的潮流遥相呼应,或者是节日的本身要拥有时代的特征以及迎合大众口味的形式,这样才能经久不衰。而另一方面则是变成消失殆尽,这种节日的特点是节日自身可以变化的空间很小,兼容的文化内涵也比较狭隘,亦或是在时代感上不够强烈,缺乏划时代的意义。
随着西方的情人节以及一些大众文化的风靡,让一些本来崇尚传统文化并且热衷于复兴传统文化的人,想办法在自己的节日中找到可以和西方节日相抗衡的节日,而七夕节有关爱情的文化背景变成了最佳的选择。在西方文化的引领之下,也在复兴我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加之大众传媒起到了渲染的作用,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一夜之间成为了风靡中国的“中国情人节”,也使的国人倍加推崇。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对于传统的节日以及节日文化都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另一方面,在大众传媒的时代,传统的节日以及节日文化都处在媒介的环境当中,传媒也正极大的影响着社会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时代对于文化的传播是随时随地的,而且大众传媒不断的由形式到内容进行着渗透以及解构着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并且构建出一种全新的社会文化的结构、风格以及模式。以下是大众传媒的三种具体形式:
对节日生活的描述主要是以新闻报道的方式表达和记录下各种节日以及节日的生活现象,给受众传播和节日息息相关的一些社会背景知识以及生活的阅历。
社会转型的阶段,每天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西方文化的介入和冲击,使得我国的传统节日越来越淡化,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于本国的一些古老而传统的优秀文化日渐的陌生。媒体对于古老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演变的过程,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还有节日的活动形式等进行报道和讲解,不但能够让更多的民众对本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更加的熟知和了解,也能勾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且增强民众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对节日的生活以及变迁进行思考和解读,实际上是一种评论性质的叙述过程。一方面是客观的展现了民族在节日中的生活以及文化的形式,另一方面也通过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对传统节日的意义进行全新的解读和审视,同时反映出了时代的进步。
在当前信息化以及多元化的时代,解构并且重新构建节日生活是大众传媒对于传统民俗生活进行能动的操作与创造,成了重新塑造全新民俗生活和文化的动力和工具,这样的创造与传统的民俗生活有很明显的不同之处。具体的表现为过节的具体方式以及节日的文化内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政权想要跟好的守护和巩固已有的统治秩序,肯定不会放弃对于意识形态这块阵地的话语权。而要想巩固意识形态的阵地,通常是透过大众传媒的力量来实现。大众传媒也基本上主导着社会的主流文化。
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展现本国意识形态以及执政主张的社会文化,是一个国家在精神世界的支柱。在社会的文化构成当中,节日的文化应该属于民间的文化,具有自足性和自发性的特征,它也直接的反映出了广大民众平常的生活以及亲身的体验,也是生活中经验的积累和提炼,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渊源。节日的文化虽然算不上是主流文化,但和社会的主流文化却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因为节日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和社会主流文化存在公共的区域,而且主流文化的宣传还需要节日文化来进一步推动,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大众传媒无疑起到了连接两者的桥梁作用。
节日广告实际上就是在节日期间,某些商家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通过大众传统的方式,针对具体节日所独有的民俗然后发布具有针对性的商业广告。在此过程中,商业广告如果能利用民众在特殊的节日气氛中的消费心理,就能够打动更多的民众进行消费,而得到的回报也必将是可观的。
商业广告已经被广泛的用于传播的领域,而商业广告在文化的宣传上也有着特有的优势。商业广告之中都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形态。而节日的民俗在运行的轨迹上基本上也是如此,通过广告的传播,使大量传统文化的元素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在我们塑造社会生活以及文化过程中,传媒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从这一点来说,传媒能够不断的演变和催生出许多新的民俗,这也体现了传媒可以参与到文化的自身创造以及能动的对民俗的生活加以操作和积极的创造。应该说,大众传媒是一个能够增强民俗文化传播活力的重要因素,并且成为了新民俗精神产生的源泉。
在市场经济的体系下,媒体之间的竞争可谓相当的激烈,这就使得媒体当中会出现一些低俗和不良的现象,媒体的欣赏品味出现下降。传统节日的民俗是历史的传承,是岁月变迁的精神遗产,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的积淀,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既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的具体表现,也是一个民族整体文化水平的体现。所以,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不但能够丰富大众传媒的内容,更能提高大众传媒的欣赏品味。
在整个传播学领域,传播的效果通常被认为是传播者传播意图以及目的最终实现的程度。就大众的传媒来说,可以说成是大众传播给人的思想行为带来了多少的影响。而传播的最终效果则是传播行为最根本的目的。传播的效果能不能实现最重要还是体现在大众的身上,也就是受众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变化。
七夕节作为中国的情人节,事实上遭遇了西方情人节的巨大冲击,西方的情人节已经先入为主,并且已经成为主流,这就使七夕节在文化的交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在这样强弱态势的对比中,弱势一方往往在文化的对话当中要接受对方的基本理念以及生活方式和制度安排等。
“中国情人节”的出现,好像是传统文化抵抗西方文化的一种入侵,然而,却又落到了附属的境地。不过,我们也应当意识到,这样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抵制,还有对民族传统文化生存空间的担忧,也是值得我们肯定的,这是极其可贵的。
一个民族的文化,它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传播是不可分割的,特别是在大众传媒的时代。将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的大众传媒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其以七夕作为代表的民族传统节日,若想重新的出现在民众的视野中,充分利用好大众传媒将是一条必经之路。
[1]肖琴.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船山学刊,2009(1).
[2]赵红,杨昭.构建和谐社会须弘扬传统节日文化[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
[3]李占乐.中国大众传媒参与政策过程的积极效果论断[J].新闻界,2012(7).
[4]王玉如,赵继伦.大众传媒对社会精神生活的影响与建构[J].理论学刊,2012(8).
[5]张晶.大众传媒在国家美育工程中的社会担当[J].现代传播,2010(7).
[6]李欣.比较视野中的中西传统节日文化[J].中州学刊,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