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振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技能大赛越来越受到各院校的重视。从教育部、地方政府到各高校,都希望将技能大赛作为一个提高广大学生动手能力、带动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平台。但是,当前很多院校在选手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现存的选手培养方式上存在一些共同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针对性的提出基于专业社团、网络论坛、专业实训室、校内技能大赛为一体的新型技能大赛选手培养模式。
虽然各高校在技能大赛选手培养方面有着各自的方法和优缺点,笔者通过长期广泛调研和个人工作体会,总结出大部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技能大赛选手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同问题,总结如下:
1.参与学生较少。职业技能大赛的目的是通过技能大赛的平台使得尽可能多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但是,每次能参加比赛的同学往往就2~3名。在选拔和训练过程中,学校一方面希望更多的选手参加,一方面受师资和实训条件的限制,通常能参与培训的学生并不多。
2.选拔仓促,不能充分了解学生。很多学校在学生的选拔方面没有形成一个长期机制,通常在开始报名时才开始选拔选手,往往通过学习成绩,任课教师、辅导员推荐,偶然发现等方式。在整个选拔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没有充分的了解,对学生的特长和能力把握不足。因此很难进行针对性训练。
3.技能大赛与常规课程存在冲突和矛盾。因为技能大赛培训过程通常时间很紧张,有大量的常规技能和专业技能要进行训练,因此导致很多选手日常课程无法参加(有的院校甚至长期放弃常规课程来全力集中进行比赛训练)。不仅造成了职业技能大赛和常规课程的矛盾,还对选手的期末考试带来了严重影响。
4.新老选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优良传统得不到传承。通常一届学生参加完比赛后就即将毕业,等下一届比赛时,选手又得重新选拔、训练。上一届选手的良好传统得不到传承,经验、教训也得不到充分分享。
5.选手获得信息、知识来源较窄且主观能动性不强。现在很多院校的技能大赛选手培训上还是以指导教师为主,以某项大赛的比赛内容为纲。这就造成选手在培训的过程中知识来源主要依靠指导教师,且训练项目过分具有针对性,导致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知识面不够全面,不能形成体系。
针对上述存在的种种问题,结合长期广泛的调研和校内实践,以机电类专业为例,提出一种结合专业实训室、学校专业社团、网络论坛和校内技能大赛为一体的新型职业技能大赛选手培养模式。
1.通过学院专业社团训练基本技能、引领兴趣方向。
大部分院校都设有与专业相关的学生社团或协会,如机电类的机控协会,计算机类的计算机协会等。通过专业社团可开展基本技能训练、实践项目实战等,可以尽早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不是等上专业课的时候才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如在电子安装方面,一开始就可以训练学生的焊接安装能力,而不是等上电子技术课程时才进行训练。通过举行不同的项目训练,发现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特长。如机电类可分别开展与工业控制、嵌入式系统、电子安装、软件编程、CAD等不同方向的项目训练,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兴趣和特长。
2.通过网络论坛建立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平台。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个主动的求学和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主要被动的由指导教师灌输。现在网络上有很多专业的论坛,电子工程师论坛,单片机论坛等。这部分论坛专业性很强,里面资料很多,平时讨论活跃。学校可以学习或模仿这些专业论坛建立自身的网络论坛,可以将相关的资源进行共享。让学生学会在网络上寻找资源并与同学共享,学会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网络论坛可以让以前参加过比赛的同学一同分享经验和教训,提出比赛的意见和建议。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论坛的建立与管理,学习与论坛建设、管理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3.通过专业实训室进行强化训练和有针对性指导。
通过上述社团和网络论坛,可以初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可以引领学生的专业兴趣,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讨论问题、相互交流等能力。但是针对具体的某项比赛,还必须要有专门的针对性训练和指导。专业实训室通常实训设备齐全,通过对社团成员的观察,选拔出部分优秀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强化训练,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更加系统的、深入的训练,另一方面发现并弥补每个选手的不足之处。还可以通过训练将学生进行初步分组,为下一步的校级技能大赛做准备。
4.通过校内技能大赛进行选拔和热身。
对每次技能大赛的选手来说,较量的不仅是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同时考验选手的经验、心理素质、临场发挥和应变等,这方面的能力往往是初次参加比赛的选手所不具备的。因此通过校内技能大赛进行选拔和热身具有以下作用:
(1)通过模拟省部级、国家级技能大赛,增加选手比赛经验。
(2)通过实战提高选手临场应变能力,提升选手心理素质。
(3)最终能参加省部级或国家级的选手很少,通过校级比赛,使尽可能多的选手能获得比赛机会,锻炼自身能力。
(4)通过实际技能大赛,可以让指导教师选拔出最好的参赛选手。
依据上述一体化选手培养模式框架,便可以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虽然各院校的自身情况不同以及各省市、各级技能大赛的时间安排不同,制定的方案会有差异,但是根据当前技能大赛的特点,有很多地方是共同的,下面阐述在一体化选手培养模式方面应该共同关注的一些地方:
1.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各环节(专业社团、网络论坛、专业实训室和校内技能大赛)为一有机整体,应由学院或系部统筹管理,制定统一的培养计划和方案,而不是将很多院校现有的资源简单组合。各环节之间要做到相互支撑,无缝对接。
2.根据技能大赛的要求,制定专业社团的培养计划和项目方案。每年不同类别举行的技能大赛项目很多,如省级、部级、国家级、行业协会等。机电类可参加的项目很多,如电气控制、自动线安装与调试、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等。参赛院校要系统的分析这些项目中所包含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与技能,总结归类,找出共同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平台和不同的专业方向,据此对专业社团的活动安排进行统筹规划,所包含的活动项目应包含基础技能的训练和不同方向的专业技能训练。
3.网络论坛的建设要结合院校自身情况,不能将现有网络论坛照搬照抄。知识点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上要适中,要适合本校学生的水平,不能脱离实际。网络论坛的建设和管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由指导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承担主要工作,一方面锻炼学生的网络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4.专业实训室要承接专业社团的后续培养工作,如果说专业社团在专业技能培养中承担基础性的专业训练和专业兴趣的引领,那么专业实训室就要承担具体的、深入的专业技能的训练,还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对应的训练计划。
5.校内技能大赛的开展主要应分两类,一是省部级、国家级技能大赛的赛前模拟比赛。二是专业基本技能大赛。
6.成立指导教师团队。上述培养模式由1或2名指导教师肯定是无法完成的。应当由学院或系部成立一个指导教师团队,围绕上述培养模式,承担不同的任务。而且相互之间要沟通和配合,不能各自为阵。
7.虽然每年的技能大赛项目或时间会有变化,但是每个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相对固定的,所以一定要形成长效机制,将培养计划纳入日常的教学计划中去,这样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通过对新型技能大赛培养方式的探讨和作者在本校的试验,新型培养模式可解决前面提出的一些矛盾,具有以下效果:
1.通过一体化的培养,可以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到技能大赛或者前期社团的项目训练中来,虽然最终能参加省部级或国家级选手不多,但是可以让较多的同学参加到校级技能大赛或专业社团的项目训练中,提升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从专业社团的早期训练,到最终校级技能大赛的选拔。可以尽早的发现有兴趣、有能力、有特长、学习努力的学生,形成长效机制,避免临时选拔时的仓促和随意。
3.通过尽早的训练,使得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较扎实,这样进行强化训练和突击训练的实际可以大大缩短,这样就能尽可能的减少与常规课程的冲突。
4.通过网络论坛可是有效的增加指导教师、同学之间和以前技能大赛选手间的沟通和资源共享,可以培养学生的资料查找、问题讨论能力和相互沟通能力。同时也使得以前选手的经验、教学得到分享,优良传统得到传承。
本文通过对现在很多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调研和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发现并总结其中的一些共同问题,并提出一种新的结合专业社团、网络论坛、专业实训室和校内技能大赛为一体的新型选手培养模式,使得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和享用技能大赛平台,切实提高广大同学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本文以机电类为例进行阐述,但本培养模式适合大部分工科专业,故亦可供其他专业的师生参考和借鉴。
[1] 杜守良.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1年9月第3期,29~31页。
[2] 陈炳和.学生技能大赛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研究[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1~4页。
[3] 杜洪香. 充分发挥技能大赛的引领作用全面提升育人水平[J]. 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1年6月第2期,33~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