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自动拉平着陆系统设计及仿真

2013-03-24 13:04曲东才冯玉光程继红任建存
海军航空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轨迹耦合速率

曲东才,冯玉光,程继红,任建存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a.控制工程系;b.兵器科学与技术系;c.科研部,山东烟台264001)

由于飞机在进场着陆时的速率一般不低于失速速率的1.3 倍,这将导致其垂直下降速率h˙较大(约-3.5~-4.5 m/s,达不到飞机安全接地所要求的接地瞬间垂直速率h˙=-0.5~-0.6 m/s 的要求[1-3]。因此,要求飞机在下滑时,逐渐减小其航迹倾斜角θ,沿曲线轨迹拉起,使飞行速度向量尽可能与地面平行——拉平。飞机的着陆过程一般包括定高、下滑、拉平、漂落及滑跑等几个阶段,其中定高、下滑、拉平及滑跑是必要的,其拉平终了的飞行速度即为着陆的接地速度。为简化自动着陆时的控制步骤,一般将保持、漂落阶段省略。可见,飞机自动拉平着陆系统是其在自动着陆时的一种重要飞行控制系统,其控制性能的优劣将对飞机自动着陆的品质产生重要影响。

1 拉平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飞机进场着陆的最后阶段,应使机头抬起,减小垂直下降速率,使飞机由下滑过渡至拉平,进而按允许的下降速度着地,按预先设计的轨迹实现自动拉平。其原理图如图1所示[1-2]。

图1 拉平系统原理图

图1 中,hg为飞机理想参考高度;h为飞机实际高度;Δh为高度误差;H˙jid为允许的垂直下降速率范围;H˙g为理想参考垂直下降速率;H˙s为垂直下降速率误差信号。简要工作原理:首先,由机载测距装置进行测距l,按预定拉平轨迹应遵循的拉平规律实时计算飞机当前的理想高度hg,并形成实时拉平高度指令信号,同时由机载无线电高度表测出飞机当前实际高度h;然后,将h信号反馈到输入端与hg进行比较。如果h=hg,则表示飞机在预定的拉平轨迹上飞行,反之,则表示飞机偏离了预定的拉平轨迹,其高度误差Δh经拉平耦合器形成角位移指令信号Δϑg,送入俯仰角位移控制系统产生Δθ,迫使飞机按预定的拉平轨迹飞行。

目前,设计高精度机载无线电测距装置存在很多困难,且效费比较低。为避免测距的实际困难,可通过飞机按预定拉平轨迹飞行时给出的理想H˙g信号作为指令信号,并使飞机当前的实时h˙信号跟踪H˙g信号。通过这样处理,同样能够实现飞机按预定拉平轨迹飞行,飞机整个拉平过程可看作飞机垂直下降速率h˙不断地跟踪指令信号H˙g的过程。

2 拉平轨迹分析

在飞机实际进场时,对于重复性的正常着陆的飞机,其拉平终了高度(也即飘落高度)不超过l m,对于较少采用的粗暴着陆的飞机,其拉平终了的飘落高度不超过2 m,而对于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在距地面0.5 m 的高度就完成飞机拉平[4-5]。不管是采用哪种进场方式,其飞机实际进场的下滑速度一般均较大,其垂直下降速率h˙远大于所允许的着地垂直下降速率范围H˙jid=-0.3~-0.6 m/s。为保证飞机安全着陆,应使飞机在一定高度上,由下滑状态逐渐转变为拉平状态,以减小飞机的h˙。为此,设计一种拉平轨迹,将飞机下滑时的h˙减小到允许的着地速率H˙jid。

理想拉平轨迹应使h˙随高度h的下降而相应减小,可使飞机每个瞬间的h˙正比于其当前高度h[6-7]:

式(2)表示飞机拉平轨迹的变化规律,是按指数规律实施,h0为拉平开始时的高度;τ为指数曲线的时间常数。

对以上的分析指数拉平规律:由式(2)知,若以飞机跑道平面线作为指数拉平轨迹的渐近线,则仅当t→∞时,h˙=h=0,飞机才能着地。此时,飞机拉平阶段所经历的路程:l=∞,即要求跑道无限长。显然,这是不容许的。

如将跑道平面高出拉平轨迹渐近线hc距离[1,8],则

式中:H˙jid=-hcτ为允许的飞机着地垂直下降速率;hc为固定常量。

由式(3),当h=0时,h˙=H˙jid;当h=h0时,h˙=h˙0;当h=-hc时,h˙=0。限定允许着地垂直下降速率H˙jid后,拉平距离l≠∞。

3 自动拉平系统设计

由图1 拉平系统原理图可见,自动拉平系统也是在纵向角位移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种典型的制导控制回路,具有轨迹控制系统的特点。为使拉平系统稳定工作,并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控制性能,应对拉平耦合器进行精心设计。

3.1 拉平耦合器构成及设计

拉平耦合器主要由无线电高度表、垂直速度传感器及信号变换、放大、校正装置等部分组成[1,6]。无线电高度表测出飞机相对于地面的高度h,并给出相应电信号;垂直速度传感器输出拉平系统的反馈信号h˙,它主要由气压式升降速度计(亦可由h信号经微分得h˙来代替)、加速度传感器、限幅器、滤波器等组成。

气压式升降速度计输出h˙信号,并经限幅器限幅,以防止h˙信号超过下滑状态所允许范围,同时h˙信号还经滤波器滤波以抑制其噪声电平;但滤波器的设置也时延了有用信号,因而采用了加速度传感器产生的加速度信号来补偿信号延迟,经补偿后垂直速度传感器可成为无惯性环节(即经补偿后的垂直速度传感器传递 函 数 为 放 大 环 节;校正装置是一种相位超前补偿网络,可使系统获得较大的开环增益,以便对拉平系统的动态性能进行改进,为对系统的静态性能进行改善,引入误差H˙s的积分信号来提高稳态精度。基于以上分析,可建立拉平耦合器原理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 拉平耦合器结构图

3.2 自动拉平系统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可建立自动拉平系统原理结构图如图3所示[1-2]。

4 自动拉平系统仿真研究

4.1 自动拉平系统仿真模型

基于图3,在MATLAB 平台下,可建立相应的Simulink仿真模型,如图4所示[6]。

在图4 中,由“PI”环节实现拉平耦合器的比例+积分形式,由“G(s)”环节实现相位超前网络,其形式为

通过式(4),合理设置拉平耦合器、PI控制器参数及相位超前网络G(s)的增益kG和零、极点位置,使系统获得较大开环增益,并使拉平耦合器所提供的零、极点近似补偿或弱化俯仰角位移控制系统中的靠近原点处的极点,以便增加控制系统趋稳定性和稳定裕度。对于等传动比参数的选定参考自动驾驶仪控制规律设计。[9-10]

图3 自动拉平着陆系统原理结构图

图4 自动拉平着陆系统仿真模型

4.2 被控对象及仿真初始参数设置

被控对象:某着陆状态下的喷气式运输机。飞行速率为v0=85.4 m/s,其短周期近似传递函数为

仿真初始参数设置:

舵回路时间常数为0.1 s,航迹倾斜角θ0=-2.5°,初始拉平高度为34 m;拉平耦合器参数kG=85;PI 环节kp=1,ki=0.1。

俯仰角位移控制系统传动比:=2.55,=3.65。

常值干扰力矩导致的干扰舵偏角为Δδzr=0.15°,垂风干扰导致的干扰迎角为Δαw=2.0°。

4.3 仿真研究

通过大量仿真,获得在H˙g=-0.6、H˙g=0几种情况下的仿真曲线如图5~8所示[11]。

1)当=0.305时,拉平系统仿真曲线如图5~6 所示。

2)当=1.75时,拉平系统仿真曲线如图7~8 所示。

图5 拉平系统仿真曲线(=0.305,H˙g=-0.6 m/s)

图6 拉平系统仿真曲线(=0.305,H˙g=-0.1 m/s)

图7 拉平系统仿真曲线(=1.75,H˙g=-0.6 m/s)

图8 拉平系统仿真曲线(=1.75,H˙g=-0.1 m/s)

4.4 仿真分析

由上述仿真曲线可见,拉平耦合器的设计结构及其参数设置对拉平着陆系统的稳定性、动态性能及稳态误差影响较大。

1)当=0.305时,对要求跟踪H˙g=-0.6 m/s 的指令信号,则经过40s 的动态过程,h=0.629 8 m,h˙=-0.697 9 m/s,Δδz=-10.2°~2.6°;当H˙g=-0.1 m/s,经过40 s 的动态过程,h=5.464 2 m,h˙=-0.507 6 m/s,Δδz=-11.8°~3°。

2)当=1.75时,对要求跟踪H˙g=-0.6 m/s 的指令信号,经过50 s 的动态过程,飞机高度h=0.594 m,h˙=-0.599 9 m/s,舵偏角变化范围在Δδz=-58°~17.5°之间;当H˙g=-0.1 m/s 时,经过50 s 后,h=18.53 m,h˙=-0.145 1m/s,Δδz=-67°~20°。

3)在常值干扰力矩、垂风两种典型干扰的共同作用下,所设计的自动拉平系统工作是稳定的,h˙信号能很好地跟踪由耦合器给出的指令信号H˙g信号。同时,在经过40~50 s 的动态过程后,δz、ϑ、ϑ˙、θ等信号达到稳定,且动态过程快、稳态精度高。

4)随着的增大,达到预定要求的h˙需要更长时间,尤其当设置较大时(如),当给出较小指令信号,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着陆过程(如图8中h曲线,50 s后,h=18.53 m)。同时,为完成这一过程,舵偏角δz要付出更大能量,其剧烈程度也更大;而对于一定的,随着预定指令信号增大(绝对值),δz的变化范围相应减小,即舵机能量得到减小,这对舵机和舵回路的设计是有利的。

5 结论

在简述拉平系统基本工作原理基础上,对拉平轨迹进行了分析,设计了自动拉平耦合器和拉平着陆系统。仿真分析表明,所设计的自动拉平耦合器和拉平着陆系统参数合适、结构合理,系统工作稳定,并能满足预定的着陆参数要求。但由于等参数对h˙跟踪H˙g的动态过程影响较大,因此,欲改善自动拉平系统的动态性能,应对参数进行调参,以便保持开环增益在拉平过程中基本不变。

[1] 张明廉. 飞行控制系统[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4:125-200.

ZHANG MINGLIAN. Flight control system[M]. Beijing: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1984:125-200.(in Chinese)

[2] BRIAN L S,FRANK L L.Aircraft control and simulation[M]. Hoboken, New Jersey:JOHN WILEY & SONS.INC.,1992:101-124.

[3] 蒋建军,鲁伟.某型飞机反推力装置与着陆滑跑距离优化[J].四川兵工学报,2012,33(3):57-58.

JIANG JIANJUN,LU WEI.Optimization of thrust reverser and landing distance of a certain type of plane[J].Journal of Sichuan Ordnance,2012,33(3):57-58.(in Chinese)

[4] CRASSIDIS J L,MOOK D J,MEGRATH J M.Automatic carrier landing system utilizing aircraft sensors[J].Journal of Guidance,Control, and Dynamics,1993,16(5):914-920.

[5] 王钱生,邵永起.飞机使用下沉速度的研究[J].飞机设计,1998,18(2):1-7.

WANG QIANSHENG,SHAO YONGQI. A research of using the sinking velocity for aircraft[J].Aircraft Design,1998,18(2):1-7.(in Chinese)

[6] 申安玉,申学仁,李云保,等.自动飞行控制系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49-72;95-127.

SHEN ANYU,SHEN XUEREN,LI YUN-BAO,et al.Automatic flight control system[M].Beijing: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2003:49-72;95-127.(in Chinese)

[7] 陈廷楠.飞机飞行性能品质与控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76-142.

CHEN TINGNAN. Aircraft flight performance quality and control[M].Beijing: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2007:76-142.(in Chinese)

[8] 侯博涵.航空飞行自动控制系统性能分析[J].现代电子技术,2003,10(9):15-17.

HOU BOHAN.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viation flight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J]. Modern Electronics Technique,2003,10(9):15-17.(in Chinese)

[9] 程继红,曲东才.某型飞机角位移自动驾驶仪比例式控制规律设计与仿真[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11,26(3):241-245.

CHENG JIHONG,QU DONGCAI.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the proportional control law for aircraft angular displacement autopilot[J]. Journal of Naval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University,2011,26(3):241-245.

[10]刘方,明磊,尹吉新.飞机着陆跳跃事故分析[J].飞行力学,1997,15(1):82-85.

LIU FANG,MING LEI,YIN JIXIN. The analysis of the landing bounce of an aircraf[J]. Flight Dynamics,1997,15(1):82-85.(in Chinese)

[11]黄忠霖.控制系统MATLAB计算及仿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76-142.

HUANG ZHONGLIN. Control system of MATLAB calculation and simulation[M].Beijing: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2007:76-142.(in Chinese)

猜你喜欢
轨迹耦合速率
解析几何中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求法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考点分析
轨迹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知识与能力提升
轨迹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基于在线轨迹迭代的自适应再入制导
基于CFD/CSD耦合的叶轮机叶片失速颤振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