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刚,高申春
(1.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在西方著名的两次心理学革命中,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主张否定意识的存在,以可观察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并强调将动物的有关实验研究成果移植到人的心理;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第三大势力则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它明确指出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具有将人动物化和机械化的倾向、否认人所独有的更高级别的心理表现等弊端并倡导心理学应反对把人的心理和行为还原为环境刺激、生物驱力、本能冲动等低层次运动,主张以整体论的观点看待人,研究人独有的体验[1]。
前苏联解体后心理学家布鲁什林斯基等学者在秉承了鲁宾斯坦的主体思想后发展并创建的主体心理学。“主体——首先是自由的人,这样,在当代科学以创造的自由为其前提特征的同时,心理学的系统全面发展才有可能”[2];“主体不是人的心理,而是具有心理的人;不是人的某些心理特性、积极性的形式,而是活动和交往中的人本身。”[3]主体心理学在明确否认了西方传统心理学关于心理现象最初的物性假设之后,主张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作为主体的人,并进一步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主体整体性、主体自主性等因素,使得该理论兼容了科学性与人文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主体心理学作为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识形态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两大理论流派,前者已经渗透影响到现今西方心理学诸多分支领域,后者在俄罗斯则独树一帜。通过分析、对比具有代表性的两个重要心理学流派思想并挖掘后者内在的理论优越性,将对构建完整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具有潜在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曾对现代西方心理学产生很大影响。而当前主体心理学主要趋势是以通过对阿布利哈诺娃等人所倡导的人学途径及谢尔琴科等学者所遵循的进化遗传途径进行整合进而成为一种系统的解释主体生成与发展的理论体系[4]51。结合两种理论观点的形成及主要主张,可以发现主体心理学更具有理论优越性。
在方法论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倾向存在哲学和现象学的观点,在解释原则上,始终以问题为中心,要简单地面对人的问题,始终寻求发现,不寻求证明,要依靠人的主动性,始终探索未知、探索未来[5]。强调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方法为中心,兼容实验和经验两种范式,重视研究方法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使得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甚广,但其强调研究人类中的精英的同时,过多从个人成长历程的潜能释放、自我实现等概念去理解人的积极品质,其对象观仍然以对个体经验研究为主。在个体如何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包括对认识过程中人的生物性或者说机体素质如何在人际过程中发挥其作用还无法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由此仍可以发现人本主义对现实存在的人际认知现象的忽视,过分强调个人而忽视社会的作用致使其无法满足自身关于心理学整体研究的关心态度。
主体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科学,应该以人为研究的中心。俄罗斯心理学家布鲁什林斯基明确指出:“人和他的心理不是两个系统,而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主体是所有心理品质和全部积极性的基础。”[6]
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相比,俄罗斯主体心理学强调以社会实践为其本体论,在借鉴人本主义推崇人性的现象学观点的同时,主张通过研究人的活动、通过主体概念的诠释来获得心理的解释。这使得它从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出发点上便获得了一个前者无法拥有的优势,即对人的心理现象的研究,不单纯从意识与行为相对立的单一层面去静态地思考问题。主体心理学坚持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重点集中到具体的“人”,采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实践论观点去解释和研究心理存在之主体,既回避了意识与行为到底孰轻孰重这种导致心理学研究分裂的错误趋向,又为更好地解决心理学学科统一发展所必须具有的动态、联系的发展观构筑了坚实的方法论平台。主体心理学不仅在前人基础上以实证的态度将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上升至主体化(如列别克关于“心智表象”的研究、科尔茨关于“主体颜色表象的多水平性”的研究以及赞科夫关于“人际认知的主体—主体型和主体—客体型”的实验研究[7]95-118),同时也建立了更为严谨和系统的理论,体现了其对心理过程及其机制在主体意义表现上的重视。如布鲁什林斯基时期及其后的主体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强调以具有心理与活动共同表现的主体为目标;方法上以系统进化与主体活动的双途径的统一来将主体定位于“心理组织系统在不同水平上的系统生成”[8],进而避免了研究对象的整体性与动态发展性的缺失及单维方法使用的局限,主体心理学的对象观与相应的方法主张在不同侧面所表现出的统一性,是使其系统研究所具有的内部效度有望高于于人本主义乃至整个西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整体研究的重要前提。
对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对象观,主体心理学更积极面对和研究人际认知及有关心理机制,这与它所持的关于人的心理具有自主、动态和完整性理念有关。在主体心理学看来,只有以社会实践为本体论,对主体进行研究,才能更好地解释和阐明各种心理发生发展之假说的内在机制。从主体心理学所主张的方法论基础和对象观的统一性来看,其相对于人本主义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对人善的宣扬与升华,注重个体交往在治疗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使得它在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两大流派的对比中脱颖而出。马斯洛所倡导的自我实现和罗杰斯关于自我发展的理论,为西方心理应用治疗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然,受西方个人主义至上的意识形态观念影响以及存在主义强调体验的唯心主义倾向所左右,其在实践领域方面的应用尤其在解决社会心理问题等方面,还只是局限于简单分类下的个人或小规模的群体范围。如罗杰斯所提倡的“个人中心疗法”和“交朋友小组治疗”在教育等领域的应用等。这对于一个成熟的、完整而全面的心理学理论要求来说还远远不够。现实世界的价值观多元化,文化形态多样化,信息世界的全球化,使得各种形式存在的社团、政党、民族以及宗教的活动更具动态多元性;使得人类群体行为问题更为复杂和突出。没有一个强大的完整的将社会多元文化群体活动纳入到研究与实践活动中的心理学理论,不可能解决类似的问题。
对社会心理问题的关注作为对前苏联心理学传统的继承,也以更具直面社会问题的对群体主体问题的关注反映在主体心理学思想体系之中。布鲁什林斯基认为,群体应与个体一样可以成为主体。“在更完整和广义的意义上,人类作为整体主体是以下不同规模主体的矛盾系统统一体:相互作用着的国家、民族、种族、社会阶层、群组、个体”[9]。为了准确描述相关群体主体概念,主体心理学还将群体成员的相互关联性、群体能动性、群体自觉性作为其三个主要特征,并将它们运用到对群体主体水平的测量与评介之中。在此基础上,主体心理学更将研究领域扩展到社会实际问题,通过对主体群体性等问题的揭示关注并尝试在群体层面解决人类个体如何直接面向社会、面对政治经济体制之变革以及各种因素引发的失业等实际问题,指导民众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学会调动自身的主体积极性以对现实形成新的认同与归属;学会应对自身面临的劳动就业、经济活动的重新选择等问题。
主体心理学对群体主体的关注,不仅取决于自身理论建设的发展和完善,更重要的在于其遵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人类群体从事的各种形式的社会生产劳动、学校教育、社会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存在,唯有以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实践说为指导原则,才能保证其以客观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研究和把握有关群体问题。
作为心理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批以积极心理学为最新代表的提倡积极人性观、生态、文化主导观等新生心理学流派相继开始出现。西方心理学学界面临这样一个困境:一方面期待有一个如同同步发展的科学体系那样成熟稳定的心理学范式来统一和整合现有的零散局面;另一方面却对以加速学科理论流派的分化和破裂作为结果的理论发展现实束手无策。主体心理学思想认为,无论多分散的具体的知识,都可以纳入主体概念之中并找到适合的位置[7]234。主体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甚至其他西方心理学流派相比,知识与理论体系更具整合的倾向,这一点实际上与其所持的“心理学研究的对象首先定位在主体”的重要主张有关。“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创始人之一马斯洛研究创造性作为每个人出生就具有的潜能……对于我们的主体活动理论来说,心理发展最主要的基础就是在不同水平上实现的并被人本主义心理学所低估的主体活动。”[10]布鲁什林斯基在这里并没有彻底否定“潜能”这一人本主义现象学概念,而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对之进行了主体意义上的改造,这也是俄罗斯心理学相对于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前苏联心理学理论所完成的一次重要突破。确立了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之后,主体能动性、主体自主性、主体创造性等描述性概念在实际意义上有理由取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所提出的“潜能”并使之更为具体化和形象化。对比人本主义思想,主体心理学理论相对地更显现出解释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灵活性,在学科本身内在理论丰富性的建设上相应地也更具有系统性和发展的空间。
作为当今俄罗斯心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主体心理学把马克思关于主体对客体世界关系的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心理学领域,以主体作为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中心,规避了长期困扰学界的“人性”与“物性”的对立,从而使心理学学科的发展避免走入因“主客二分”而导致的哲学立场的重复冲突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又使心理学理论的发展真正成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不断自强加转的上升的螺旋。主体心理学理论体系因其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心理主体观更适于整合与修正当前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分裂与破碎。
“人的心理学恰恰属于构筑人文主义可靠科学基础的学科。我们现将研究这类迫切的问题。从人文主义角度看,首先要承认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承认人有自由发展和表现自己需要和能力的权力,要确认人的幸福作为评判社会关系的标准。”[11]客观地讲,俄罗斯主体心理学的产生也受到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影响。主体心理学的两条发展途径起源于不同的传统哲学流派,其中之一便是以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等人为代表的人类中心主义[4]13。但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不同于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之仅关注个体的潜能和自我实现,而是明确把人上升到主体的地位,开展个体主体研究的同时也研究群体主体。此外,现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取向的对立已经因其所导致的心理学理论整体格局的碎裂开始出现融合的倾向。认知具身研究的兴起,标识着心理学研究仍需将“人性”与“物性”审视为统一的对象。而这一结果在主体心理学看来本来就应成为学科存在的必要前提,心理学必须综合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考虑到客观世界与主观意识的交互影响并以实践活动为中介才能获取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如果说西方主流心理学在长期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割据状态下终于意识到唯物主义的不可或缺(以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发展了具身认知为例),那么,主体心理学在当下坚持人学与进化遗传并重的途径时已经获取了对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制高点。
尽管主体心理学还面临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去发现、发展和把握不同主体特性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论普遍适用性等问题的挑战,但主体心理学以社会实践观为其本体论平台、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方法论基础,至少在摆脱了西方心理学长期存在的“主客二分”之争的同时,保证了理论在不同时期同一性的存在。对于主体心理学是否在关于理论自身系统的完整及动态的实践检验上能够相对于人本主义乃至其他西方主流心理学得到满意的结果,我们有理由认为:是否坚持历史的、实践的思维态度,可能致使两种理论甚至多种理论在未来心理学理论发展的竞逐过程中最终以主体心理学的优越而落幕。
[1]叶浩生.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57.
[2]Брушлинский,А.В.,Психология субъекта [M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Алетейя,2003:18.
[3]Брушлинский,А.В.,Проблемасубъектав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ой науке(статьявторая)[J].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ийжурнал,1992(6):4.
[4]А.Л.Журавлев,В.В.Знаков,Субъектный подход в психологии,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M ].Институт психологии РАН,2009.
[5]刘翔平.论西方心理学的两大方法论[J].心理学报,1991(3):302.
[6]Брушлинский,А.В.,Проблемасубъектав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ой науке(статьятретья)[J].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ий журнал,1993(6):3.
[7]郑发祥.主体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СергиенкоЕ.А,Психологиясубъекта:поискиирешения[J].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ийжурнал,2008(2):28.
[9]Брушлинский,А.В.,Психология субъекта [M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Алетейя,2003:29.
[10]Брушлинский,А.В.,Психологиясубъекта:индивидаи группы (часть I)[J].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ий журнал.,2002(1):73.
[11]Брушлинский,А.В.,Гуманистичность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ой науки[J].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ийжурнал,200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