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光
(中海客轮有限公司 总经理办公室,辽宁 大连 116001)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和中心环节,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一直以来备受国人关注。30年来国企改革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政府和企业的关系逐步理顺,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得到调整和优化,国有企业逐步建立了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效益大幅度提升,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为国企改革确定了主基调和大方向。可以说,国企改革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已经十分成熟、周全,我国国企改革从经济学探索的角度已然没有太大空间,也就是说,国企改革已不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落实和实践的问题。但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很多国企特别是央企耀眼的“业绩”,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不平等竞争和垄断加市场的产物。很多国企、央企没有表面看到的那么强大,国企改革发展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本文通过对日本航空公司(以下简称“日航”)2010年1月宣布破产保护进行深入分析,就我国国企特别是央企改革有关问题提出个人见解。
2010年1月19日,日本航空公司和旗下两个子公司向东京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从而进入由日本政府主导的破产重组程序。这是日本历史上金融业外最大的破产案。日本航空公司是日本乃至整个亚洲规模最大的航空公司,世界第三大航空公司,世界500强企业之一,也一度被视做“日本株式会社”战后经济繁荣的骄傲象征。日航的衰落令人深思。它曾是日本航空业的旗舰,是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象征。然而日航近年来的发展遭遇了外界和内部的双重不利影响,日航经营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表现在过度地投资在与本业不相关的领域,如大面积开发旅游地,在金融市场上做期货交易等;同时也表现在不计成本的经营方式,如购买很多大型的飞机,高企的油价使日航众多相对旧、大、能效低的飞机“飞行”困难。
第二,政府的航空政策有失误给日航经营带来重大隐患。日本国土38万km2,97个机场,也就是相当于云南省大小的面积建了近100家机场,机场过密、过多。显然,其中很多都是赤字经营的机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在国内利用公共投资扩大内需。公共投资是当时日本自民党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政策,但是难免带有一些盲目投资的味道,而这种盲目投资难免会带到机场、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从而转嫁到像日航这样的企业中去。
第三,激烈的市场竞争,比如来自高铁的竞争,以及航空市场开放带来的竞争。日航这样的企业,背负的历史包袱比较多,在市场竞争中输掉了很多优势。
第四,不断增加的养老、工资开支使企业不堪重负。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由于国企的特殊地位和荣誉“光环”等多方面原因,日航受到过去执政的自民党政府的“眷顾”,多次得到援助。这虽然避免了“短痛”,却错失结构调整、实现改革的良机。
日航属于半国有化企业。从日航和我国国企对比看,虽然大环境不同,但是作为国有企业本身,有很大的可比性。日航这样的老国企,受到政府关照很多年,同时也为国家作出了很多贡献。这一点和我国的国企很像。我国的国企,作为计划经济转型过来的企业,其国有色彩比日本可以说还要浓厚一些,数量上也远比日本多。
一是“软预算”。软预算约束是指当一个经济组织遇到财务上的困境时,借助外部组织的救助得以继续生存这样一种经济现象。与软预算约束对应的是硬预算约束。所谓硬预算约束就是平常所说的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例如,东方航空公司由于投资不善2009年遇到了严重的危机,正是由于政府出手注资救助,才得以继续生存。
二是人事安排受到政府控制。例如,日航跟自民党关系一直很好,在自民党政府当政时期,日本有一些“官员下放”,就是一些重要部门的官员退休或者提前退休时会到一些国有性质的企业,或者特殊法人——政府官方或者半官方出资的机构(类似我国的事业单位)去做负责人。他们都拿很高的工资,并且占有政府的财政预算。这些人有政府背景、人脉关系,拿到预算比较容易,企业有了失误也容易掩盖。我国国有企业高管可以说是经济利益和行政待遇双收。这是政企不分的“尾巴”,使得企业和政府之间有着扯不清的联系,政府便于直接干预、指导企业的经营。
第一,我国同领域的国有企业一般不会只有一个,而在日本,仅仅在邮政、货币制造与印刷等小部分行业属于国企,航空业仅有日航这一家。因此,日航长期以来享有特权,其地位相当于“皇长子”。在我国,国企虽然享有相当大的特权,但是由于并非一枝独大,行业内部也会存在竞争。
第二,中国的经济整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与日本经济低迷状况形成鲜明反差,给我国国企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也为我国国企改革特别是央企改革带来大好机遇。
第三,日航作为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物,也伴随着泡沫的破灭而破产。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在一些方面存在着“泡沫”,但由于我国经济仍将在较长时期内处于高速增长状态,政府调控能力强、力度大,导向作用更加明显。这也让政府可以更好地调控经济,可以更好地保证大型国有企业的正常运转,稳定国有经济。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展开,国企改革一直以来都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和中心环节。
我国30多年的国企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86年,在这一阶段上,主要是进行国企经营层面的改革。这一阶段改革意在使国企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四自”经济实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二阶段是1987—1992年,主要是进行国企从经营权向所有权过渡的改革。但由于体制上的束缚,这期间的改革效果不佳。第三阶段是1993—2004年,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同时对国企布局不合理的结构进行调整。在此期间,国企的现代化改革取得了明显的绩效。第四阶段是2005年至现在,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在原有改革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深化对国家控股的股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内部的改革,特别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内部产权分置制度的改革。从2005年起,股权分置制度的改革开始起步,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阶段。
国企改革30多年,路径清晰,方向明确。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为国企改革进一步明确了主基调和大方向。“十六大”以后,特别是以2004年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为标志,国资委代表出资人——国家对国有企业行使监管职责,国企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做强做优、适当从其他竞争领域退出等。国资委成立标志着国资监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国资委成立近10年来,国企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国有资本的布局和结构得到优化,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国有企业运行质量显著提高,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高速发展的数字让人鼓舞。
但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央企的核心竞争能力普遍偏低,尤其是与国际上著名的大公司相比。另外,近几年央企内部整合力度很大,但内部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资源配置效率普遍偏低的问题突出;成本费用与国际先进指标相比差距很大,挖潜增效的潜力很大;部分企业过度投资,经营风险积聚;部分央企亏损子企业增多,产业链条过长,企业整体运行效率低等。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加快解决。日航破产确实能提供一些借鉴。
日航破产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给我国国企改革带来的启示是深刻的、多角度的。国企的通病——政企不分、机制不灵、效率低下、成本高企、政策负担重等是主因,加上日本航空政策失误和经济低迷等,终于使昔日的航空霸主轰然倒塌。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很多国企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容易被掩盖起来,但这也正是最危险之所在,一旦高速增长的经济慢下来,很多问题就可能全面爆发。如果这些严重影响国企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就可能出现国企大批倒下的严重局面。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工业化和城镇化基本完成后,我国就将进入低增长阶段,留给我们的时间可能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充裕。因此,必须紧紧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较好完成国企改革的战略安排。
(1)抓住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有利时机,加快步伐,积极稳妥地将国资尽量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金融危机以来,社会上普遍认为我国实际上出现了“国进民退”的问题,也招致众多的非议。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2010年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以及推动国资适当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正在制定相关的操作细则,这平息了业界对于“国进民退”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变动的担忧。国企的通病是世界性的,日本如此,法国、英国、美国如此,我国的国企也不例外。体制、机制不创新,积习难除,长此以往,必然积重难返。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企很难和其他所有制的企业竞争。以作者所在的航运企业为例,仅成本因素,就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由于国企身份的限制,普通船员的待遇远高于市场价位,而高级船员待遇又普遍略低于市场价位,造成高级技术人才流失严重,而国企的人工成本则远高于非国有船公司。这是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但这是以付出市场竞争力为代价的。这方面的例子还很多,结论就是,国有企业在一般竞争的领域,很难和其他所有制企业相抗衡。抓住经济高增长的有利时机尽快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是明智选择。综观世界,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进是相对的,是权益之举,退则是大趋势。我国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领域退出,越早越有利,越彻底越有利,这样,我国进入低增长时引起经济和社会动荡的可能性就越小,就越容易避免这种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当然,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要有“选择”地相机而动。国有企业退出与否,要根据行业壁垒的高低、行业中国有企业及其资本的比重与行业中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等三方面作出综合考虑。具体而言,如果一个行业是完全竞争性行业,而这个行业中国有企业数量不多,资本存量不高,那么该领域中国有企业可选择全部退出策略;如果一个行业是完全竞争行业且国有企业数量与资本存量都很高,并且竞争能力也较强,可以选择“渐进”退出策略;如果一个行业具有一定的进入壁垒,并且这个行业中国有企业数量与资本存量占有较大比重,则应该“谨慎”退出,如果全部为国有企业则暂时不需退出。对不同类型行业中竞争能力较强的国有企业可选择相机而动的策略。
(2)做强做优主业,不断增强国企国际竞争能力。主要经营业绩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是国有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必由之路,也是判断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主要标志。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是我国国企改革的一个基本原则,必须坚定执行。这关系到执政基础和国家长治久安。政企分开、坚持市场化方向和遵循企业发展规律,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由于软预算和高管任免权的限制,国企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是不可能的,但必须将这种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另外,还必须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必须严格限制从事非主业,缩短企业内产业链条。日航破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链条太长,除航空主业外,大量涉及旅游、酒店、航空餐饮等非主业,造成摊子过大,负担过重,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严重影响到主业的经营和发展。国企必须主业明确,不可拉长链条,做到专,只有专,才更容易做强做优,提高核心竞争力。很多的大型跨国公司都是非常专业化的公司,主业十分突出。比如IBM,为集中精力专心发展信息技术,不惜将其起家的个人电脑业务整体出售,也才造就了今天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的全球第一提供商。反观央企,多而繁杂的业务板块构成了巨大的体量,大企业病很难避免,也很少具备核心竞争优势,这是我们的主要差距,也是我们努力的主要方向。
其次,在影响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的国有企业,必须确保国企本色,严防尾大不掉。必须防范这样一种可能,就是在某一个关键领域,形成了实际意义上的一家垄断的企业,比如石油行业、电力行业等,保持业内几家国有企业适度竞争是必需的,这应是战略布局和调整的一个目标。其实,既然是国企,它的通病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必须允许存在效率偏低、成本偏高等问题,只要在这些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严格限制其他所有制资本进入,同时保持国家对领域内国企的足够控制力,在宏观经济正常的情况下,就不会出现领域内国企大批倒下的系统性风险,不过这要以牺牲一点行业发展速度为代价。
(3)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公众对国企特别是央企的认同度。民众对于国企特别是央企不认同,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宣传力度不够是一方面,还需要一种更合理、更有效的策略,不断提高百姓对国企的认同度。另外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往往是在重要领域和自然垄断行业,存在不公平竞争和不合理分配的问题,同时作为政府的延伸,干群关系的紧张反映到国企就是民众的不认同和排斥。国企多履行社会责任,是改善干群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以一种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回报百姓。
首先,加快国企、央企进入社会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适应我国公共服务短缺的现实,发挥在公益领域的主导作用。一方面,保障基本经济运行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保障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公共产品,成为主要的公共产品生产者,做实政府在社会发展方面的职能。这符合国有企业的本来性质。
其次,改革薪酬体系,薪酬水平一定要与企业竞争能力和产品竞争能力相适应,当然,必须要参考劳动力市场价位,必须坚持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必须合理规范国企高管收入,保障国企员工适当福利,逐步压缩与社会平均水平的领先幅度。
再次,加大对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限制,积极促进形成行业内公平竞争的平台,建立保持同行业内良性竞争机制。真正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尽量避免软预算,2009年东方航空的注资救助应只是个案,不可以成为一种普遍机制,吸取日本政府多次救助日航致使丧失结构调整良机的教训。
(4)高度重视国企改制带来的问题,以人为本,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不稳定问题。现在的国企机构臃肿是一个大问题,是否改革是两难选择。必须牢牢抓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个关键,必须剥离企业社会化职能,否则国企改革真正成功就是空谈。国企改革是有阵痛,同时也要付出代价,当然也要把握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根本原则,不走或少走弯路。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平正义,保护弱势群体,高度重视可能引发的不稳定问题。国企改革的深入,需要国家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依托,和谐社会建设是当前形势下国企改革深入进行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5)政治体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绕不开的重要和最终环节。我国的改革问题,不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社会文化改革,最终都会归结到政治体制改革上。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是主要原因。国企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党组织主要就是管好党员,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是现实条件下的很好的解决办法。
[1]李荣融:做强主业增实力 科学发展上台阶[EB/OL].(2009-12-15)[2013-01-08].http://wzzx.xj71.com/2009/1215/576281.shtml.
[2]关 权.日本的经营模式是不是走到头了[J].人民论坛,2010(7):32-33.
[3]胡星斗.日航破产与国企“断奶”[J].人民论坛,2010(7):34-35.
[4]文 琳.日航:滑向深渊的垄断者[N].南方周末,2010-01-21.
[5]赵海林.国企改革回顾与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59-62.
[6]王忠明.国企改革:做大做强 还是弥补市场失灵[N].经济观察报,201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