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公共课中的研究与探索

2013-03-22 18:49:49刘凌波宣恒农王维民丁元明
关键词:教学效果设置计算机

刘凌波,宣恒农,王维民,吕 捷,周 浪,丁元明,黄 波

(南京财经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一、前 言

在传统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模式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注入式教学,特别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中的抽象思维比较难理解,如果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满意的考试成绩而学习,则在走向社会后,计算机应用的能力不能真正适应社会实际的需要。如何才能在计算机公共课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呢?如何才能真正能够达到计算机能力培养的目的呢?笔者认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让学生回归学习的主体,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内容中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介绍,更多的是对计算机这种工具的操作训练,其中包括Office办公软件基本操作和数据库开发软件的学习。这些都需要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要达到能够对知识点举一反三的效果,要真正地理解计算机基本的知识点。

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就像那台下的观众,有被吸引的,也有东张西望走神的,学生会认为教师的讲授内容和自己没有直接联系,师生之间就会有隔阂感、孤立感,时间长了进而演变成一种潜意识的对抗情绪。在这种情绪下,教师不可能将知识很好地传达到学生中,学生也很难融入到课堂中去,当然也是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的。另一方面,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应试性教学和学习,学生即使考试通过或获得高分,但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进行有效的、深层次的挖掘和培养,对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后旧知识的迁移和转化、以及新知识的获得和创新都是不利的。

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始发于东方孔子和西方苏格拉底时代的经典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是在研究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量、心理活动特点和学习接受方式等基础上,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在课堂上不讲或少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引导学生按着科学的方法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和参与度,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1]。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以及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就好比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观众请到舞台上去,参与和融入舞台演出,进而能够保证观众的接受效果。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整个教学活动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的,因此师生交流更多、更加顺畅,师生关系更加贴近,学生也就更愿意和更容易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内容,良好的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启发式教学模式由教师进行“启”,从而达到学生“发”的效果。这种教学模式首先启发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他就是课堂上的主角,自然而然就会投入全身心的注意力参与其中,对当前教学活动中涉及的知识点也会有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在教师精心安排的教学活动中,由浅入深地启发学生一步步思考,问题层层递进,思考也就越来越深,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上,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学生平常上课发呆的现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每一步的推理和最终的结论不是教师直接告诉的,而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对于这样获得的知识结论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思维能力的锻炼对今后知识的转化和新知识的学习都有积极的影响,而且慢慢地学生就能够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思考问题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

三、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案例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包含了很多的基本操作,学习时特别强调对这些操作的掌握和运用。如,在讲授Word软件对文档设置格式时,教师并不直接讲解Word的功能,而是拿出一个纯文本文件和一个设置好相关格式的文档,同时展示给学生看。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每组学生根据设置好格式的文档的样子去设置纯文本文件。设置好之后进行展示对比,看看哪一组设置的更好、好在哪里,好的格式是如何设置的?

教师继续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哪些地方没有设置或者设置的不美观?这些地方反映的是哪方面的格式?在Word中应使用什么功能进行设置?这些功能如何使用才能达到好的显示效果?接下来让学生继续完善文档格式,然后再次展示、对比、点评,让学生看到自己作品逐渐地变得更加美观,同时也对Word的设置功能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案例二,“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课程更多的是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讲授数据库编程知识时,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编程部分是他们最难理解和接受的部分。如果按照教材编排顺序一一讲解其中的程序结构,大多数学生都会一知半解,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道理。如果在讲解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讲解FOR循环结构时,在教师介绍了For循环的基本结构及相关要求后,首先让学生从最简单的题目“求1到100之间自然数的累加和”开始练习,根据运行结果找出程序错误,体会For循环结构的基本构成。然后教师进一步提出:在刚才程序的基础上,修改步长为2,会是什么样的计算结果?通过这次的程序演示,可以看到当初值为1、步长为2时,计算的是100以内奇数的累加和;当初值为2、步长为2时,计算的是100以内偶数的累加和。通过程序的对比操作去体会For循环结构的执行规律。下面教师再次深入点拨:如果想将累加过程从100开始,从高到低逐个累加到1为止,又该如何实现?这个程序体现了For循环结构中步长正负变化的规律。

这样的类比启发,使学生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主动思考,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更加深刻,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在接下来的循环结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For循环、Do循环等不同的循环结构进行类比启发,通过对同一题目的多种编程方案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学生对不同的循环结构的理解和区分[2]。

四、实施启发式教学的要求

实施启发式教学模式对教师在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1.备课环节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中,教师只需要在课前自己熟悉教学内容、做好相应的课件即可,相对工作量要小一些。但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在以往常规工作的基础上,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精心设计和准备授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接受程度,从学生的角度切身体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设计的问题学生是否感兴趣?问题设计的深浅程度和层层递进方式是否合适?在课堂上的时间分配是否足够和合理?如何更好地调度学生的情绪和行为?预计达到的教学效果如何?为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花时间、下力气进行充分的考量和准备,这对于教师在专业水平的提高、教学理念的更新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课堂环节

相对于课前的备课环节,课堂上教师的掌控能力同样重要。教师要求拥有足够的自信心,这种自信来源于对自己专业知识的自信、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自信和对课堂掌控力的自信。在课堂上,教师需要能够调控教学的节奏、进度、氛围和启发时机等,这是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成功实施的关键。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后面就要有能力及时收回学生发散的思路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这就体现出教师有效的课堂管理意识和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考核评分、精神鼓励等激励措施来鼓励学生的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启发式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平时积极提高专业水平、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并主动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逐步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以在课堂上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 语

启发式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在计算机公共课程中研究和实践,它能够更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在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会主动思考和科学的思考方式,逐渐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葛丽萍.C语言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应用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8(6):130-131.

[2]李景峰,刘伟,郝耀辉,周会娟.操作系统课程的启发式教学研究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8):87-90.

[3]李建英,刘阳春.启发式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5):137-139.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设置计算机
计算机操作系统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少先队活动(2021年4期)2021-07-23 01:46:22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34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40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2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河南科技(2014年24期)2014-02-27 14: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