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论视域下李商隐无题诗的跨文化美质再现

2013-03-22 18:49辛红娟耿会灵
关键词:原诗李商隐视野

辛红娟,耿会灵

(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410083)

一、引 言

唐诗,作为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它几乎拥有所有艺术形式的美学特点,是最具审美修养的文学形式。唐诗富含多重价值,有必要对其英译进行研究。在众多唐诗中,李商隐用词晦涩、意境朦胧,许渊冲曾指出:“李商隐也许是世界上第一个朦胧诗人,比法国十九世纪的朦胧诗人马拉美早了一千多年”[1]。李商隐的诗歌旨韵丰富、情调美幻,留给世人永恒的艺术魅力。他独创的无题诗以广博的内容、精美的构思、华美的词藻代表着晚唐诗歌的最高成就,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杨柳对李商隐无题诗进行了界定:一种直接以“无题”二字为题;一种是从诗歌内截取字面为题,如《锦瑟》;另一种是诗歌虽然有标题,但提供的语境信息很少,题目的作用跟“无题”相差无几[2]。据刘学锴和余恕成对李商隐诗的整理,这三类无题诗大约有100多首,占李商隐全部诗歌的六分之一,其中直接以“无题”为标题的诗共有15首[3]。

翻译家们一致认为,翻译文学作品难,翻译诗歌更难。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文本,诗歌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音韵、节奏等“外在可感的形式系统”,也存在于其意境、情志等“内在理念的非形式系统”[4]。译诗难,译李商隐的无题诗更难。许渊冲、增炳衡、孙大雨、王大镰、张廷琛与Bruce M Wilson、王守义和约翰·诺弗尔、徐忠杰、James Liu、Witter Bynners、Graham等人都翻过李商隐的诗歌,产生了不同的译本。本文选取李商隐颇具特色的15首《无题》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探索“异人异本”的原因以及如何再现无题诗的美质,以期有益于诗歌的英译研究,为诗歌的翻译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二、接受理论对唐诗翻译的影响

传统的翻译理论把原文本和译文读者看成是孤立静止的客体,忽视了译者和译文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积极能动的创造作用[5]。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的局限。与传统的翻译文论不同,接受理论以现象学美学和阐释学美学为理论基础,其代表人物——姚斯(Jauss)和伊瑟尔(Iser)以读者为文学研究的重心。接受理论的主要观点有期待视野、视野融合、召唤结构和具体化等。期待视野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6]。通过期待视野这个概念,姚斯把作家、作品和读者这三个要素紧密连接起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争取使原文的期待视野与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融合,译文只有被读者理解并接受,才能实现其翻译目的。伊瑟尔提出的召唤结构认为文本仅仅是未经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存在形式,读者的阅读才能赋予文本意义[6]。读者的阅读过程赋予文本意义,不同的读者拥有不同的期待视野,因此文本的意义总是处于变化的状态。文本处处充满了空白和未定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对空白和未定点进行填补,因而不同的译者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形成不同的目的语文本。

文本的文学性越高,未定性程度也越高[7]。在对未定性进行具体化的时候,译者就可能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很大程度地介入文本,因而距离作者意图可能会越远。作为文学性最高的文本,唐诗短小精悍,语言高度凝练,具有更多的未定点和空白,给译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在翻译唐诗时,作为接受主体的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期待视野去认知和体味诗歌本体,从中获取不同的信息,做出不同的审美判断,将诗歌中的空白和未定点具体化,从而会导致“异人异本”的现象出现。译者具有双重身份,首先是原文的读者,其次是译文的创造者。为了完成译文,译者必须把自己的期待视野与原文的融合、把原文本的空白和未定性具体化。为了更好的传递诗歌的文化美质,译者必须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适度地对诗歌文本中的未定点和空白具体化,争取达到译者的期待视野与原文本的融合以及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译文的融合。

三、无题诗的跨文化美质再现

李商隐直接以《无题》为标题的15首是分别是:“来是空言去绝踪”、“飒飒东风细雨来”、“含情春晼晚”、“何处哀筝随急管”、“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帏深下莫愁堂”、“昨夜星辰昨夜风”、“闻道阊门萼绿华”、“万里风波一叶舟”、“照梁初有情”、“白道萦回入暮霞”、“紫府仙人号宝灯”、“八岁偷照镜”、“近知名阿侯”、“相见时难别亦难”。这15首诗是李商隐独创的抒情诗体,代表着他最高的艺术成就。李商隐用幽深曲折的意境、精雕细琢的词藻和纷繁堆砌的典故表述情思,因此这些无题诗朦胧多义,晦涩难懂却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商隐的无题诗蕴含复杂独特的意象、朦胧优美的意境,充满了空白与未定点。这些召唤结构可以召唤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填补空白。由于读者具有不同的期待视野,对诗歌的接受程度也不相同,自然地构成了解读上的复义。

唐诗翻译不仅要传达原诗的内容等基本信息,而且要传递原诗的美质。作为文学性和艺术性最高的本文,唐诗的翻译必须强调原诗的跨文化美质再现。刘宓庆认为翻译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可以涵盖原文所有的美质,并把这些美质划分为两个表里相托、形意相融的系统: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形式是审美对象的外象(外在的、感性的)构形,内容是审美对象的理性(意念的、理智的)蕴涵[4]。非形式系统则是由非物质的、非自然感性的、无法凭直观就能推断的非外象成分构成的[4]。“意象”和“意境”被认为诗非形式审美结构中的“灵魂”[4]。本文将结合接受理论,从韵律再现、意象再现和意境再现分析无题诗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的审美再现。

1.韵律再现

从体裁上讲,这15首无题诗可以分为律诗和古诗,大部分为七律。“八岁偷照镜”、“近知名阿侯”为五古,“何处哀筝随急管”为七古,“闻道阊门萼绿华”、“白道萦回入暮霞”、“紫府仙人号宝灯”为七绝,“照梁初有情”、“含情春晼晚”为五律,“昨夜星辰昨夜风”、“万里风波一叶舟”、“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帏深下莫愁堂”、“相见时难别亦难”、“来是空言去绝踪”、“飒飒东风细雨来”为七律。律诗对格律有严格的要求,像句数,字数,对仗,平仄,押韵。汉语是声调语言而英语是重音语言,因此这两种语言在语音和语调上有重大差异。对于无题诗的英译,如果想要更好的再现原诗的神韵和风貌,译者必须高度重视韵律的再现。以《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为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无题属于七言律诗,李商隐运用平仄和押韵赋予这首诗明显的节凑感和音乐感。偶句句末押an韵,像残、干、寒和看。律诗严格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词意相关,词性相对,平仄相粘。首联除外,这首诗处于四步四拍的节凑,即二二一二式和二二二一式。韵律铿锵有韵,偶句押韵使语言节奏明快,朗诵自然有力。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

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A candle but when burned out has no tears to shed.

At dawn I'm grieved to think your mirrored hair turns grey;

At night you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light.

To the three fairy mountains it's not a long way.

Would the blue birds oft fly to see you on the height?

(Tr.Xu Yuanchong)[8]

许渊冲考虑到英文读者的期待视野,译文基本上采用了五音步抑扬格,最大限度地模仿原诗四步四拍的节凑,读起来同样悦耳动听,具有音乐感。译文以[a:]、[ei]、[ai]等开口音和双元音押韵,很好的再现了原诗的偶句句末押韵。许渊冲采用重读响音翻译平声字,用非重读音来翻译仄声字,押韵方式亦对应。ab,ab,cd,cd的押韵的特点使得译文节奏感强烈,把古诗纯粹的音韵之美给予最大程度的还原。

2.意象再现

李商隐的无题诗含有丰富的意象,呈现出独特的美学蕴含。从内容范畴上讲,无题诗诗中所表现的意象主要包括实体和虚拟两大类。实体意象就是作者自己选取的一些实物。实体意象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占据很大成分,是无题诗意象的主体,因为诗人生活在客观的现实世界中,无论他拥有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所接触到的是客观的事物。无题诗中的实体意象有:镜、长眉、芙蓉、裙钗、筝、银甲、樱花、燕子、江、楼、星辰、风、酒、蜡灯、舟、翡翠、宝灯、雪、帏、春蚕、云鬓、月、雨等等。其中蜡这个意象出现了3次,分别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见时难别亦难)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来是空言去绝踪)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昨夜星辰昨夜风)

蜡这个客体看似简单,却具有深厚的文化特色,充满了未定点和空白,召唤读者的想象力对其进行填补与具体化。蜡具有熊熊燃烧与即将熄灭两种形式,所以花烛红烛象征着喜庆,蜡烛燃烧化成灰代表着奉献,残烛意味着孤寂等。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意象蕴含独特的中国文化,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必定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来看一下关于蜡烛的译文:

A candle but when burned out has no tears to shed.(Tr.Xu Yuanchong)[8]

A candle gutters on,till its tear-drops run dry.(Tr.Xu Zhongjie)[9]

The candle's tears are dried when it itself consumes.(Tr.Zhang Tingchen & Wilson)[10]

And guessing games're played by lamplight red.(Tr.Zeng Bingheng)[11]

Or guessing what the cup hides under candle red.(Tr.Xu Yuanchong)[8]

“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自己奉献与他人,不同的译者根据自己独特的期待视野传递了这种奉献精神。许渊冲和徐忠杰分别使用动词burned out和gutters on来表达蜡烛燃烧的动态过程,强调了奉献的过程。而张廷琛与Wilson采用candle's tears给人一种黯然神伤的默默奉献。“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描绘了宴会上和谐的气氛,暗含了诗人羡慕的思绪。“蜡灯红”也就是蜡烛发出的红光,增炳衡和许渊冲分别使用了lamplight和candle red.Lamplight是lamp发出的光,而lamp是一种使用油或者电照明的灯。我们现在无从考察原诗中到底使用的是油灯还是烛台,因此译者就给出了自己不同的理解。

虚拟意象是指李商隐根据自己直接和间接的生活经验想象虚构出来的事物。不同的诗人运用不同比例的虚拟意象,通常来讲,浪漫主义诗人比现实主义诗人用更多的虚拟意象。相对实体意象,虚拟意象在无题诗中占有很小的比例。这些虚拟意象既有神话中的人物,也有神话中的动植物。由于是虚构的事物,虚拟意象更是处处充满着召唤结构,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读者会有更多不同的解读。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青鸟英译为例:

Would the blue birds oft fly to see you on the height?(Tr.Xu Yuanchong)[8]

O blue-birds,be listening!Bring me what she says!(Tr.Bynner)[12]

O Blue Bird,visit her for me with diligence!(Tr.James Liu)[13]

Bluebird,be quick now,spy me out the road.(Tr.Graham)[14]

青鸟,传说中是西王母的“信使”,专门为其传递音讯,这里指的是李商隐与其情人之间的爱情使者。诗人与自己的情人相隔甚远,只能依靠青鸟这个信使来传递相思。汉语中名词没有单复数之分,这就是一个未定点,青鸟到底是一只还是多只呢?如果青鸟是单数,说明诗人与自己的情人之间的联系桥梁单薄,双方忍受巨大痛苦;如果是复数,说明诗人有更多的希望,虽然与情人远隔万里,但是有很多信使为他们传递情思与爱慕。读者不知道李商隐的原始意图,只能凭借自己的期待视野进行解读。译者首先是名读者,对原诗做出大致的解读,其次再跨文化再现原诗的美质。Graham和James Liu认为只有一只青鸟,使用了单数形式,而Bynner与许渊冲认为有多只青鸟,使用了复数形式。无论是哪种译法,都是译者自己对原诗的解读,对原诗未定点的具体化。

3.意境再现

意境是一种境界,指文学作品或者自然景象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的形象系统,以及由此诱发产生的无限审美想象空间,其在诗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李商隐无题诗最突出的艺术魅力就是飘忽朦胧的优美意境。他创造的意境绮丽幽美,增添了诸多朦胧美,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期待视野去填补空白,完成未定性。刘学锴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曾指出:“李商隐把朦胧意境作为一种美的诗歌境界来追求,而且他那种飘渺朦胧的情思也确实适宜用这种意境来表现”。以《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为例: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表面看起来,首联是写昨夜,实际上诗句中融入了昨夜与今宵的对比,从而引发对昨夜美好时光的回忆。按照惯例,颔联应该续写昨夜的美好场面,却突然描写今夕相隔的现实情况,颈联又想象对方的场景,末联转回到诗人自身。李商隐大幅度的跳跃,以及他用实写虚,用虚写实的手法给这首无题诗增添了朦胧的色彩。这首《无题》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充分地传达了诗人的心理变化,营造了一种意境朦胧美。要想更好地传达无题诗的意境美,译者需要具备较强的感悟能力并且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学氛围。相比西方诗人,中国诗人在很大程度上追求飘幻的意境,所以译者很难完美地传递诗歌的意境美。首先看下Graham的译文:

Last night's stars,last night's winds,

By the West wall of the painted house,East of the hall of cassia.

For bodies no fluttering side by side of splendid phoenix wings,

For hearts the one minute thread from root to tip of the magic horn.

As separate tables,played hook—in—the—palm,The wine of spring warmed,

Teamed as rivals guessed what the cup hid.The candle flame reddened.

Alas,I hear the drum,must go where office summons,

Ride my horse to the Orchid Terrace,the wind—uprooted weed my likeness.

(Tr.Graham)[14]

原诗首联暗含今宵与昨夜的时空错杂,Graham的译文只写出了昨夜,译文读者不能联想到今宵。颔联写今夕相隔的意境,译文却看不出这是表达今夕的现在情境。颈联是描写对方的虚境,译文却变为实境。译文没有更好地再现原诗时空变化的意境美。读者在解读作品是根据自己的期待视野。不同时代的读者或同一时代的不同读者的先在知识和期待视野不尽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视野也一直变化,因此会对李商隐的无题诗有不同的解读。许渊冲在Graham的译文基础上,重新翻译了这首《无题》:

As last night twinkle stars,as last night blows the breeze,

West of the painted bower,east of Cassic Hall.

Having no wings,I can't fly to you as I please,

Our hearts at one,your ears can hear my inner call.

Mybe you're playing hook in palm and drinking wine,

Or guessing what the cup hides under candle red.

Alas!I hear the drum call me to duties mine;

Like rootless weed to Orchid Hall I ride ahead.

(Tr.Xu Yuanchong)[8]

在Graham理解的基础上,许渊冲的译文更好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美。许渊增加“twinkle”,“blows”两词从而体现了昨夜与今宵的对比,引发译文读者从今宵联想到昨夜。用“maybe”翻译颈联,是明显的虚写。尾联又回到了对现实的叙述,“I hear”表明了现在的情景。许渊冲运用时态的变化来展现这首《无题》的时空交错变化,从而更好地传递了原诗的意境美。

四、结 语

本文以接受理论为理论依据,从韵律、意象和意境三方面分析了李商隐无题诗的跨文化美质再现。李商隐的无题诗充满了复杂独特的诗歌意象和朦胧优美的意境,再加上读者的接受程度不同,因此他的无题诗具有多义性,处处都是空白和未定点。译者拥有不同的期待视野与审美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去填补文本未定点和空白,因此诗歌翻译表现出明显的“异人异译”的特点。在诗歌翻译中,为了更好的传递诗歌的跨文化美质,译者一定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适度地对诗歌文本中的未定点和空白具体化,争取达到译者的期待视野与原文本的融合以及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译文的融合。

[1]许渊冲.谈李商隐诗的英译[J].外语学刊,1987(3):71-75.

[2]杨柳.李商隐评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391-394.

[3]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上海:中华书局,1988.

[4]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91,92,144,159.

[5]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J].中国翻译,2000(2):47-51.

[6]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3,24.

[7]朱建平.文本的未定性与翻译的解释性[J].西安外国语学报,2006(04):23-27.

[8]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1997:213,213,216,213,216.

[9]徐忠杰.唐诗二百首新译[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343.

[10]张廷琛,Bruce M.Wilson.唐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7:261.

[11]吴钧陶.唐诗三百首[M].长 沙:湖南出版社,1997:669.

[12]Witter Bynner.TheJadeMountain,AChineseAnthology[M].New York:Alfred A.Knopf,1929:81.

[13]James J.Y.Liu.ThePoetryofLiShang-yi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9:35.

[14]Graham,A.C.PoemsoftheLateT'ang[M].Harmondsworth,Middlesex,England Baltimore:Penguin Books,1965:150,148.

猜你喜欢
原诗李商隐视野
嘲桃
峨眉山月歌
居· 视野
石榴
录唐?李商隐《无题》诗(草书)
改诗为文三步走
视野
真相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