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音乐教育是指建立一门独立学科,教授音乐表演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高质量综合应用型音乐人才。音乐教育要使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掌握音乐作品赏析方法,具备音乐创作和乐器演奏能力。
传统文化伴随文明演化积淀而成,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是观念形态、思想文化的结合。我国与西方国家发展历程不同,文化、政治、经济等发展特点不同,传统文化理念差异大。从中西方音乐教育发展历程,剖析音乐教育对近现代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为音乐教育的长足发展提供参考。
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密不可分。中国与西方国家发展程度不同,音乐教育理念不同。在中国,音乐学习多被当作一种技能和谋生手段,学生很早就主动或被动接受音乐演奏和演唱培训。在高强度训练下,中国学生具备很强的音乐视听灵敏度、演奏及演唱的基础能力。西方学生的音乐演奏、演唱技巧可能比不上同阶段的中国学生,西方往往强调在大自然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激发学习兴趣,让音乐真正融入生活。同时又对音乐发展史的研究较深入,易在长期的音乐环境中获得自我提升。
有位音乐家曾指出,中国往往培养钢琴家、演唱家,西方则培养音乐家。在中国,为使学生得到技巧提升,教师和家长会督促学生进行长时间、高强度训练。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有很高的技巧,可在公开场合进行演奏和表演。在西方,自孩童时期培养乐感,许多地方开展小型音乐演奏活动,不限制儿童对音乐的表达方式,形成独特的音乐感受,学校教育中注重音乐发展史和文化背景的学习,能对音乐进行深度赏析。
对比中西方音乐教育可以发现,文化意识与音乐教育方式不同。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活动,对中西方传统文化都产生深刻影响。
21世纪,音乐进入千家万户,逐渐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中西方音乐文化不断交流,使音乐意识的影响逐渐加深,音乐教育工作得到很大发展,对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加深。
我国音乐文化和教育可追溯至古代。唐朝时期,西方弹拨乐器大量涌入,中国的乐曲和乐器也传到西方国家。这次音乐文化交流是增进友谊的思想交流,也是宣扬国威的思想碰撞。唐朝统治者在太平盛世中,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从专为诸侯设宴而曲的燕乐,到踏歌,再到散乐,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唐朝的音乐教育繁荣发展,无论朝廷音乐教育机构还是民间音乐教育机构,都培养出大量音乐人才。音乐教育活动,不仅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也影响当时的思想文化构成,兼收并蓄成为唐代文化的特色。
自鸦片战争开始,国人开始了解近代西方文化。西方音乐教育理念的渗透,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9世纪中期,洋务运动兴起后,有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提倡引进先进的西方文化。主张者大多是在西方国家留学归国的学者,希望帮助国人跳出传统文化,吸纳西方文化的精华,其中包括先进音乐文化和教育思想。历史文献记载了西方音乐文化及教育教学方法,如《小方壶斋舆地从钞》。积极主张洋务运动的学者看到西方广阔的音乐世界,试图做出努力,但根本上仍坚持夷夏之别的礼乐观。对音乐文化的接受程度,反映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浓烈的“小国思想”,致使国民无法从根本上走出困境。
洋务运动后,康有为和梁启超等开始倡导开办新式学校。1989年,康有为向光绪帝递交《请开学校折》,第一次明确提出应将“歌乐”纳入学校教育。“歌乐”的开展与18世纪初美国歌咏学校的音乐教学相仿,限于音乐歌唱教学。到百日维新时期,各地开办新学堂,开设“音乐唱歌课”,标志着我国踏出音乐教育教学第一步。相较洋务运动时期的文化传播思想,梁启超等人跨出的最大一步是打破国人固有的“小国思想”。许多思想先进者对中西音乐文化和教育方式如何进行优劣取舍提出建议。1903年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六期发表了匪石的《中国音乐改良说》,此文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史的第一声春雷,文中写道,“中国音乐是为寡人而非众人的,无进取之精神而流于卑靡”,要效仿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用西洋音乐取代中国音乐。这种思想虽是片面的,却是当时社会的一大进步。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对学堂乐歌进行了明确阐述。学堂乐歌是指归国留学生利用日本和西方国家现有曲调进行填词的歌乐,后演变为利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这些歌乐是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被广泛传唱。这一时期音乐教育上的开拓,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打破固有的本土文化优越思想,开启文化大门,为传统思想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新中国的音乐教育,主要分为欧化道路说和传统发展说。欧化道路说否定20世纪中国新的音乐道路,认为我国应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寻找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传统发展说持相反态度,认为这一道路是符合社会发展历程的,应该坚持。中国音乐文化在发展中吸收部分西方音乐文化,通过融合已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一部分。音乐教育发展成型后,正规音乐教育课程被纳入中小学校,将音乐学习渗透于日常生活。
16世纪,神圣罗马帝国新宗教改革发起人马丁·路德提出应开展学校音乐教育。启蒙运动时期,西方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为社会课堂、家庭培训、音乐沙龙等。音乐教育工作中,开明教育和便捷式教学对西方人民生活有引导作用。公开化、规范化地开展音乐教育活动,有助于培养音乐学习意识,提高学习专注性和规范性。18世纪初,美国波士顿出现第一所歌咏学校。路德·梅森在音乐教育发展历程中,被称为美国近代学校音乐教学法奠基人。19世纪初,美国音乐教育仅限歌唱教学,重在培养歌唱者,以为世人表演为主要目的。这一时期,德国举办第一届音乐教学法大会,并在慕尼黑建立世界第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开设音乐教育课程。当时,西方音乐教育将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论融合,交替教学,对后期中国音乐教育教学模式产生很大影响。可见,西方的音乐教育已由简单的艺术文化教育发展为音乐整体训练,但尚无完整体系。
19世纪,德国兴起民歌运动,歌咏课程得到重视。期间不断传入美国爵士音乐,德国将其纳入本国音乐体系,丰富音乐形式。19世纪中期,美国音乐教育只教授歌唱。20世纪初,乐谱读识成为教授内容,注重对自然景象的表达,凸显出对人的精神境界和主观情感的追求。各国不断发展的音乐教育事业,对西方传统文化展开新一轮冲击。如何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当时文化大融合环境下的重要课题。
西方国家对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高,美声发源地——意大利的很多城市都设有音乐学院和歌剧院,且建设水平很高。1957年美国创办的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是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代表组织,其宗旨是促进全美少年儿童的音乐学习,不断完善音乐教育活动。从巴洛克音乐时期、古典音乐时期、浪漫音乐时期,直到现代音乐时期,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使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同时,不断进步以求更大发展空间。
音乐教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无论何种教育理念、方式,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其对传统文化产生影响是相通的。音乐教育反映社会文化发展状况,有利于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研究音乐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对于我国音乐教育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9.
[2]郭小利.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育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3]王高飞.实际音乐作品中的节奏训练[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4]李启福,钟善金,欧阳绍清.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中“和”之思想——兼析朱践耳现代室内乐作品《和》[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
[5]孔晓霞.音乐欣赏——用心感悟音乐[J].今日科苑,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