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栋 李晓燕
内容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快速的推进将成为影响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件。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不完全城市化的现状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消费不足和推进经济增长的前提,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本文在对大量文献与数据总结与梳理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不完全城市化的现状和其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为如何加快城市化进程且保证城市化的质量提供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不完全城市化 城乡收入差距 经济结构
不完全城市化问题是基于城市化的四个维度来考虑和分析人口城市化产生的不足和影响。不完全城市化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人口的流动而非转移,从而造成城乡在空间、人口、经济和社会出现了诸多问题和不完善。我国现在的城市化是不完全的城市化,用不完全城市化的概念更能突出我国现阶段城市化的特征,符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
我国不完全城市化的现状
(一)人口方面:人口只是流动而非转移
我国的城市化一直在不断地前进,其中最主要的指标就是人口城市化率。我国的城市化率秉承国际上的计算方法,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总人口。我国的城市人口主要包括以下两类:一是具有城市户籍的人口;二是在城市长期居住长达六个月的流动人口。显然我国的流动人口很多,这就导致了我国城市化率的泡沫化。到2010为止,我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2.11亿。到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6.4729亿人,城镇人口比重将达47.7%,但是如果除去这2.11亿的流动人口中没有城市户籍的流动人口之外,那么实际的城市化率会大大降低。这也就表明我国的人口只是在流动而没有发生户籍上的转移,导致了人口只是在流动,而非转移,户籍难以改变。
(二)空间方面:城市土地利用率低下而农村土地出现“抛荒”现象
耕地作为农民主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是我国城市化进程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由图1可以看出,从1997-2010年我国耕地总面积是在减少的,并且最近四五年,其减少的速度越来越快。本文研究发现耕地减少主要有以下的四种去处:一是建设用地,主要是城市的建设用地;二是灾难毁坏的耕地;三是每年的生态退耕的土地;四是其他用地,主要就是土地“抛荒”。
由表1可以看出,从1997-2010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和总量上都在不断地增加,这也是城市化进程必不可少的步骤,但是与此同时其“抛荒”的耕地的比例也在不断的增加,“抛荒”问题严重。而农村土地“抛荒”使得农业规模经济没有发挥出来,不利于完全的城市化进程。
(三)经济方面:经济结构难以升级使得无法从长期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的经济结构还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于工业发展,无法更好地为现代化工业服务,还需要很大的改进。
2010年我国的人均收入为3072.7美元,其一、二、三产业结构根据表2应为15.4%-9.7%、43.4%-45.6%、41.2%-44.7%;而我国的实际情况分别是9%、49%、42%。现代化的农业没有实现,工业却还是很高。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率的关系如表3所示,我国的城市化率在数量上也滞后于国际标准。从其就业的结构看,2009年我国各产业的就业率分别是:38.1%、27.8%、34.1%,可以由表2看出国际标准是38.1%-24.2%、25.6%-32.6%、36.2%-43.2%,完全滞后于国际标准,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多,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少。
(四)社会方面:“内卷化”现象严重并伴随其他一些社会问题
不完全城市化引起了诸多的社会性问题,尤为突出的是现在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大量随父母进程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具有相同的遭遇。另外,个体的流动并未随之带来其供养人口及其家庭成员,如父母、子女及夫妻双方的共同转移。由此产生很多家庭问题。劳动力的转移导致了家庭关系在空间上的割裂,双边的不对称的生活方式使得农民工的生活单调、不稳定和乏味。
不完全城市化产生的影响
(一)不完全城市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得到稳步的提高,由1978年的138.6元提高到2010年的6543元。但是与城市人口相比,两者的差距不但没有减小反而扩大了。由图2可知,城市和农村的人均收入都在增加,但是二者之间的缺口却一直在扩大,说明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在扩大;农村的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总是滞后于城市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如果继续这样下去,那么城乡收入差距还会一直扩大下去。
(二)不完全城市化影响我国的消费质量和数量
不完全城市化在人口、空间、经济和社会方面都产生了很多问题,并且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消费水平,不完全的城市化导致了人口城市化率上升,但是消费水平没有得到提高,无法拉动我国的内需。
由图3可以清晰的看出,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最终消费农村也来越小,城市越来越大,这是好事也是坏事,说明城市化可以拉动消费的上升,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九亿多农民的消费还有很大空间需要提升,也反映出了城乡收入差距在扩大,使得农民无法增加其消费总量。
(三)不完全城市化影响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
不完全城市化导致我国经济结构升级难,从而无法从长期促进经济的增长。由图4可以清晰的看出,不完全的城市化导致了经济结构的升级难,从而无法长期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我国现在处于不完全城市化的境况当中。而且不完全的城市化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所以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我们必须认清我国现阶段的不完全城市化的本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找出相应的对策,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政策建议
(一)完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土地制度:土地所有权不变放宽其使用权的流转。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的生存保障资料。在农民城市化过程中应该完善耕地的流转,在稳定和维护农民对土地的承包使用权时,放开其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缩小城乡的收入差距,扩大其消费量。
二是有条件、有步骤、有区别地更改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制约进城农民实现完全迁移,而一旦废除城乡户籍制度,不但造成农业危机也给城市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一点都不改变城乡户籍制度,则户籍制度会成为城市化前面的一堵“城墙”,无法完全实现城市化。我们应该有条件、有步骤、有区别的更改户籍制度,使得户籍制度真正成为人口的登记制度,而不是为了区别“身份”的社会等级制度。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住房保障制度建立。将“非城市户口”的农民工纳入城市的住房保障体系的保障范围。其次,建立适合农民工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最后,建立农民工子女教育保障制度。使农民工能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增强自身的社会认同感,加强对农民工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帮助他们缓解现在社会的压力,破除“内卷化”的怪圈。
(二)建立相应的农民工技能教育培训体系
建立相应的农民工技能教育培训体系,可以使得农民工在短期内迅速地提升自己的就业技能,拓宽了自己的就业渠道,也适应了现在城市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需求,使得农民工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更好地促进消费。
(三)合理规划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规模
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发展模式。在“金字塔”的上部分是大型或者特大型的城市,主要是以第三产业为支柱,吸引国内外优秀的人才,为完全城市化的进程起带头作用;中间部分是中型城市,主要以现代化科技为基础的实体经济,为发展虚拟经济奠定基础;底部是大量的中小城镇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以科学技术稍低的制造加工业为主,吸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金字塔”的塔尖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开来,外围是中型城市,最外围是小城镇的大都市圈模式。这样既可以发挥大型和特大型城市的集聚效应和示范带头效应,也有利于区域经济资源的整合、分工与合作的格局,产生优势互补的局面,更好地吸引与其相适用的农民工进城,实现完全城市化。
参考文献:
1.唐茂华.中国不完全城市化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李强等著.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马雪松.不完全城市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应对建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8(1)
4.邓曲恒,古斯塔夫森.中国的永久移民[J].经济研究,2007(4)
5.Paul A.Samuelson,William D.Nordhaus.Economics[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6.樊纲,王小鲁.消费条件模型和各地区消费条件指数[J].经济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