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晖
通过大量与FOFs客户接触发现,他们不仅需要产品组合来分散风险,更需要的是配置不同资产大类比例的指导,以及跟随客户及市场变动进行定期调整的规划。这才是一站式财富管理解决方案的初衷,也回归了第三方财富管理之根本。
曾几何时,各大金融机构都以建立金融超市為核心目标之一。于是各种新型产品,各种业态合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以银行為代表的各类金融机构体系中。金融超市都强调自身产品的多样化和服务的全能化。然而,金融超市真的适合我们吗?金融超市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金融超市面对的是谁的财富?
先假设我们走进的是一家有形商品的超市,超市之所以吸引顾客,主要因為其产品齐全,购买方便。但不能忽略的是,进入超市时,我们通常很清楚自己要买什么,或者说当看到某个商品时,我们就会知道这就是想要的商品。偶尔会碰到超市各类促销,于是脑子一热,也会购买一些一段时间内用不着的产品。
但如果从一开始,顾客就并不清楚知道自己要买什么,甚至不知用于何处,那么进入超市,往往就是一片茫然,并无购买欲望。可能促销员说哪个好,就买哪个。事实上,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国内的金融服务行业中上演。
市场红火时,各种促销一拥而上,缺少风险提示,更没有适应度分析,买理财产品犹如赶时髦。曾经看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电影,理财专员对客户说,“一会儿无论我说什么你只要说知道了解,我们就可以购买这款产品了。”于是理财专员打开录音,开始做一系列的风险披露宣讲。客户顺从地微笑回答:“知道、了解”。
这样的“促销方式”更大的危害还在于,我们去超市,纵然购买了不如意的商品,最多也就一时之气,损失可以承受。而客户的理财资金往往是自家的存款,大部分都是占了家庭资产的较大比重,倘若购买不慎,理财经理服务再好,亦难挽回损失。2007年的基金投资,以及最近的信托、有限合伙、民间借贷产品投资莫不如是。
这就是目前国内财富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财富管理首先应明确:这是谁的财富。财富管理的服务主题包括个人和机构。每个个人或机构都有其自身财富规划的目标和限制。
对个人而言,普遍存在着养老规划、子女教育的管理目标;机构则需要应对定期或不定期的支出等等。即使没有具体目标,抗通胀,防止资产侵蚀等潜在需求也是存在的。如果忽略了长期的财富管理目标,短期业绩再好,也很难带给客户实际长久的利益。
“一站式”和标准化设计
传统金融机构中,即使有规划的机构,也存在着另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产品导入。这种问题在美国等成熟金融市场并不是大问题。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受到监管机构和行业标准制定机构的共同限制,客户基于对专业机构的信任,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管理财富。若专业人士违反职业道德,就有永久被驱逐出金融行业的可能。
而国内目前面临着双向选择的困难:首先,对于理财师,公司内部、监管机构、行业自律组织等都还无法进行事前约束,一旦“东窗事发”后的严惩更像是机制漏洞的替罪羊。此前的中诚信托产品投资事件,最近轰动的华夏银行产品投资事件都是这样。即使根据客户的需求做了规划,所配置的产品仍可以超越配置范围,由理财师自行决定。其次,由于无标准可言,客户难以无条件信赖专业机构,因此完成初期配置后,后续配置的跟进和改善将异常艰难。最终理财师面临的,又是客户对于单一产品表现的评判,而非整体规划的满意度。
那一站式财富管理又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将理财方案设计成多个模版,对每个模版的每个产品组合进行标准化设计。在每个风险层级下,寻求风险收益比最理想的产品或组合,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和风险限制,规划每个风险层级的配置比例,然后导人产品组合,最终為客户提供一站式财富管理解决方案,客户也得以实现对整体理财规划结果与质量的评价与考核。
整个流程中,基于客户实际需求的理财规划方案流程,是重中之重。
通过对客户基础需求的梳理,理财师要折算每年需要的报酬率。比如一个客户需要打理100万元的资金,他希望这笔钱能在7年后支付孩子的出国费用约200万。此时我们可以计算出这位客户需要的资产组合年化收益率约為10%。于是我们通过产品组合的方式,完成其收益率目标(注:此处完成的收益率并非仅基于按照当前收益水平的产品)。再考量其风险承受能力意愿,及风险性格测试的结果,对产品组合进行限制性审核。之后每年对资产管理状况进行审核,并对客户的组合进行调整。
很多专业人士会把这样一套方案归為FOFs或者TOTs(基金组合或信托组合)产品。事实上,我并不完全认同。我们通过大量与FOFs客户的接触发现,客户不仅需要产品组合来分散风险,更需要的是配置不同资产大类比例的指导,以及跟随客户及市场变动进行定期调整的规划。这才是我们推出一站式财富管理解决方案的初衷,也回归了第三方财富管理之根本。也许这才是现时国内市场上,较為适合理财机构和客户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