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云
(大理学院政法经管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艾滋病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已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与恐怖主义并列的、严重威胁人类安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伴随着全世界公共健康安全趋势的变化,我国的艾滋病防控工作已被置身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风险叠加的现实境地。特别是在西部边疆民族地区,艾滋病流行形势仍然严峻。艾滋病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标识,显现出我国西部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在发展中面临的重大传染性疾病这一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严峻性,检验着各级政府的价值取向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回应能力,考验着中国政府对公共卫生安全的社会管理智慧和非传统安全应对能力,以及各族群众在未知恐惧面前的社会凝聚力。
目前,我国西部边疆民族地区艾滋病传播已呈现出由灶状向片状发展的趋势,疫情已呈弥漫性发展的危险态势。在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中,壮族、维吾尔族、彝族三个少数民族受艾滋病伤害最深。傣族、景颇族则是全国HIV感染率最高的两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边境地区。根据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结果,截至2011年底,估计我国现存活感染者和病人约78万人,其中病人约15.4万人;2011年新发感染者约4.8万人,因艾滋病死亡约2.8万人。除港澳台地区之外,全国31个省(区、市)累计报告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数排前6位的省(区)依次为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广东,报告人数占全国报告总数的75.8%。全国疫情最为严重、注射吸毒人群估计感染数在1万人以上、暗娼感染检出率超过1%的暗娼监测点、吸毒人群(特别是注射吸毒者)感染率较高的哨点、累计报告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数排前20位的县(区、市)分布,均主要集中云南、广西、新疆、四川等西部边疆省区[1]。
自2001年以来,中国进入了艾滋病发病和死亡高峰期。从卫生部公布的2001-2011年全国艾滋病累计报告数看,10年来,西南、西北边疆在中国艾滋病风险的社会地理分布上一直属高危红色预警区,其中以云南、广西、新疆最为典型。
以云南为例:2001年,云南全省16个地(州、市)的116个县(市、区)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达10449例,其中艾滋病病人599例,因艾滋病死亡人数达414例,分别占全国同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30736例、病人数1594例和死亡人数684例的34%、37.6%和60.5%[2]。2011 年,云南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93567例,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67869例,艾滋病病人25698例;报告死亡14340例[3]。德宏、红河、临沧、文山、大理5个高度流行地区和人口集中的昆明累计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占全省累计报告数的77.4%,129个县市区中报告数超过1000人的县有24个[4]。10年间云南艾滋病感染人数一直居全国第一。
以广西为例:2001年,广西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3740例[5],是继云南、新疆之后全国第三大被艾滋病感染省区。此后增速较快,到2005年9月底,累计发现HIV感染者和病人12678例,但估计实际HIV感染人数已超过5万人(6-8万),占全国感染人数的1/10。到2006年,全区各县均有疫情报告。截至2009年10月31日,广西艾滋病呈弥漫性流行趋势,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病人49948例,约占全区总人口的1/1000,跃居全国艾滋病感染数第二[6]。2011年,广西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6万多例,在全国排名第二,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截至2012年3月底,全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人数达78000多例,疫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疫情形势极为严峻[8]。
以新疆为例:2001年,新疆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居中国第二,至2001年6月底报告,累计发现艾滋病感染者5455例,艾滋病病人70例,死亡27例。2001年9月底,已累计发现艾滋病病毒阳性感染者5755例。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不断增多,在乌鲁木齐和伊宁两市迅速蔓延,并逐步向其它地、州、市扩散[9]。10年后的2011年,新疆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35398例,其中艾滋病病人6897例,死亡4777例。全区估计感染者人数已超过6万例。疫情分布于全区14个地(州、市)的94个县(市、区),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疫情严重,伊犁州直、乌鲁木齐市、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吐鲁番地区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占全区总数的91%[10]。
云南、广西两省区代表着我国西南边疆艾滋病发展的最典型情况,新疆代表着我国西北边疆艾滋病发展的最典型情况,这三个省区10年来以十倍数增长的艾滋病疫情复杂发展情况,凸显出当前我国西部边疆艾滋病问题引发的非传统安全形势异常严峻。
1.危及边疆民族地区人口安全。目前,地处西部边疆的少数民族已成为受艾滋病伤害最严重的群体之一。云南、新疆、广西、四川、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已成为艾滋病高流行区和重点监控区。只占我国总人口8.49%的少数民族,在艾滋病感染者中的比例却高达36%以上,在个别地区,艾滋病甚至使一些少数民族村寨出现门户萧疏的景象,使某些少数民族的正常繁衍发展受到挑战。如云南边境地区艾滋病感染者的死亡,已使景颇族出现了民族异态发展,即民族人口非常态发展的严重问题,个别景颇族村寨出现人口负增长[11]。少数民族的艾滋病高感染比例及感染者的死亡,给一些人口本来就不多、各方面发展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进而危及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兴旺和发展繁荣。
2.使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本已脆弱的民族经济发展雪上加霜。尽管目前我国艾滋病总体发病率还不算高,总体处于低流行状态,艾滋病似乎并没给整个国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但从西部高危地区来看,有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由于感染率非常高,青壮年劳动力几乎被摧垮,生产力严重萎缩。一方面,治疗艾滋病需耗费大量社会财富;另一方面,艾滋病造成的劳动力丧失,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的丧失,使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处于最佳年龄段劳动力人口的折耗极大。失去劳动力的艾滋病患者不仅不能生产劳动,反而需要政府的长期救助,这给艾滋病高发地区的生产力和民族经济带来沉重打击,对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造成严重影响。
3.对西部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和国家公共卫生资源造成巨大消耗。随着西部边疆艾滋病发病人数的增多,各级卫生部门面临空前的压力。为了防止HIV携带者转变为艾滋病人,全社会需耗用巨大的成本来治疗和防止HIV携带者感染他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投入700亿元用于防治艾滋病[12]。中国政府为保障西部边疆艾滋病防治工作,从中央到地方防治经费都在逐年大幅度增加。庞大的经济支出,使西部边疆民族地区不堪重负。以云南为例,2001年省财政投入350万元,10年后的2011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经费达2.9亿元、省级财政安排防艾专项资金6000万元[13]。随着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资金投入将会越来越大,仅凭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省份的力量根本无力应对日趋严重的疫情,只有动用国库的银根,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4.导致贫困人口增加,加大贫富差距。目前,我国大多数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居住在西部边疆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自然资源匮乏,包括卫生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资源更少,贫困人口较多。一个艾滋病病人会连带2-3名人口变成赤贫人口,一些原已脱贫致富的少数民族农民,因艾滋病病毒感染而返贫。因艾滋病致贫、返贫的情况,对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已有的扶贫成就构成严重威胁,既加大了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贫富差距,也严重威胁到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5.给社会遗留下大批艾滋孤儿。目前,西部边疆民族地区艾滋病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病人明显增多,死亡增加,给社会遗留下大批孤儿,庞大的孤儿群体需要救助。将艾滋病孤儿100%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家庭寄养与机构供养补助,免费提供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抗病毒药物、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检测试剂以及心理康复,这些都无疑增加了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财政负担。
6.形成社会安定的隐患。目前,由艾滋病诱发的各类社会治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安秩序,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由于艾滋病本身的凶险性和伴随的社会耻辱感,有的HIV感染者在被确诊后因愤怒(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而报复杀人。更为严重的是,“三股恶势力”利用公众对艾滋病的恐慌制造扰乱社会秩序的重大恶性案件,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定,诱发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秩序的失衡。如2009年9月3日,新疆乌鲁木齐市有犯罪分子利用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慌心理,声称自己是艾滋病患者,使用“扎针”手段在部分公共场所连续用针状物刺伤市民,制造巨大社会恐慌,并进一步挑起民族仇视和民族对立。这是敌对势力利用艾滋病疫情策划实施“低成本、低暴力,高恐怖、高危害”的典型犯罪活动,对西部边疆社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4]。
7.损害政府形象,造成政治危机。艾滋病防治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早在2001年,全球通过了《艾滋病承诺宣言》;2003年的纽约联大艾滋病高级别会议上,中国政府作出了5项相关承诺。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西部边疆民族地区艾滋病防治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防治工作开展不力,不仅会影响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敌对势力也极有可能以艾滋病为借口制造事端。美国政府大力资助艾滋病治疗的行动就反映出了艾滋病问题的国家安全含义。如果不能有效防治艾滋病及解决由艾滋病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很有可能会引发政治危机。
1.彻底改变对艾滋病疫情认知上的错误观念。长期以来,我们是以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方式对待艾滋病的,这本身就是一个根本性和原则性错误,是一种极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做法。艾滋病的预防成本其实远远低于治疗成本。目前,艾滋病已经开始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如不能及时解放思想、突破观念屏障,就难以及时斩断艾滋病的性传播路径。据国外权威机构推测,一个感染者存活期会感染3个人,但只要早期发现,进行干预,就能将感染人数减少到0.5个。因此,必须首先从对艾滋病疫情的认知上彻底改变错误观念,彻底改变对艾滋病疫情“只做不说”或“讳疾忌医”的错误理念,在艾滋病防治理念上要有脱胎换骨的转变。
2.设立官员问责的制度保障,全面落实各级政府特别是政府领导的防艾责任制,积极倡导“健康GDP”。《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政策掌握情况、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15]。这是在艾滋病公共卫生社会管理上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事实上,艾滋病对国民生命和生存质量的危害、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破坏力,远比环境污染对经济、健康发展的危害更重,因此,应进一步将防艾这一事关国民安危的公共卫生健康安全指标列入对各级政府特别是政府领导的责任考核范畴。正如将节能减排的环境指标列入对各级政府和政府领导的责任考核范围、将GDP考核指标中嵌入“绿色GDP”一样,防艾健康指标也应与各级政府和政府领导的责任考核指标挂钩,将防艾工作实绩与官员的政绩和职位晋升挂钩,积极倡导“健康GDP”,消除地方政府在政绩考核方面的顾虑,从制度层面调动和引导各级政府和政府领导积极投入防艾工作并力争取得实效。
3.让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最大的效果,加大对西部边疆民族地区艾滋病重灾区的防治投入支持力度。在发展中国家,让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最大的效果,是对公共卫生管理者、医务人员、卫生保健人员、社会工作者的政治智慧、道德勇气、专业水准、工作能力、敬业精神的严峻考验。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抵御艾滋病的能力,在相当程度上考验和决定着我国抗击艾滋病的整体能力。目前,西部边疆艾滋病重灾区防控艾滋病的资金、技术手段、设备、警力、宣传等资源总量远远不足。对此,中央政府应把西部边疆民族地区艾滋病重灾区的艾滋病防治作为全国艾滋病防治重点工作,给予特殊支持,无论资金投入、人员配备、组织建设上都应与当地艾滋病疫情监测、宣传干预、治疗关怀的形势相匹配。
4.西部边疆民族地区艾滋病防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深耕社群的理念,以补充国家防控不足。社会自治防治力量的参与,在艾滋病防治领域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西部边疆民族地区,许多少数民族村寨实际上基本属于基层防艾治理的“真空”地带,而这又是社会防艾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环节。艾滋病防治领域的社会组织特别是社群组织的最大优势是了解社群特点和活动规律,能够深入到目标人群中开展工作并为社群所接纳、信任,由他们宣传艾滋病的防控举措、举办防艾活动、提醒高危人群定期筛查等,比政府人员出面更有亲和力与说服力。充分发动受害最深的妇女组织帮教队、发动青年人组织护村队、发动村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组织说教队等,形成县—乡—村委会—村民小组—村民联防队—村民上下联动的艾滋病联防体系,提高西部边疆民族地区艾滋病重灾区的社会参与和基层防治能力,能够有效补充国家防控力量的不足。
5.充分发挥民族宗教、民族文化在艾滋病防控中的作用,不断探索和创新符合当地地域和民族特点的防艾宣教模式。在宗教文化氛围浓厚的边疆民族地区,宗教人士参与“禁毒防艾”社会工作,能够起到汉族地区难以想象的良好效果。要有效遏止艾滋病在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扩散趋势,必须充分发挥民族宗教团体、宗教人士在艾滋病防治和关怀中的作用,从“精神信仰”层面组织、动员各民族群众,积极参与到艾滋病防治斗争中来。通过民族宗教、文化强大的精神影响力,在各民族社区中积极开展各民族本土化的“同伴教育”模式,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对艾滋病的认知防控水平。
6.加大翻译编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类艾滋病防治宣传资料力度,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语言类媒体在艾滋病防控动员中的作用。对于人口众多、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中国来说,迟至2003年才有了第一部艾滋病科教片。在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对各族民众的防艾教育手段更是远远不足以应付艾滋病传播的快速和隐蔽特点,正是普遍的“艾盲”,导致艾滋病以边疆民族地区农村为“突破口”,造成了“高度聚集灶状分布”的现实。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现状,必须改变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缺乏组织性、系统性和计划性的现状,加大开发力度,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语言类媒体在艾滋病防控动员中的作用,以持续性、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式”、“轰炸式”的多种宣传教育方式,推动西部边疆艾滋病防控的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EB/OL].[2012 -01 -21].http://www.moh.gov.cn.
[2]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2002-2010年)的通知[EB/OL].[2002-03 -27].http://law.lawtime.cn/d417862422956_1_p2.html.
[3]云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超9万例[EB/OL].[2012-12-02].http://www.yn.xinhuanet.com/v/2011-12/02/c_131284576.htm.
[4]云南省5州市疫情高度流行预计仍有2万HIV感染者未检出[EB/OL].[2012-12-01].http://news.yntv.cn/content/15/20111201/083003_15_434971_1.shtml.
[5]张孔来.艾滋病[EB/OL].[2008-01-21].http://www.chinaids.org.cn/worknet/download/huiy_1/zkl.ppt.
[6]广西艾滋病感染数居全国第二[EB/OL].http://www.hivcheck.com/contents/news/1258959151.html.
[7]莫小松.广西拟立法明确艾滋病感染者有告知伴侣义务接受艾滋病检测须实名[N].法制日报,2012-02-06.
[8]张敦.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艾滋病防治条例(草案)》的审议报告[EB/OL].[2012-05-24].http://www.gxrd.gov.cn/desktop.aspxpath=gxrd/sy/fgcazqyjx/fgcazqyjx_tjyj/fgcaxgzl&guid=df911f54-acbd-486a-b836-de38d4ec8795.
[9]已发现5755例艾滋病毒感染者 新疆加大力度防治[EB/OL].[2001-11-28].http://www.china.com.cn/chinese/health/80652.htm .
[10]新疆艾滋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疫情分布94个县市区[EB/OL].[2011 -12-01].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11-12/01/content_24246477.htm.
[11]陆云.景颇族社会文化变迁与现代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212.
[12]国务院办公厅.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EB/OL].[2012 -02 -29].http://www.gov.cn/zwgk/2012 -02/29/content_2079097.htm.
[13]云南通报前10月艾滋病疫情报告六成以上艾滋病人为青壮年[EB/OL].[2011 -12 -01].http://www.km.gov.cn/structure/xwpdlm/zwdtxx_176915_2.htm.
[14]乌鲁木齐连发不明针状物刺伤人案件 警方擒15嫌犯[EB/OL].[2009-09-03].http://leaders.people.com.cn/GB/9982457.html.
[15]国务院办公厅.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EB/OL].[2012-02 -29].http://www.gov.cn/zwgk/2012 -02/29/content_20790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