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理
(西安市八十九中学,陕西 西安 71000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的中考中出现了不少联系实际、考查能力的好题,是值得我们充分肯定的.但是,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在近年的中考中也会不时出现一些令人失望的考题,明显是闭门造车,违背基本生活常识,例如笔者就曾经见到过这样一道考题:
题目.五一佳节,在常州紫荆公园月季花展上,小明将红色滤色镜(即红色玻璃)挡在照相机镜头前给一株绿叶黄花的月季拍照,照片上该花卉的颜色是
(A)绿叶黄花. (B)黑叶红花.
(C)黑叶黑花. (D)红叶红花.
答案:(C).
反思:从命题者的思路看,本题应该考的是物体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所以绿叶反射绿色光、黄花反射黄色光,而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因此红色玻璃只能透过红色光,不能透过黄光和绿光,故照片上该花卉的颜色是黑叶黑花.但是,我们应该清楚,教材中这样的结论仅仅是在非常严格的条件下才成立的,如果把它不加限制的运用到日常生活就会闹出很多笑话,像本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试想,如果用滤色镜拍出的照片都只是黑色的背景中出现某种单一颜色的图案,摄影师们还会热衷于运用滤色镜吗?就本题来说,如果不用滤色镜,不管效果如何照片上都是绿叶黄花;而用了滤色镜,却拍出了黑叶黑花,岂不大煞风景.这难道会是小明需要的结果吗?事实上,滤色镜大都是为了真实地再现自然景物的色调而在拍摄时对色光进行校正,所以,加滤色镜拍照正是为了真实反应物体的颜色,使绿叶黄花更加的显眼,而并不是像题目中的那样把绿叶黄花都拍成黑色一片.
笔者查阅有关资料,滤色镜的作用有三:一是校色作用.人们眼睛对于可视光谱中各色光的感受能力不同.在可视光谱中红的一端,人眼对这段波长的光感受能力较低;在黄和绿的部分感受能力较高;到了蓝、紫波这部分感受能力又降低了.而感光胶片与人的眼睛正好相反,它对蓝和紫光最敏感,对黄绿则较为迟钝.因此照片所记录的光谱颜色所形成的影调与人眼所感受到的色调有差别.为了真实地再现自然景物的色调,需要在拍摄时对色光进行校正.校正的办法就是选用适当的滤色镜,使拍出的照片与人眼看到的景物更加的接近.二是调节空气透视的作用.自然界中在不同的地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空气透视现象.各种现象在照片上的反映为近景颜色鲜艳,影像的细致部分清晰可见,色调也较正常;而远处的景物颜色清淡,影纹不清,色调也过于明亮;随着距离的延深,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这是因为大气中充满着大量的空气介质,这些介质散射着兰和紫的光波.距离越远,介质层越厚,散射蓝紫光越多,所以造成色调越来越清淡,清晰度越来越低,色调也越来越明亮.自然界中的空气透视现象在照片中有助于表现景物的空间纵深感.所以在实际拍摄时,常常需要靠滤色镜来调节这种空气透视.三是调整反差,突出主体.在摄影实践中,经常会利用色调对比以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例如当主体与背景的色调近似而难以区分时,加用与主体颜色相同的滤镜,使主体在照片中色调明亮一些,以达到主体与背景在色调上有明显区别的目的(注意,这里仅仅是使主体的颜色明亮些,并不是把其他的颜色的色光都吸收了).
根据滤镜对光线吸收和通过的作用可以把滤色镜分成3类.一是均匀补偿滤色镜,它能让其它光线均匀通过而限制蓝紫光,大多数滤色镜,例如中黄、黄绿滤色镜(浓黄除外)等均属于此类.二是部分补偿滤色镜,它只能通过一种颜色或近似同一颜色的光线,其它各色光线大多被吸收,想突出物体的某种颜色可选用其同色滤色镜,如想突出红花(红花绿叶)可选用红色滤镜,深红、绿、兰滤镜即属此类.三是单一补偿滤色镜,其吸收量极大,对光谱中的色光,除与滤镜同一颜色的光线之外,其它各色光线全部被阻,形成一片黑暗.这种通过单一色光之滤镜系科研所用,一般的照相机是不用的.显然,题目答案中的情况只对科研用的单一补偿滤色镜成立,而日常的拍照时一般用的是弱性滤色镜,拍摄的相片的颜色还是基本上为物体自身的颜色,所以绿叶黄花的月季照片上的颜色一般还是绿叶黄花.当然,题目如果选绿叶黄花这样的答案又显然和教材的说法不符.因此这样的题目应该尽量回避.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物理知识是非常初步的,很多说法都是在极端的条件下才成立的,如果把它们不加限制的随便应用于日常生活很可能会得出有悖于生活常识的结论,从而使得学生对于物理学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与动力,其消极影响是不可小视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中考的命题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一问题,该回避的问题一定要学会回避,千万不要闭门造车,想当然的举例或命题,以致造成不应有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