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爱礼
方圆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行走在丈夫背上”的乡村医生成为西河村最动人的风景。
“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升起。”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乡村医生周月华和她丈夫艾起的颁奖词。
2013年2月19日晚,“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隆重播出。当大屏幕上出现残疾乡村医生周月华趴在丈夫艾起的背上,提着药箱,在山村陡峭崎岖的小路上艰难前行的身影时,观众动容了。
十八大代表、最美乡村医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一项项荣誉接踵而至,但周月华十分清醒:“光环再多,我也忘不了医生的使命。”
1969年8月的一天,周月华出生在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8个月过后,她依旧无法站立,让周家夫妇心头掠过一层阴影。去医院检查的结果,击碎了他们的心——周月华患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终生不能正常行走。
每当看到小伙伴们奔跑嬉戏的时候,周月华的心中都有种失落感,但身残志坚的她,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虽然行动不便,每天放学,她都赶着回家打猪草、做饭、洗衣,能干的活她都干。
转眼间,周月华中学毕业了。1987年,周月华几经波折,终于如愿成为一所卫校的学员。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但毕业季却成了她心酸的季节。“对不起,我们不能录用你。”这是周月华找工作过程中最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多次碰壁后,她有些灰心。“乡亲们每次都要步行5公里才能到镇上医院看病,你为啥不自己开个卫生室?”父母的这个建议让周月华心间一亮。
要强的周月华说干就干。她将平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200元钱,加上父母赞助的全家仅有的600元积蓄作为启动资金,又把家里堂屋整理出来做场地,药品采购则靠两个弟弟用小竹筐一筐筐往回背。1990年11月,周月华的“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正式挂牌营业了。对西河村的村民来说,周月华的卫生室是方便他们看病拿药的地方;对周月华来讲,开诊所是三全其美的事情:既解决了村民的看病之忧,又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更是实现了自己的从医梦想。
最初行医时,周月华拄着拐杖在山间行走,出诊时那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也曾让她产生过“很难坚持下去”的感觉。但后来,这种感觉却再也未曾出现过,因为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精神和身体支柱。
1992年的春天,周月华也寻找到了自己爱情的春天。在村边的小道上,他与朴实寡言的艾起相遇了。当时她正挎着药箱,拄着拐杖出诊,而艾起刚从沿海地区打工回乡。两人迎面相遇,眼神交汇了一下。当时周月华并没有想到,这目光相接的一瞬间,已经定下了一桩好姻缘。
很快,艾起就托人去周月华家里提亲。周月华问艾起:“你为什么喜欢我这样一个瘸子?”艾起红着脸说:“你的坚强,让我很受激励。如果我们在一起,生活一定会更好。”周月华认真地说道:“你要考虑清楚,如果我们结婚,你是要背我一辈子的。”不善言辞的艾起回答:“我早就考虑清楚了。”1995年,艾起与周月华喜结良缘。从此以后,无论爬山还是涉水,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只要周月华出诊,就有艾起——这个周月华的“专职司机”相伴。有路的地方开摩托,没路的地方,艾起便用宽阔的后背将她背到病人家里。多年来,周月华趴在丈夫背上“走”遍了家乡的大山小岭,每年诊治病人近4000人次。方圆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行走在丈夫背上”的乡村医生成为西河村最动人的风景。
艾起说自己不懂得爱情为何物,只是在近20年里坚持做一件事——背着妻子出诊。对此,周月华动情地说:“这些年,是丈夫的脊背给予我坚持的力量。他就是我这辈子的第二条腿,没有他,我做不到现在的程度。”
周月华把为村民们服务放在第一位,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炎炎夏日;不论是黄昏黎明,还是半夜三更,周月华都是随喊随到。
2012年9月28日凌晨五点,雨一直在下,泥土味已经被雨水泡出来了,飘荡在空气里。睡梦中的周月华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周医生,你快来,我岳母呕吐得厉害!”电话那头的西河村三社村民周明着急地说。“我马上到!”周月华赶紧推醒身旁的艾起。半小时后,他们赶到了周明的岳母童先英家。来不及歇口气,周月华立即开始诊治,稳定了病人的病情。
1999年冬的一天,凌晨两点左右。山里死寂般的黑,山路非常陡,右边是峭壁,左边是悬崖,下面流淌着冰冷刺骨的河水。周月华紧紧地趴在丈夫的背上。借着微弱的手电筒亮光,艾起背着妻子深一脚浅一脚地急速走着。他们正赶往村民杨光照家,要为他的儿媳妇接生。“啊!”在一个拐弯处,周月华突然喊了出来。原来,艾起左腿一抽筋,右腿一下子跪在了地上,背上的周月华被甩到了地上。顾不得疼痛,艾起背起周月华继续赶路。一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赶到杨家,迎接了一个小生命的顺利降生。乘周月华忙碌之际,艾起悄悄撩起右裤腿,发现膝盖磕掉了一大块皮,血珠都渗出来了。
这样艰苦的出诊,几十年来,周月华和艾起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回。他们的坚持,给村民带来了诸多方便,却也让儿子的胳膊留下了永恒的疤痕。在周月华儿子4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周月华和丈夫刚要休息,村里的杨老大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说他的父亲又犯病了。周月华和艾起起身就走,把刚睡着的儿子独自留在了家里。等他们出诊回来,远远地便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原来,儿子醒后不见爸爸妈妈,四处寻找,把火炉上的一壶开水打翻了,手臂被严重烫伤。周月华剪开孩子的衣服,虽然小心翼翼,但儿子稚嫩的皮肤,还是被衣服成片带了下来。在颁奖现场,周月华15岁的儿子通过大屏幕展示了那片伤疤。被问及对父母行为的看法时,他说:“我也曾经很烦他们,但现在我长大了,理解他们了。如果有一天,爸爸背不动妈妈了,而妈妈还要给乡亲们看病,我愿意背起妈妈。这是一个男子汉的责任。”
为村民看病,周月华付出的不只是时间。她的诊所是北碚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医疗点,2008年新农合基金开始收取时,永兴村部分困难群众交不起,周月华帮他们垫付了400元,到3月份村民只还了100多元。“剩下的收得到就收,收不到就算了。”周月华说。
对于困难的病人,周月华往往是免费给他们诊病。汪官珍老人跟老伴膝下无子,每次到周月华那里看病,不仅不用花钱,临走时,周月华还会送点糖果之类的给她。
在西河村卫生室的桌上,有一个破旧的小本子,上面记载着周月华为家境困难的村民垫付医疗费的情况。“一共是多少钱,我从来没算过。还有些垫付时就明知道是还不上的,干脆连记也不记了。”周月华的举动,让她渐渐成为村民心中的“亲民医生”。
周月华对卫生室进行装修并添置设备后,至今还欠账6万元。亲友劝周月华到镇上开个诊所,可以增加收入。但周月华坚定地回答说:“我是乡村医生,我的使命就是服务乡亲,做乡村的健康卫士。只要这里需要我一天,我就要继续为乡亲们服务好!”现在,每个季度,周月华都要艾起背着她把所有村民家走一遍,做健康知识的普及。关于出名后的愿望,周月华只有一个:“我希望能得到更多的专业培训。我自己更专业了,就能为乡亲们诊治更多的疑难杂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