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中国盐业史研究述评

2013-03-19 17:28:32王兴文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盐政盐商盐业

王兴文(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20世纪以来中国盐业史研究述评

王兴文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专题:温州盐业经济史研究》编者按 盐业关系国计民生,为历代政府利税主要来源。我国盐业资源丰富,分布地域广阔,海盐、池盐、井盐、岩盐等多种类型的盐业资源广布全国各地,其中海盐主要产自东部沿海地区。温州地处东南沿海,海岸线绵长,盐场广布,为食盐的重要产地之一。温州专门设场进行盐业生产管理始于唐代,作为海盐的重要产地,温州为两浙的赋税收入做出了重大贡献。学术界对历代盐业史研究成果虽多,但却鲜有温州盐业史的专门研究。本期温州盐业经济史研究专题由温州大学孙诒让研究所协办,所长王兴文教授主持。本专题的三篇文章,是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主编的《温州通史》专题史《温州盐业经济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是对温州盐业史研究的可贵探索,期待更多专家、学者关注本领域的研究,为繁荣温州学术研究添砖加瓦。

盐一直是中国古代最稳定、最重要的一种专卖商品,是封建时代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盐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与国家政治、军事、文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0世纪以来海内外一大批专家、学者致力于中国盐业史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研究内容和领域不断扩展,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改进。对20世纪以来中国盐业史研究作一回顾,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断扩展新方向,提出新课题。温州盐业史研究是一处急需开发的处女地。

中国;盐业史;专卖制;灶户;盐政;温州

盐,上关国计,下系民生,是我国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盐史者历来不乏其人。1904年梁启超《中国国债史》[1]一书出版,可说是在经济史研究领域投下一颗炸雷,自此以后经济史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盐业史作为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向前发展。2 0世纪以来海内外专家、学者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盐业史研究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一、国内学者的研究历程

1.萌芽时期

1909年田斌发表《说盐》[2]一文,虽然该文带有明显的介绍性质,与我们今天所认同的的学术研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是中国盐业史研究上的第一篇真正具有学术意义的论文,可说是盐业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而其在《国粹学报》第50期、51期、52期得到连续发表。此后又有程其保、何律声、贾士毅、梁杨庭、左树珍、君实、竺可桢、李积新、王树楠等,先后发表盐业史方面的论文共计20多篇,这些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盐务方面的改革、盐务的调查、盐法问题、自流井盐产问题、盐矿及食盐的生产与运销等,主要发表在一些专门性的盐务杂志和经济类杂志上,如《东方杂志》《新中国(北京)》《盐务杂志》《银行周报》《盐政杂志》《东大农学》《东省经济月刊》《经济半月刊》《工商半月刊》等。这一时期发表的论文、专著虽然有限,但为此后的中国盐业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茁壮成长时期

这一时期盐业史研究的态势可用“大爆发”来形容,相关的论文、专著不仅数量超过以前,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主要专著有欧宗佑《中国盐政小史》[3]、曾仰丰《中国盐政史》[4]及《榷盐回顾录》[5]、林振翰《中国盐政纪要》[6]、吴炜《四川盐政史》[7]、蒋静一《中国盐政问题》[8]、陈荣渠《中国历代盐策》[9]、由铭贤《中国盐政问题》[10]等。论文数量也大大增加,研究视角更为广阔,内涵更加丰富。这一时期发表各类论文共计222篇。从时间跨度看,自春秋战国至清末民初直至抗日战争这一长线上的盐业问题,一直都有论文加以着墨。

3.凋零与停滞时期

尽管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盐业史研究在大陆地区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但因为“右倾”政治因素的干扰,原本应日新月异的局面却被长期停滞不前所代替。“文革”时期盐业史研究更是一片萧条。恶劣的环境下,却也不乏有志之士,这一时期仍有几部盐业史专著问世,如李建昌《官僚资本与盐业》[11]、高迦朋《盐铁论札记》[1 2]。但此后再无相关专著问世,所发表的论文也是寥寥无几,这与盐业史在经济史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值得庆幸的是,这一时期港台学者的研究成果却相当丰富。

4.重展活力时期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开始步入改革开放时代,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学术的繁荣,中国盐业史研究重新步入正轨,并不断走向繁荣。这一时期中国盐业史研究内容与方法更为丰富多彩,理论结构也进一步完善,越来越多的期刊刊载盐业史研究的相关论文。尤其是1976年《盐业史研究》创刊后,使自贡市一跃成为盐业史研究中心。同时,四川理工学院又成立“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2005—2008年,该中心先后出版三辑《盐文化研究论丛》,共刊载8 0多篇盐业史的相关研究论文。此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历史档案》《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清史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安徽史学》《求索》等杂志,《四川大学学报》《运城学院学报》等大学学报,以及各地的《文史资料选辑》等,也都先后刊载了大量的盐业史的相关研究成果。在这些期刊的大力支持下,盐业史研究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二、主要研究内容

1.盐业起源

中国古代盐业史的开端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保留下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盐业进人了新的发展阶段,但却很少有人对这一时期及其之前的盐业生产状况进行详细的研究。直至1976年,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中国盐业协会联合主办的《盐业史研究》创刊,其中《巴渝盐业》专辑,将这一时期盐业的生产、流通、国家族群对盐的控制和管理,以及盐业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使我们对这一时期的盐业生产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对盐业史研究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是一个相当大的突破。此外,吉成名《先秦至隋代食盐产地考略》[13]探讨食盐是从何时开始生产的,并论述先秦至隋代的具体盐产地。吕世忠《先秦时期山东的盐业》[1 4]着重分析先秦时期山东盐业的起源、生产、管理、流通等诸方面的情况。罗庆康《春秋齐国与两汉盐制比较研究》[1 5]论述盐业专卖政策的起源、在汉代如何进一步发展及在历史上的影响,可说是解决了在齐国、西汉与东汉盐制方式上的论争。郭正忠《中国盐业史·古代编》[1 6]涉及先秦时期盐的种类、生产、流通及盐政等问题。另外,曾仰丰《中国盐政史》[4]和王宜昌《春秋盐铁考》[17]均对先秦时期的盐业问题有不同程度的探讨。

2.食盐专卖制

关于食盐专卖制的起源问题,一直存在着三种看法,分别认为是起源于西周、春秋和西汉。其中刘佛丁《中华文化通志·工商制度志》[18]最早将专卖制的起源时间推溯至西周晚期,最早实行人是周厉王,他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抑制庶家经济增长,从而全面垄断盐铁之利;而盐铁专卖制在汉武帝时代发展到高峰,研究成果颇多,探讨较多的问题主要有该时期的盐铁专卖方式、专卖的目的及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在盐铁专卖方式上,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19]所持的观点是,民制、官购、官销,仅仅是在流通过程中的垄断。吴慧《桑弘羊研究》[20]也赞同此观点。曾仰丰认为,西汉的盐铁专卖是“完全专卖”,是实现了产、运、销完全国有的专卖。刘良群、田昌五、罗文、罗庆庚等也赞同此观点。关于官府控制生产的方式,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2 1]认为,官自给费;罗威等《汉代盐制研究》[22]认为,由官府提供生产工具,而盐户自备生活费用,双方构成合约关系,仍然具有官营性质;苏诚鉴《“官与牢盆”与汉武帝的榷盐政策》[23]认为,榷盐是由民产官销的。关于专卖的目的,张兆凯《关于汉武帝盐官营政策的两个问题》[24]认为,是打击诸侯和地主豪强的利益,但盐铁商人的利益不仅未受损,反而地位得到很大提高,一部分甚至成为国家官员。关于盐铁专卖政策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陈以鉴《汉武帝时期的战争和财经政策》[25]和张守军《中国古代商业思想史—桑弘羊的以商致富思想》[26]认为,汉武帝的盐铁专卖政策在增加财政收入、打击地主豪强和巩固大一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关于宋代食盐专卖制的研究成果较多。戴裔煊《宋代钞盐制度研究》[2 7]以宋代钞盐制度为中心展开论述,阐述该制度的产生、发展及与时代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对该制度在宋代所产生的影响展开论述。郭正忠的研究较为系统全面,他在《北宋前期解盐的“榷禁”与通商》[2 8]《宋代官民联营运盐及其营运方式》[2 9]《宋代食盐政策的历史变迁》[3 0]等研究成果中对宋代盐业生产、运输、销售等体制做系统阐述,还涉及到食盐过剩等问题。

3.灶户

灶户作为盐业的主要生产者,与盐的生产、运销息息相关。对灶户的研究多以明清为主,尤以陈诗启、薛宗正、温春来、李三谋为代表。其中,陈诗启《明代的灶户和盐的生产》[3 1]主要从发展社会经济的角度论述灶户与封建主之间的生产关系及整个盐业的生产变迁,得出的结论是,已经存在的资本主义生产因素在灶户急剧分化的情况下开始萌芽。薛宗正《明代前期封建官府统制下的盐业》[32]探讨明代前期政府的盐业管理机构及在其严密控制下出现的一些盐业生产和灶户等方面的问题;《明代灶户在盐业生产中的地位》[3 3]论述在封建政府统制之下出现的盐业生产问题,以及灶户人身解放、灶户如何发展生产等问题。温春来《清代广东盐场的灶户和灶丁》[3 4]就灶户和灶丁的社会负担、生活状况、灶丁贩私、灶丁流动等方面进行探讨。李三谋《清代灶户、场商及其相互关系》[3 5]对灶户与场商的关系进行详细分析。

4.盐政

盐政由国家实行,对盐业的生产、管理产生重大影响。齐涛《汉唐盐政》[3 6]对两汉和唐代的盐政问题进行详细论述。研究最为系统的是清代盐政。薛宗正《清代前期的盐商》[3 7]主要论及清代前期山东盐商的问题。王小荷《清代两广盐商及其特点》[38]探讨清代两广行盐区域盐商所具有的特点、盐商所经历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宋良曦《清代中国盐商的社会定位》[39]对清代盐商的社会定位是,他们不仅拥有巨额财富,还具有巨大的社会能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众多大型的商业资本集团,这就对社会产生不可名状的影响。金成吉等《清代前期两淮盐商的盛衰》[40]将清代两淮总商的设置时间定为康熙十六年(1667年);陈锋《清代盐政与盐税》[41]则将其定在顺治年间,原因是在康熙十六年前后,政府已经明确规定设置了二十四总商。左步青《清代盐商的盛衰述略》[42]论述清代盐商是如何由强盛走向衰落的。另外,《自流井盐业世家》[4 3]是由自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的、一部记载一百多年来自贡地区盐业家族集团的兴衰史,也是记载盐场变迁和见证早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个重要缩影。

三、港台学者及海外学者研究概况

港台学者研究成果成绩斐然,其中尤以台湾学者所取得的成就值得称道,但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汉、宋、清、民国四个时期。代表性的学者有中国台湾的徐泓、梁庚尧、周维亮、卢嘉兴和中国香港的卜永坚等。他们的研究成果通常会局限在一个比较固定的时间段内,也有一两个比较关注的焦点。其中,徐泓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明清两代,研究对象包括私盐、盐业制度的变迁,以及盐法、盐商、盐场等问题。梁庚尧关注两宋的淮浙、四川、福建等沿海地区的盐业问题,研究对象主要有盐政、盐法、私盐及食盐的运销。周维亮则以综合性研究为主,主要研究成果有《陶文毅公改革两淮盐务考略》[44]《鹾海述林》[45]《壬鲁谈盐》[46]等。卜永坚则主要以明清两代两淮的盐业问题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成果有《明清两淮盐政之研究》[47]《商业里甲制—探讨1617年两淮盐政之“纲法”》[48]《天启黄山大狱中的徽州盐商》[4 9]等。

在海外众多研究成果中,日本学者的成就最为突出。日本学者围绕汉、唐、明、清四个时期的盐业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就汉代而言,日本学者比较重视专卖制和与“盐铁论”有关的问题。伊藤德男《关于汉代盐铁专卖制的实施》[50]、影山刚《前汉朝的盐专卖制》[51]、越智重明《再论盐铁论争》[5 2]、汤浅邦弘《从盐铁论看管子和董仲舒的思想》[53]、桑田幸三《桑弘羊的专卖论—<盐铁论>的研究》[54]、影山刚《关于盐铁论》[55]、山田胜美《盐铁论》[5 6]等。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关注汉代的盐业问题,还涉及与“盐铁论”有关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

就唐代而言,日本学者大多关注盐法、专卖制或与之相关的问题。小西高弘《唐代中期巡院与盐政诸考察》[57]、横山裕男《唐代的盐政》[58],日野开三郎《两税法以前的唐代权盐法》[59]《再论第五琦的盐铁使就任与榷盐法的创始》[6 0],妹尾达彦《唐代盐专卖法的规定内容及其效果》[6 1]《唐代后半期江淮盐税机关的选址和机能》[6 2]等。还有一些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与唐代私盐或与之相关的黄巢起义,如松井秀一《论唐代后半期的江淮—以江贼及其康泰全·裘甫之叛乱为中心》[63]、善峰宪雄《黄巢之乱》[64]等。

明代可谓是我国传统盐法发生重大变革的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开中法的存废、盐商地位的变化、票盐制的实施、叶淇变法及与纲盐制密切相关的问题,都成为日本学者的兴趣点。围绕上述问题,中山八郎、寺田隆信、藤井宏、高中利惠、佐伯富、获原淳平、桥本英一、白井佐知子等学者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尤其是藤井宏,勇于探索与明代盐业相互关联的一些问题,发表《“占窝”的意义及其起源》[65]《新安商人研究》[66]《明代盐商的考察—边商、内商、水商的研究》[67]等。这对于盐场的生产结构、盐商的活动、商业资本等问题的研究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而薮内清《天工开物译注》[6 8]就明代制盐技术问题作了简明扼要的概括,为研究明代盐业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

在众多有关中国盐业史研究成果中,清代盐业问题尤受日本学者重视,这与清代盐业史料较为丰富有很大关联。代表性的学者有山村治郎、铃木正、森纪子、龟野正二郎、酒井忠夫、加藤繁、冈本隆司等。主要研究成果有山村治郎《清代两淮灶户一斑》[6 9]、铃木正《关于清初两淮盐商的考察》[7 0]、森纪子《清代四川的盐业资本—以富荣厂为中心》[7 1]等。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四大盐区(两淮、两浙、两广、四川)的盐业问题,关注点主要为盐商、盐政、官盐流通和私盐等问题。

四、温州盐业史研究现状

浙江一直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产盐区,从春秋末年起,浙江就开始产盐,发展到清朝,有盐场32个,可见地位之重要。但目前学术界对浙江盐区的研究却与其在我国古代盐业发展史上的地位相差甚大。浙江省盐业志编纂委员会编著的《浙江省盐业志》[7 2]是研究浙江省盐业重要的志书。董郁奎《先秦至隋唐时期浙江盐业经济探略》[73]《明代两浙盐业述略》[74]是总体研究浙江盐业的代表论文。侯强《先秦至隋唐宁波盐业考述》[75]《明清时期宁波盐业考述》[76]《抗日战争时期宁波的盐产品走私与缉私—以地方盐业志为中心的考察》[7 7],对宁波盐业史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通观学术界对浙江盐业史的研究,只是零星有所涉及,缺乏系统、全面的学术著作。

有关温州盐业史的专门研究成果,可谓凤毛麟角。温州市盐业志编纂领导小组编著的《温州市盐业志》[7 8]是唯一一部系统记述温州盐政沿革的专门志书。温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著的《温州市志·工业卷·盐业志》[7 9]对温州盐业沿革亦有相关涉及。这两部专著均属于志书体例,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考察,温州盐业史的相关研究成果几乎为空白。专门论述温州盐业史的只有陈彩云《元代温州盐政考述》[8 0],对温州食盐的生产、行销、盐法的变迁进行详细的论述,但也仅仅限于元朝。这与温州盐业的历史地位是不相称的。

20世纪以来海内外学者对中国盐业史的研究,不仅传承了盐文化,而且对我们了解各个时期的盐业状况也提供了帮助。但我们应注意到,这些研究成果多注重于宏观方面的研究,地域跨度相当大,很少有涉及各个小地域范围的研究,特别是一些产盐重地。如温州,尽管自唐以来就成为全国重要的产盐地,但却缺乏相关的系统研究成果。因此,该领域可说是温州历史研究一处急需开发的处女地,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有待于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1]梁启超.中国国债史[M].上海:广智书局,1904.

[2]田斌.说盐[J].国粹学报,1909(49).

[3]欧宗佑.中国盐政小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4]曾仰丰.中国盐政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

[5]曾仰丰.榷盐回顾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6]林振翰.中国盐政纪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7]吴炜.四川盐政史[M].成都:四川盐运使署,1932.

[8]蒋静一.中国盐政问题[M].南京:正中书局,1936.

[9]陈荣渠.中国历代盐策[M].曲江: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部编委会新建设出版社,194 3.

[10]由铭贤.中国盐政问题[M].[出版地、出版者不详],1944.

[11]李建昌.官僚资本与盐业[M].北京:三联书店,1963.

[12]高迦朋.盐铁论札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13]吉成名.先秦至隋代食盐产地考略[J].盐业史研究,1997(3):39-45.

[14]吕世忠.先秦时期山东的盐业[J].盐业史研究,1998(3):10-15.

[15]罗庆康.春秋齐国与两汉盐制比较研究[J].盐业史研究,1998(4):34-40.

[16]郭正忠.中国盐业史·古代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7]王宜昌.春秋盐铁考[N].中央日报,1948-05-24.

[18]刘佛丁.中华文化通志·工商制度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9]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20]吴慧.桑弘羊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81.

[21]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M].北京:三联书店,1957.

[22]罗威,罗庆庚.汉代盐制研究[J].盐业史研究,1995(1):54-63.

[23]苏诚鉴.“官与牢盆”与汉武帝的榷盐政策[J].盐业史研究,1988(1):13-16.

[24]张兆凯.关于汉武帝盐官营政策的两个问题[J].益阳师专学报,1983(1):75-79.

[25]陈以鉴.汉武帝时期的战争和财经政策[J].盐城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3):56-59,76.

[26]张守军.中国古代商业思想史—桑弘羊的以商致富思想[J].商业研究,1994(12):32-33.

[27]戴裔煊.宋代钞盐制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28]郭正忠.北宋前期解盐的“榷禁”与通商[J].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2):62-70.

[29]郭正忠.宋代官民联营运盐及其营运方式[J].江淮论坛,1989(4):31-38.

[30]郭正忠.宋代食盐政策的历史变迁[J].盐业史研究,1998(1):3-13.

[31]陈诗启.明代的灶户和盐的生产[J].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7(1):153-180.

[32]薛宗正.明代前期封建官府统制下的盐业[J].盐业史研究,1986(1):29-36.

[33]薛宗正.明代灶户在盐业生产中的地位[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3(5):63-69.

[34]温春来.清代广东盐场的灶户和灶丁[J].盐业史研究,1997(3):28-33.

[35]李三谋.清代灶户、场商及其相互关系[J].盐业史研究,2000(2):3-9.

[36]齐涛.汉唐盐政[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

[37]薛宗正.清代前期的盐商[M]//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清史论丛: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

[38]王小荷.清代两广盐商及其特点[J].盐业史研究,1986(1):65-80,124.

[39]宋良曦.清代中国盐商的社会定位[J].盐业史研究,1998(4).

[40]金成吉,王思治.清代前期两淮盐商的盛衰[J].中国史研究,1981(2).

[41]陈锋.清代盐政与盐税[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42]左步青.清代盐商的盛衰述略[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1):49-58.

[43]自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自流井盐业世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 5.

[44]周维亮.陶文毅公改革两淮盐务考略[J].湖南文献,1975(3).

[45]周维亮.鹾海述林[M].台北:台北新文丰书局,1997.

[46]周维亮.壬鲁谈盐[M].台北:台北新文丰书局,1997.

[47]卜永坚.明清两淮盐政之研究[C].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生研讨班”资料汇编,2 0 0 2.

[48]卜永坚.商业里甲制—探讨1617年两淮盐政之“纲法”[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2):14-21.

[49]卜永坚.天启黄山大狱中的徽州盐商[J].大陆杂志,2002(4).

[50]伊藤德男.关于汉代盐铁专卖制的实施[J].东北学院大学论集:历史学·地理学,1980(10).

[51]影山刚.前汉朝的盐专卖制[J].史学杂志,1966(11).

[52]越智重明.再论盐铁论争[J].久留米文化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纪要,1988(5).

[53]汤浅邦弘.从盐铁论看管子和董仲舒的思想[J].日本中国学会报,1987(39).

[54]桑田幸三.桑弘羊的专卖论—<盐铁论>的研究[J].经济论丛,1990(5).

[55]影山刚.关于盐铁论[J].福井大学学艺部纪要:社会科学,1955(4).

[56]山田胜美.盐铁论[M].东京:明德出版社,1967.

[57]小西高弘.唐代中期巡院与盐政诸考察[J].福冈大学经济学论丛,1972(2、3、4).

[58]横山裕男.唐代的盐政[J].骏台史学,1960(10).

[59]日野开三郎.两税法以前的唐代权盐法[J].社会经济史学,1960(2).

[60]日野开三郎.再论第五琦的盐铁使就任与榷盐法的创始[J].东洋史学,1963(26).

[61]妹尾达彦.唐代盐专卖法的规定内容及其效果[J].立命馆文学,1980(19、20).

[62]妹尾达彦.唐代后半期江淮盐税机关的选址和机能[J].史学杂志,1983(3).

[63]松井秀一.论唐代后半期的江淮—以江贼及其康泰全·裘甫之叛乱为中心[J].史学杂志,19 57(2).

[64]善峰宪雄.黄巢之乱[J].东洋史研究,1956(4).

[65]藤井宏.“占窝”的意义及其起源[M]//藤井宏.明代史论丛:清水博士追悼纪念.东京:大安株式会社,196 2.

[66]藤井宏.新安商人研究[J].东洋学报,1953(1、2、3、4).

[67]藤井宏.明代盐商的考察—边商、内商、水商的研究[M]//藤井宏.明代史论丛:清水博士追悼纪念.东京:大安株式会社,1 96 2.

[68]薮内清.天工开物译注[M].东京:平凡社,1984.

[69]山村治郎.清代两淮灶户一斑[J].史学杂志,1942(11).

[70]铃木正.关于清初两淮盐商的考察[J].史渊,1946,1947(35、36、37).

[71]森纪子.清代四川的盐业资本—以富荣厂为中心[J].明清时代的政治与社会,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 9 8 3.

[72]浙江省盐业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盐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73]董郁奎.先秦至隋唐时期浙江盐业经济探略[J].盐业史研究,2009(1):3-8.

[74]董郁奎.明代两浙盐业述略[J].浙江学刊,1996(6):114-117.

[75]侯强.先秦至隋唐宁波盐业考述[J].盐业史研究,2010(2):30-34.

[76]侯强.明清时期宁波盐业考述[J].盐业史研究,2011(1):23-29.

[77]侯强.抗日战争时期宁波的盐产品走私与缉私—以地方盐业志为中心的考察[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1):111-114.

[78]温州市盐业志编纂领导小组.温州市盐业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9]温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温州市志·工业卷·盐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 8.

[80]陈彩云.元代温州盐政考述[J].盐业史研究,2011(2):35-40.

[责任编辑:陈增杰]

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新闻出版改革发展

“只有改革不停步,才有发展无止境。要以舍我其谁的历史感、壮士断腕的使命感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在6月7日召开的新闻出版工作座谈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建国指出,新闻出版系统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在更高起点上不失时机地推进新闻出版改革发展。

蒋建国说,改革越深入,发展越提速,问题就越突出,挑战就越严峻。面对种种挑战,必须深刻认识改革是发展最大的红利,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深刻认识深化改革是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再出发,是抢抓机遇的攻坚战,是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攻坚战,是全局性调整和多方面创新的攻坚战。

蒋建国指出,改革的思路就是放开搞活,就是推动发展。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让新闻出版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要健全创作生产引导机制,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扶助、版权利用和保护力度,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营造新闻出版创造活力持续迸发、充分涌流的良好环境。要完善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进一步科学界定国有新闻出版单位的属性,将国有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一律转为企业,将国有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中的经营性实体一律转为企业;要推动国有新闻出版企业实行兼并重组,进行公司化、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允许民间资本投资设立的文化企业,采取选题策划、内容提供、设计装帧、产品制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图书出版经营活动;当前尤其要鼓励民间资本开办小微新闻出版服务企业,以增加就业、方便群众、促进消费,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和文化创新活力。要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产品以外文为主、市场以国际为主的“双外”型民营文化企业,进行赋予专项出版权的试点;积极培育外向型新闻出版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大力支持新闻出版企业在境外办社办厂办店;整合多种资源,通过市场主体、市场渠道、市场竞争和市场品牌扩大新闻出版产品和版权输出。

蒋建国强调,当前,重点任务是继续推进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要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在做好3388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扫尾工作的同时,提出和确定第三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名单,并组织实施。要推进报刊出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确保报刊出版事业单位改革与整个事业单位改革同步推进。要推进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改革,明确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认定标准,分期分批确定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名单。要推进报刊编辑部改革,切实破解报刊业小、散、滥的结构性弊端,实现报刊业转型升级。要推动组建报刊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在国家层面、地方层面,着力推动具备条件的有关部门或单位组建专业性报刊出版传媒集团公司。

(摘自《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6月8日(01))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in Chinese Salt Industry since 20thCentury

WANG Xingwen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Salt has been a stable and monopolized goods in ancient China and it w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he revenue for the feudal government. In addition, being an important economic resource, salt had a close link with politics, military and culture of the country. Since the 20thcentury, a large number of academic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dedicated to the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alt industry, and have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with their research content and field expanding and their research methods improving. A review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alt industry since 20thcentury is conducive to the further research, the expansion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acknowledgement of new subject.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Wenzhou salt industry is a new area in urgent need of our study.

China; History of salt industry; Monopoly; Salt producer; Salt policy; Wenzhou

K207

A

1671-4326(2013)03-0001-06

2013-07-01

王兴文(1964—),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温州大学孙诒让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地方史、经济史研究.

猜你喜欢
盐政盐商盐业
“盐政特色”与“景氏风格”:民国时期《盐政杂志》出版传播研究
盐业史研究(2022年4期)2022-12-20 07:07:26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盐业史研究(2022年1期)2022-04-25 10:37:35
实施三品战略 推动盐业健康发展
中国盐业(2019年3期)2019-04-25 13:10:18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
中国盐业(2018年19期)2019-01-14 01:17:56
盐改过渡期有效依法开展盐政执法监管工作的探讨
中国盐业(2018年16期)2018-12-23 02:08:18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2018.12.01—2018.12.15)
中国盐业(2018年23期)2018-03-30 01:29:18
烛光有烟
做人与处世(2016年5期)2016-04-20 05:17:16
烛光有烟
连云港盐务局举办全市盐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班
现代盐化工(2015年6期)2015-08-15 00:55:29
大清盐商很任性
爱你(2015年7期)2015-04-20 03:58:44